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12 18:46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施樂輝公司(Smith & Nephew)正面臨被拆分的困境,因其轉型計劃未能滿足投資者的期望。
據悉,施樂輝公司的股東已向CEO Deepak Nath發出嚴正警告,要求他立即採取行動改善公司業績不佳的現狀,否則將面臨被解除職務的風險。對於Nath自兩年前上任后不久推出的戰略,英國富時100指數公司的投資者已逐漸喪失耐心。
目前,施樂輝有三大核心個部門:運動醫學、傷口管理和骨科。此次面臨被拆分的部門,就是其一的骨科。
百年醫械巨頭,股東結構複雜
施樂輝是一家有着 150 歷史的國際跨國醫療公司,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在骨科關節重建、先進傷口管理、運動醫學和創傷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關節產品包括膝關節、髖關節和肩關節,關節類的部分明星產品:GenesisII全膝關節系統(1996年上市,累計植入超過75萬例)、Oxinium黑晶股骨髁(施樂輝公司專利特有,2005年獲得國際材料類最高獎項ASM獎)、Journey II XR膝關節置換系統(2017年新產品)。
其董事長為65歲的Rupert Soames,他曾是外包公司Serco的ceo,也是温斯頓·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的孫子。
目前,在前十大股東中,有兩家激進對衝基金,分別是Cevian Capital和Harris Associates。Cevian Capital雖然還沒公開它對施樂輝公司的具體打算,但它的創始人Christer Gardell讓這家基金在業界相當有名。因為他曾試圖在2018年拆分德國的鋼鐵大公司ThyssenKrupp。ThyssenKrupp的董事長稱:參與此事的激進投資者,説他們用了「心理恐嚇」手段,導致多名高管辭職。
今年以來,施樂輝公司股價已下跌近14%,過去五年更是暴跌44%。
公司整體利潤率約為17%,遠低於其競爭對手,投資者對Soame的董事會領導能力表示滿意,但對身在美國的Nath仍持保留意見。
Nath於2022年7月上任。2024年,他因計劃加薪至900多萬英鎊而遭到股東強烈反對,43%的投資者對該舉措投了反對票。
公司上個月公佈了「令人失望」的第三季度業績,並下調了銷售和利潤率預期。今年的收入增長預計約為4.5%,而此前預計最高可達6%,這再次點燃了投資者的憤怒情緒。
分析師表示:「投資者希望該公司削減中央成本,並徹底改革陷入困境的中國業務。公司轉型計劃已實施兩年,但速度緩慢讓人質疑。」
施樂輝公司一位員工稱:「在過去兩年里,我們的收入增長超過了歷史水平,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公司有着明確的發展勢頭,並不斷實現創新。雖然中國業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挑戰,但我們相信我們正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業績增長緩慢,
轉型壓力迫使多元調整
骨科一直是施樂輝核心業務,從2015年開始,施樂輝在全球骨科排名一直位居第五。近幾年,施樂輝一直想追趕前四家的步伐,一系列出售和併購都專注於核心業務骨科。
但自進入2019年后,施樂輝業績逐漸進入疲軟期,尤其是骨科業務,相比於美敦力、捷邁邦美、強生DePuy Synthes的高增長,施樂輝維持在個位數增長。
施樂輝急於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於是開啟了收購、併購、換帥等一系列措施:
2019年初,施樂輝收購了一家加州的小型膝關節置換手術工具製造商Ceterix。
同年2月,外媒報道施樂輝正在就收購NuVasive進行談判,交易總額或超過30億美元。Nuvasive是一家發展微創脊柱修復外科產品和程序的醫療器械公司。
2019年11月,Roland Diggelmann正式執掌施樂輝,擔任全球CEO后,一直推動施樂輝的改革。
2020年9月,以2.4億美元現金收購Integra Lifesciences Holdings Corporation的四肢骨科業務,通過增加專業銷售渠道、互補的肩部置換和上下肢產品組合及新產品管道,顯著加強四肢骨科業務。
新冠疫情期間,Roland Diggelmann加速推動公司數字化進程。
2021年3月4日,施樂輝和數字健康公司Huma推出用於骨科手術的遠程患者監控應用程序。
2022年3月,Roland Diggelmann離職后,Deepak Nath於2022年4月1日上任。當日,施樂輝截至收盤上漲6.4%,每股34.67美元。
集採挑戰下加速轉型,
中國市場成關鍵增長極與考驗場
除了這些,施樂輝也特別注重中國市場。
目前,施樂輝中國有兩家工廠:蘇州工廠和北京亦莊工廠。此外,公司在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和沈陽設立了五個辦事機構。
2021年9月,施樂輝任命前強生關節事業部副總裁胡海先生,擔任施樂輝大中華區總經理。
而就在2021年9月14日,國家高值耗材聯合採購辦公室現場首次收集骨科關節企業申報資料並公佈中標信息。從人工關節到脊柱再到運動醫學,開始顛覆國內百億級骨科市場格局。受集採整體價格下行,業務規模不免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施樂輝的壓力倍增。集採前,其業務板塊中,骨科和運動醫學不相上下,但在集採之后,由於整體價格下行,骨科規模受的影響不小,運動醫學由此成為施樂輝中國最大的業務部門。
2024上半年,施樂輝全球營收約28.27億美元,同比增加3.4%,其中,中國市場營收約1.12億美元,同比減少8.9%。
從業務板塊來看:運動醫學與耳鼻喉科實現了7.6%的收入增長,運動醫學關節修復業務收入增長了6.0%,尤其是膝關節修復產品組合實現了良好增長REGENETEN生物誘導植入物實現了強勁的兩位數增長。
但在運動醫學領域,隨着2024年5月集採(VBP)全面落地,截至季度末,31個省份中已有29個省份已經開始執行。因此,帶量採購的挑戰將在今年下半年持續存在。
胡海在施樂輝大中華區掌舵的三年,也正是中國高值耗材領域鉅變的三年。目前,胡海於2024年9月26日離開施樂輝。他未公佈其下一站將去往何方,施樂輝也暫未官宣新的繼任者。
轉型,尋求新增長點永遠是企業不變的主題之一,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施樂輝能否保持自己的優勢,重回國內甚至全球骨科的巨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