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萬億級AI for Science市場,晶泰再下一城

2025-01-27 12:00

「人工智能無疑是我長期以來所見證的最振奮人心的技術革新之一,其影響力堪比iPhone的誕生和互聯網的初次構想。」禮來首席執行官戴維·里克斯如此描繪生物醫藥產業在人工智能賦能下所經歷的深刻變革。近日,DeepSeek 開源算法顛覆性的成功再次刷新了全球對中國 AI 技術實力的認知。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研發的中國大模型正席捲全球市場。

而 AI 應用於醫藥、材料、能源等垂直交叉領域的佼佼者們,亦在攻城略地中不斷兑現 AI 的行業價值,在出海道路上拿下全球頂尖客户的高額訂單。人工智能正逐步成為生物醫藥及新材料行業「押注未來」的關鍵籌碼,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生物醫藥行業的格局,並作為一股核心驅動力,推動着整個行業的持續進步。

日前,亞洲 AI for Science第一股的的晶泰科技宣佈完成了一輪超額配售,並獲得了市場的積極響應,發行規模從最初計劃的1億美元最終調高至約1.5億美元,且有超過80%的投資者為長線投資人,包括產業相關方、主權基金及港臺地區知名資本等。二級市場的熱烈反應,體現了市場對 AI 製藥不斷提升的重視和長期看好。

作為AI for Science的應用代表領域,目前全球醫藥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6萬億,而AI在醫藥行業研發領域滲透率不可阻擋的快速提升,那些已經穩固確立競爭優勢、擁有國際領先產品併成功投入應用的AI公司,無疑藴含着無限的潛力與巨大的價值。而晶泰作為這一賽道的稀缺標的,也是港股少見的AI 血統純正的技術平臺,正在投資人的追捧中正加速積累研發資金,含金量幾何?

AI+醫藥浪潮已至 藥企投入持續升級

在2024年的諾貝爾獎評選中,AI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共有四位科學家因其在AI領域的貢獻而獲獎,標誌着未來AI與基礎可學的交叉融合將成為常態。其中,美國科學家David Baker、英國科學家Demis Hassabis和美國科學家John M. Jumper憑藉包括AlphaFold2 在內的AI大模型預測蛋白質結構,共同獲得了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頒發給AI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解決了困擾學術界 50 年的問題,為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打開了全新的可能。而在這一前沿技術的產業應用中,晶泰科技則大踏步地走在了產業前沿。

1月9日,晶泰科技宣佈與優時比簽署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分子藥物發現AI平臺授權協議。根據該協議,優時比將獲得晶泰自主研發的XtalFold™ AI平臺的商業使用授權,用於推進大分子藥物的發現與工程化設計。優時比是一家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全球性生物醫藥公司,在美國《製藥經理人》(Pharm Exec)雜誌的2024年度《全球製藥企業50強》榜單中位列第三十四位,專注於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重症疾病的創新葯物和療法開發,在抗體發現和工程方面有着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技術積澱。

優時比全球CADD主管Alexander Hillisch介紹道:「我們決定授權該工具是在對其他計算方法進行廣泛測試和評估之后做出的,我們相信它有可能提高UCB快速高效地發現高質量治療性抗體候選物並最終為患者提供新葯的能力。」

此前,XtalFold™平臺同樣獲得了強生旗下創新公司Janssen 的青睞並實現商業授權合作。這一基於諾獎技術的算法平臺弗一推出便頻繁獲得大藥企訂購,體現了大藥企積極擁抱前沿 AI 技術的姿態和持續快速增長的AI藥物研發技術市場。而晶泰科技的算法平臺持續獲得大藥企的測試驗證和合作青睞,也體現了其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Tech Emergence 數據顯示,AI 每年可為製藥行業節約高達 260 億美元的成本。波士頓諮詢(BCG)發佈的報告稱,AI 生成的藥物分子在 I 期臨牀試驗的成功率達 80%-90%,高於 50% 的歷史平均水平;在 II 期臨牀試驗的成功率為 40%,在歷史區間上限。BCG 估計,AI 有望將新葯的研發的整體臨牀成功率從目前的5%~10%提高到9%~18%,製藥行業的整體研發效率將實現翻倍。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潛在市場規模至少會達到600億美元。

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已有75個AI發現的藥物分子進入臨牀試驗,其中67個分子在2023年仍在臨牀中。特別是2022年以來,AI發現的小分子數量指數級上升。並且AI在生物藥、疫苗等領域的作用也逐漸顯現。

毫無疑問,眾多MNC已經明白AI大模型在創新葯研發領域的實際回報和效率提升,而圍繞領先的AI大模型的引進與合作頻繁披露,他們大多選擇與其他AI技術公司進行合作。

禮來一位發言人表示,公司正在投資AI和機器學習,涉及藥物發現、自然語言生成、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聊天機器人等領域。「這一概念有助於量化使用技術代替人力所節省的時間。目前已涉及100多個項目,相當於約140萬小時的人類活動,或約160年的全天候工作。」禮來還透露,其目標是到今年年底將這一數字提高到240萬小時,即約274年。

在藥企紛紛「AI 先行」的研發策略下,AI 藥物研發市場持續增長,挽救大藥企持續降低的創新回報率,並將更多傳統研發技術無法勝任的靶點、管線、機制轉化為創新管線。同時,藥物研發出了名的「重投入」,而 AI 製藥技術同樣需要持續高昂的研發經費,纔有機會率先突圍,產生顛覆性的垂直領域應用。在這一的背景下,兼具先行優勢與領先技術的晶泰科技,在此次配售中獲得更加充裕的研發資金與「彈藥」,維持商業合作的高速增長,佔領更加巨大的市場份額。

大藥企競相押注,「AI 製藥」課代表的商業版圖

大肆押注AI的禮來亦是晶泰科技的戰略合作伙伴之一。2024年5月,禮來耗費2.5億美元,宣佈與晶泰科技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利用人工智能發現新的潛在藥物。

實際上,不只是禮來和優時比,還有更多的MNC選擇了與晶泰科技成為AI+醫藥這一肉眼可見藍海的夥伴。早在2017年,晶泰科技與輝瑞就已經開始了研發合作,雙方在算法+實驗的AI藥物研發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8年5月,晶泰科技與輝瑞製藥簽訂戰略研發合作,融合量子物理與人工智能,建立小分子藥物模擬算法平臺,提高算法的精確度和適用廣泛度,驅動小分子藥物的創新。

例如,晶泰科技深度參與了新冠特效藥PAXLOVID的研發,輝瑞團隊利用晶泰科技的AI預測算法結合實驗驗證,僅用六周時間就完成了藥物晶型預測與實驗結果的相互印證、準確匹配。現階段,輝瑞已經將該晶泰科技的平臺應用於更加廣泛的創新葯研發中,輝瑞科學家利用晶泰科技的平臺可以在幾天內完成候選分子的晶體結構預測。

輝瑞材料科學全球主管Bruno Hancock表示:「這個過程過去花費我們太多時間,我們幾乎從未嘗試過,但現在已成為常態,我們幾乎可以在每個小分子項目中嘗試它。」作為晶泰科技的早期合作伙伴之一,輝瑞利用其在該領域的豐富經驗,幫助建立了早期藥物篩選的新技術。「(與晶泰科技的)合作已經改變了輝瑞進行藥物篩選工作的方式,並有可能顛覆整個行業,」同樣駐紮在輝瑞格羅頓工廠的首席科學家Geoff Wood表示。

2024年10月16日,晶泰科技固態研發團隊與諾華科學家團隊攜手合作,針對模板結晶法進行了深入的創新研究。此外,晶泰科技與全球頂尖科研院校和機構深度交流、開展合作。例如,晶泰科技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學系共同探討以AI+機器人平臺共同驅動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構建化學與材料科學研究新範式;與新加坡國家實驗藥物研發中心(EDDC)合作推進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葯物研發等。

值得一提的是,晶泰科技的定位並不侷限於 AI 製藥,在上市后頻繁簽訂高調的新材料、新能源訂單,持續兑現其屢獲驗證的量子物理+AI+機器人底層研發平臺在更多領域的價值。

與獲得諾獎的AI蛋白質結構預測相對應,在材料與化學領域中,物質結構預測是新葯新材料理性設計與開發的重要底層技術。24年底,在由劍橋晶體數據中心舉辦的第七屆CSP Blind Test(全球知名的物質結構預測類大賽公佈結果,晶泰科技首次參賽即從全球38個參賽組織中脫穎而出,作為表現最出色的兩個團隊之一摘取桂冠,這標誌着晶泰科技在晶體結構預測方面的技術實力和應用規模已處於世界前列。

2024年8月,晶泰科技先后與協鑫簽下5年、預計10億人民幣的AI+機器人研發合作,為協鑫提供鈣鈦礦、鋰離子電池等領域高科技新能源材料研發服務,並打造大模型驅動的新材料創制系統。10月,晶泰科技順利交付給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一臺催化劑合成工作站,並正式投入使用。12月,晶泰科技與微軟中國宣佈簽署一項戰略合作備忘錄,利用AI、大模型、機器人實驗室等前沿技術開展多項合作,包括合作開發新葯或新材料領域的垂直領域大模型與應用案例。可見,晶泰科技在新葯領域的成功已開始向新材料、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領域外溢,有望為晶泰貢獻第二增長曲線,並以更快的周期收穫商業回報。

AI+醫藥藍海市場方興未艾 晶泰科技繼續「炙手可熱」

據晶泰科技方面透露,目前在全球排名前20的MNC中,已經有16家與其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晶泰科技不僅在技術和服務上獲得了大藥企的嚴苛驗證和選擇,還能夠滿足更多中型藥企的需求。目前,晶泰科技全球範圍內服務超過30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出海碩果累累,正在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領域起到較為廣泛和顯著的「加速器」作用。

而且,晶泰科技與這些MNC的合作協議中,一定比例的新葯發現業務不僅包括服務費用和里程碑付款,還有未來的銷售分成。2024年中期財報顯示,晶泰科技宣佈收到了第一筆里程碑付款。

隨着更多AI研發的管線在臨牀中逐步推進,晶泰科技在交付臨牀前候選分子后,仍然能持續獲得付款。這為晶泰科技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也為進一步完善其算法平臺和發掘其他AI+垂直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底氣。

由於晶泰科技與諸多MNC的成功合作案例,其在二級市場上變得更受投資者關注。2024年12月12日解禁后,股價表現強勁,成功登上漲幅榜。解禁當日,作為「港股AI製藥第一股」的晶泰科技全天成交量高達1.68億股,單日成交金額達到7.49億港元。解禁次日,其股價跳空高開,一路走高,最終以當日最高價4.78港元收盤,漲幅達到21.32%。

而且,在解禁后的三個交易日內,晶泰科技獲北水資金(北水資金主要來源於海外各類投資機構、境外投資者和國際資本)連續增持,北水資金分別搶籌晶泰科技5.91億港元、7998萬港元、1.37億港元。晶泰科技的港股通持股比例也由解禁前11月11日的0.18%,快速攀升至12月20日的11.16%。

由此可見,晶泰科技作為AI For Science領域的領軍企業,已經被海內外眾多機構和投資者認為具有較高的長期配置價值。

有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將達到16387億美元,2028年全球藥品支出預計將達到2.2萬億美元,2024-2028年的複合增長率為6.6%。2024年全球醫藥研發投入佔市場規模的比重約為16.4%,將近2600億美元。

隨着AI技術在醫藥研發各環節的應用浪潮,諸多MNC利用AI顯著提升創新效率,產出更多有AI參與的前沿藥物,AI在醫藥行業的滲透率將顯著提升。預計到2032年,AI藥物研發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佔全球醫藥研發投入的比重將顯著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1月19日,晶泰科技發佈公告宣佈,1月18日,公司按每股配售價格4.28港元,合計配售2.64億股,配售交割后,公司將籌集所得款總額約11.3億港元。據悉,晶泰控股此次配售融資在發行市場獲投資者積極響應,實現超額認購,本次發行規模從最初計劃的1億美元最終調高至約1.5億美元,甚至有投資人反映只獲配計劃認購金額的1/10。

作為AI for science這個需要長期主義投入、重研發的賽道的領跑者,晶泰科技被資本熱烈追逐這一現象,體現了其不僅是好賽道的最佳標的,且有望在將來持續受到投資人青睞。晶泰科技現金儲備的顯著增加,使其有更多資源加速驅動拓展商業合作,並進一步擴大技術優勢與市場份額。

可以預見,資金充沛的晶泰科技已經被大廠背書、驗證的AI平臺及實力,以及明顯可複製的出海授權模式,將被更多的MNC,甚至中小型Biotech青睞,這將為晶泰科技的未來發展和業績表現提供更多美妙的想象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