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奧迪、本田同步出招!車型改名求銷量,皆因生存壓力大?

2025-02-11 23:58

在汽車行業的百年曆史中,名稱從來都不只是代號那麼簡單。

從福特Model T到特斯拉Cybertruck,從寶馬「藍天白雲」到比亞迪「王朝系列」,名稱背后承載着技術迭代的野心、文化符號的博弈,甚至是企業命運的轉折。

2025年2月,奧迪宣佈終止激進的車型改名計劃,迴歸傳統字母數字命名體系,與此同時,本田燁P7車型的悄然更名,再次讓車企「改名以改命」成為坊間熱議話題。

從奧迪的「反覆橫跳」到本田的「水土不服」,車企改名真的可以改命嗎?

奧迪與本田神同步,「改名」能否「改命」?

2023年,奧迪宣佈用「偶數電動、奇數燃油」的命名規則切割燃油時代的歷史包袱,將A4更名為A5、A6改為A7,意圖用數字序列的迭代傳遞電動化決心。

然而,這一策略最終因用户認知混亂而夭折。奧迪全球用户體驗實驗室的數據顯示,新命名規則導致經銷商諮詢量激增42%,其中23%的問題直指「看不懂車型關係」。

消費者對品牌名稱的認知具有強烈「錨定效應」。奧迪「A6」等名稱經過數十年沉澱,已形成「豪華」「穩重」的明確聯想,改名意味着重建心智成本。成功車型的命名是品牌與用户的情感契約,割裂需慎之又慎。

圖源:奧迪

圖源:奧迪

作為中國豪華車市場的代表,A6L在25年間積累了超過600萬用户,其名稱已成為「商務權威」的代名詞。強行切斷這種情感連接,如同在高速公路上急轉彎。數據顯示,2024年奧迪A5L(原A4L)銷量同比下滑19%,而保留「A6L」名稱的混動車型卻逆勢增長8%。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用户對符號的忠誠度,可能遠超對技術革新的熱情。

奧迪在命名上的挫敗絕非孤例。本田燁P7在華上市前臨時更名,同樣暴露了跨國車企的傲慢與困境。原本寄望以「燁」這一生僻漢字彰顯東方美學,卻因發音拗口、寓意晦澀遭消費者調侃。

有網友表示,「燁」字拆開來看像火華,而燁P車型一眼看過去像詐屍,不吉利。有網友指出,電動車有火可不好,電動車應該很忌諱火這個字。

圖源:小紅書

圖源:小紅書

本田顯然低估了中國人對名稱的講究,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不順則事不成」。當品牌符號無法實現文化適配時,再精妙的設計都會淪為「自説自話」。

輿論發酵下,本田在最新宣傳中已悄然去掉「燁」字。2月3日,廣汽本田發佈的立春海報中僅提及P7,未出現「燁」。博主@百車全説三刀曬出的實車圖顯示車牌處也僅保留了P7。

圖源:微博@百車全説三刀

圖源:微博@百車全説三刀

「燁」品牌誕生的初衷,是本田進一步加速電動化的象徵之作。從「燁P7」到「P7」,不僅是名稱簡化,更是對本土化策略的糾偏。在比亞迪「漢」、吉利「銀河」等成功案例面前,生僻字顯然無法承擔品牌高端化的使命。

而更深層的矛盾在於,本田的電動化架構尚未形成差異化優勢,導致命名失去了技術支撐的底氣。這種「文化符號」與「技術實力」的雙重缺失,讓改名淪為空中樓閣。

用户對品牌的認知需要長期沉澱。奧迪A6、本田雅閣這些名稱,早已通過數十年口碑積累,成為品質、地位甚至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強行更名如同撕毀一份隱形的社會契約:當用户需要重新理解「A5代表什麼」時,沉默成本會直接轉化為購買阻力。

改名求改命,奧迪與本田也有「求生焦慮」

奧迪與本田對命名的搖擺不定,本質上是因為兩者的電動化革命尚未成功。

奧迪內部一定開過無數次會,討論「如何在維持傳統車型認知的同時,建立清晰的電動車型譜系?」作為對比,奔馳EQ系列的電動車命名方式更獨立,BMW則通過「i」和「M」系列來區分電動與性能車型,整體邏輯較為穩定。雖説兩者銷量對比中國的新能源車企來説仍上不了檯面,但作為BBA中的A,奧迪電動化不及奔馳與寶馬是不爭的事實。

過去幾年,奧迪在品牌電動化戰略上就一直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從大力推進e-tron家族,到如今逐漸模糊燃油與電動車的邊界,奧迪似乎還在尋找一條最能兼顧市場與品牌傳承的道路。而這次的命名調整,看似是「傾聽消費者心聲」的結果,實則也折射出一種不得不接受現實的無奈。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奧迪全球銷量同比下滑11.8%,中國市場份額被比亞迪、吉利等品牌擠壓至14.6%。PPE平臺車型(如A6L e-tron)雖具備800V快充等硬實力,但燃油車仍貢獻了80%以上銷量。當電動化進程滯后於命名野心時,符號的撕裂只會加劇用户的不信任感。這種「戰略冒進」與「技術滯后」的錯位,最終讓奧迪不得不重回傳統命名體系。

圖源:奧迪

圖源:奧迪

本田的現狀也沒比奧迪好到哪去。

就在2月10日,本田中國公佈了1月銷量公告,數據顯示,在2025年1月,本田在中國的終端汽車銷量為68,890輛。

值得關注的是,本田中國1月的銷量與其他同行相比,出現了明顯的下跌。具體來説:今年1月份本田在中國市場汽車銷量為68,890輛,與2024年1月同期相比,跌幅達到了31.8%。

而在具體車型上,不管是東本e:NS1還是廣本e:NP1,這兩款純電動車的市場表現更是慘淡,兩款車平均每個月銷量都僅有兩位數。

東本e:NS1和廣本e:NP1慘淡的市場表現並非毫無根據。首先就產品力來説,雖然本田宣稱這兩款車都是基於全新的純電動平臺打造而來,但無論在造型還是尺寸上,都擺脫不了XR-V和繽智的影子,同時在車身尺寸也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在底盤懸架方面,也都是沿用XR-V和繽智一樣的前麥弗遜式后扭力梁的懸架結構。基於此,有網友戲稱東本e:NS1和廣本e:NP1是XR-V和繽智的「油改電」版本。

圖源:東風本田

圖源:東風本田

更令人擔憂的是本田的戰略惰性。面對電動化「首戰失利」,這家以技術著稱的企業既未深刻反省,也未推出革新性產品。2024年4月,本田宣佈未來10年將投入8萬億日元研發經費,其中5萬億用於電氣化領域。

但新能源市場的窗口期不會等待十年——當比亞迪年銷突破400萬輛、特斯拉FSD迭代至V12時,本田的「十年計劃」更像是一張逃避現實的空頭支票。

老牌車企的窘境:改名容易,改命難

寶馬3系歷經七代未改名,卻憑操控基因成為「運動轎車圖騰」;保時捷911數字沿用60年,反成經典符號。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真理:品牌資產的核心是用户情感,而非命名形式。

與其糾結油電命名,不如學比亞迪:用「DM-i」「e平臺3.0」等技術標籤佔領心智。即便名字被吐槽「土味」,用户仍願為技術買單。

奧迪為命名混亂付出的成本,包括經銷商培訓、用户教育,以及A5L與A4L併線銷售導致的定位模糊,這些隱性損失遠超市場預期。反觀特斯拉,即便Model 3因福特註冊Model E而被迫改名,卻憑藉產品力讓用户形成「數字=科技」的潛意識聯想。這揭示了一個深層邏輯:改名可以成為轉型催化劑,但唯有產品實力才能讓符號獲得持久生命力。

奧迪的迴歸傳統與本田的悄然刪字,共同揭露了一個真相:在汽車行業的結構性變革中,改名既可能是轉型的催化劑,也可能是戰略迷茫的遮羞布。當比亞迪用「BYD」三個字母完成從「土味縮寫」到「全球化符號」的逆襲時,它依靠的不是改名,而是刀片電池、易四方、雲輦等技術的持續突破。

圖源:BYD

圖源:BYD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價值重構。新勢力崛起、自主品牌高端化、用户需求多元化……在這場混戰中,車企更應清醒:改名可以製造話題,但唯有產品力、服務體驗與用户情感的共振,才能真正「改命」。

當技術實力撐不起符號野心時,任何改名都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