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05 07:30
禮來的管線佈局集中,主要聚焦在代謝、神經系統、腫瘤和自身免疫領域。在備受關注的代謝領域外,近年來,禮來在自身免疫疾病領域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2019-2023年自免業務全球銷售額複合增速高達21%,2024年前三季度已實現營收31億美元。本文將對禮來的自免領域研發管線及研發進展進行梳理,洞察禮來在自免領域的研發策略。
表1 近五年禮來自身免疫板塊業績表現(單位:億美元)
1
自免版圖:手握4款上市產品
禮來在自免領域已有諸多佈局。目前,禮來手握4款上市自免產品,分別為:IL-17依奇珠單抗,用於治療銀屑病,強直性脊柱炎等,2023年全球銷售額達27.6億美元;JAK1/2抑制劑巴瑞替尼,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斑禿等,2023年全球銷售額達9.2億美元。
2023年,禮來在自免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兩款產品IL-13來瑞組單抗、IL-23p19抑制劑米奇珠單抗獲批上市,分別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和潰瘍性結腸炎。
值得一提的是,禮來也在探索米奇珠單抗用於治療克羅恩病,並且已取得了積極的療效數據。10月中旬,禮來公佈了VIVID-1研究的3期臨牀試驗數據,該研究是一項米奇珠單抗和烏司奴單抗的頭對頭試驗,結果顯示米奇珠單抗的治療效果更優:在接受治療52周后,58.2%使用米奇珠單抗的患者獲得組織學緩解,而烏司奴單抗組該比例為48.8%;在基線時具有活動性組織學疾病並且至少一次生物製品治療失敗的患者中,米奇珠單抗治療組的組織學緩解率和內鏡-組織學緩解率分別為56.5%和39.6%,烏司奴單抗治療組分別為41.3%和27.8%。
2
擴展版圖:靶點更迭、拓展新適應症
除了已上市的4款藥物,禮來還有11款臨牀在研的自免管線。
具體來看,禮來在自免領域的靶點佈局正經歷着明顯的代際更迭,除了JAK、白介素外,α4β7、RIPK1等新興靶點成為禮來主要的投資方向。在適應症方面,在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患者基數大且有效治療藥物較少的自免疾病外,禮來進一步拓展存量患者規模大且臨牀未滿足需求較大的自免疾病,例如IBD(炎症性腸病)。
表2 禮來自身免疫在研管線(截至2024年10月29日)
MORF-057(α4β7):切入IBD藍海市場
2024年7月,禮來以32億美元收購Morphic Therapeutic公司,獲得其核心產品管線α4β7整合素抑制劑MORF-057,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目前均處於臨牀2期階段。
從機制上看,整合素α4β7表達於腸道歸巢的記憶T淋巴細胞表面,通過與腸道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的MAdCAM-1(粘膜血管地址素細胞粘附分子1)結合,從而阻止T淋巴細胞從血管中遷移至胃腸道黏膜下層,減輕腸道局部炎症反應。
此前,Morphic Therapeutic公佈了MORF-057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2期臨牀試驗EMERALD-1的相關數據:在接受治療12周后,患者的Robarts病理指數評分顯著降低6.4分,根據組織病理學測量臨牀緩解率達25.7%。
整合素α4β7是炎症性腸病領域經過驗證的靶點。武田的Entyvio是一款α4β7單抗,2023年全球銷量達54億美元。相較於Entyvio,MORF-057作為口服小分子藥物,給藥便捷性和患者的依從性將有顯著提高。
根據東方證券研究報告,目前靶向整合素α4β7的在研炎症性腸病相關藥物非常少,除MORF-057外,僅4款藥物進入臨牀研究階段,分別為安進的Abrilumab、吉利德GS-1427、Ensho Therapeutics公司的EA1080以及Spyre Therapeutics公司的SPY001。從市場規模來看,當前全球約有600-800萬炎症性腸病患者,市場規模約190億美元。由此可見,IBD是自身免疫疾病領域中的藍海細分賽道。
OCADUSERTIB:靶向RIPK1的小分子藥物
RIPK1(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是TNF信號通路中的關鍵性信號蛋白,誘導炎症信號傳導和細胞死亡,是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炎症性腸病的潛在的治療新策略。
禮來的OCADUSERTIB正在研究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處於2期臨牀。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全球進入臨牀研發階段且研發狀態保持活躍的在研RIPK1靶向藥物僅9款,例如,艾伯維的ABBV-668,正在2期臨牀研究中被開發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賽諾菲正在開發兩款RIPK1抑制劑,分別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和ALS以及潰瘍性結腸炎,均處於2期臨牀研究階段;葛蘭素史克的GSK2982772正在進行2期臨牀,未披露具體自免適應症。
UCENPRUBART:靶向激活CD200R的單抗
UCENPRUBART是一款免疫檢查點受體蛋白激動劑,CD200R在免疫細胞表面表達,激活CD200R可以降低細胞因子的釋放和減少細胞增生,從而幫助炎症的消退。
目前,UCENPRUBART正在被開發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處於2期臨牀階段。
根據禮來在2021年投資者會議中公佈的資料來看,UCENPRUBART在治療特應性皮炎患者的1b期臨牀試驗中已經獲得臨牀概念驗證,治療12周之后,患者的平均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EASI)較基線相比降低約60%。
表3 UCENPRUBART的1b期臨牀數據
Eltrekibart:化膿性汗腺炎領域的創新機制
Eltrekibart可中和與CXCR1或CXCR2受體結合的趨化因子,從而影響嗜中性粒細胞遷移到炎症部位的能力。目前,Eltrekibart正處於治療化膿性汗腺炎的2期臨牀中。長期以來,化膿性汗腺炎唯一可用的生物製品是艾伯維的修美樂以及該藥的生物類似藥,治療手段匱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禮來將小分子IL-17抑制劑DC-806移出管線,另一款小分子IL-17抑制劑DC-853推進到2期臨牀。2023年,禮來以24億美元收購DICE Therapeutics公司,並獲得其核心管線DC-806和DC-853,用於治療銀屑病和IL-17介導的自免疾病。DC-853為迭代分子,相比於DC-806活性更強,有望實現更低的給藥劑量。銀屑病的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包括多款IL-17抗體、IL-23抗體等,對於后來者,只有做到更優效才能突圍。
3
不止禮來,自免已成為MNC佈局重點領域
自免領域,作為僅次於腫瘤的第二大疾病領域,正吸引着全球藥企的目光。
除禮來持續在自身免疫領域加碼外,MNC近期也紛紛出手強化自免領域實力。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25家biotech被MNC收購,其中11家主要佈局自免領域。從適應症角度看,除了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患者基數較大的疾病領域外,MNC在消化、lgA腎病等領域的佈局力度持續提升。
表4 2024 年上半年自免領域併購事件梳理
禮來在自免領域的管線佈局體現出靶點更迭、適應症賽道切換的兩大特徵;MNC在自免領域頻頻出手強化佈局,這些都預示着自免領域的市場競爭正趨於激烈化。唯有多元化、差異化的產品佈局,打開藍海市場,才能實現突圍。
參考資料
Lilly reports one-year histologic outcomes in Phase 3 study of mirikizumab compared to ustekinumab for Crohn's disease | Eli Lilly and Company
禮來業績報告
禮來2021年投資者會議報告
《從禮來32億美金收購看自免新方向》,東方證券,2024年7月
《這個前沿靶點研發進展如何?》醫藥觀瀾,2024年7月
*聲明:本文僅是介紹醫藥疾病領域研究進展或簡述研究概況或分享醫藥相關訊息,並非也不會進行治療或診斷方案推薦,也不對相關投資構成任何建議。內容如有疏漏,歡迎溝通指出!
解決傳統PROTACs、miRNA療法關鍵挑戰,miRiaTAC開啟精準抗癌新徵程
直擊「不死的癌症」紅斑狼瘡!數百條研發管線能否改寫患者命運?
藥企裁員形勢嚴峻依舊 | 十月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