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炒5年冷飯,耐克開掉老闆

2024-10-29 10:13

營收負增長

市場份額一路下滑

市值一天蒸發300億美元

CEO「被退休」

耐克王朝即將崩塌了嗎?

01

耐克陷入困境,上個月剛剛卸任的前CEO唐若修(John Donahoe)至少要背一半的鍋。

從2019年10月到2024年9月,他這5年的耐克生涯堪稱失敗。

他上任的時候,耐克年營收高達391億美元,增速高達7%,關鍵的大中華區更是實現了連續20個季度的雙位數增長。

彼時的耐克,放眼體育圈內,幾乎找不到一個能打的對手。

專注潮流的阿迪達斯,已經快把專業運動領域丟光了。

專注女性客羣的lululemon還沒發育完全,營收規模差了一個數量級。

至於安德瑪、彪馬、NB,你都很難想象它們能對耐克造成什麼威脅。

此時接手耐克,無疑是天胡開局,這把想打爛都要有點水平,可唐若修偏偏搞砸了。

在他的任期里,耐克在北美球鞋市場的份額原地踏步,股價不僅跑輸標普500大盤,也跑輸了零售業指數。

他離職前的最后一個完整財年(2024財年),耐克年營收514億美元,和前一年的512億比,幾乎0增長,最后一個季度甚至開始萎縮。財報一出,股價兩天跌掉20%,市值蒸發了將近300億美元。

更要命的是,過去5年,耐克在產品上幾乎原地踏步。除了把dunk系列這份冷飯炒熱以外,耐克幾乎沒拿出什麼足夠亮眼的新產品和顛覆性的技術。

可以説,唐若修這五年,*是耐克歷史上的一段彎路。

那麼,唐若修具體又做錯了什麼呢?

02

老唐當初上任,是帶着政治任務來的,這個任務就是推進DTC戰略。

DTC,Direct To Consumer,在中國有個更接地氣的説法叫「直營」,不使用經銷商和零售商,自建渠道做生意。

一來可以直接和消費者接觸,瞭解真實需求,指導研發和生產,二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特別是電商時代到來以后,自建渠道成本變低了。不需要一家家開直營店,開個天貓店,做個小程序都可以算DTC了,無論在中國或者美國,DTC都是最時髦的互聯網黑話。

而且這個工作特別適合老唐來做。在入職入職耐克之前,他先后擔任過貝恩諮詢、雲計算公司ServiceNow,還有eBay三家公司的CEO,在eBay任上,他讓這家公司的營收成功翻倍,市值增長了250%。

這份帶着電商背景的漂亮簡歷,特別符合耐克當時的需要。

2019年,老唐在創始人菲爾·奈特的力挺之下,入主耐克。

也活該老唐運氣好,新官上任就碰上了疫情。

按理來説,耐克這種線下零售佔比很高的品牌, 碰上疫情只能自認倒黴。

但在老唐的立場上,他既然要做渠道改革,疫情是*的助攻,老唐乘機在渠道上做了大洗牌,

2020年,耐克停止了與9家零售商的批發合作。2021年10月,耐克又和包括梅西百貨在內的7家合作伙伴終止合作。

一邊和零售分銷商割席,另一邊,公司又花了大力氣買流量,將用户引導到耐克的官方平臺,也就是Nike、Nike Run Club、SNKRS 和 Nike Training Club這幾個App上,建立了一套從運動愛好者社區到品牌電商的閉環鏈路。在線下也大力推進開設直營的Nike Live概念店。

在疫情的加速效應下,DTC成果顯著。除了線上會員不斷增長,直營渠道的收入也不斷提升,到2023財年,直營收入已經佔總營收43.6%。

可以説,在踐行DTC戰略上,老唐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耐克董事會交給他的任務。

疫情期間,這波操作幫助耐克順利渡過難關,跑贏整個運動市場大盤。到2021年,耐克股價創新高,突破2800億美元。

但是雷也就被唐若修親手埋下了。

03

電影《投名狀》里,姜午陽刺殺龐青雲時,喊的是「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背刺兄弟都是最糟糕的事情。

耐克在唐若修任上,對經銷商和零售渠道所做的事情,就類似於背刺兄弟。

早年耐克還是無名之輩時,賣貨就是靠遍佈美國的運動零售商,和國內以專賣店為主的格局不同,耐克有大量的鞋,走的都是這種個體經營的小型零售商。

很多小老闆從耐克創業之初,就開始支持這個本土小品牌,一直到它成長為世界*。

此外和耐克同期起家的,還有運動產品零售商Foot Locker。作為北美最早的垂類運動零售品牌,Foot Locker與耐克識於微時,除了很早就賣耐克,很長時間里,Foot Locker都會把店內*的展示位留給耐克。

隨着耐克靠喬丹系列發家致富,Foot Locker也成為運動領域最有話語權的渠道之一。耐克會給到*惠的進貨價,以及當期*的尖貨。兩者關係*的時候,Foot Locker一半的營收都是耐克撐起來的,而耐克也有10%的營收來自這位老夥計。

在國內,我們熟悉的滔搏體育,和耐克也基本重複了一遍上面的故事。

90年代,百麗創始人,一代鞋王盛百椒就精準預判,運動鞋會是國人鞋櫃里皮鞋之外的「第二雙鞋」,於是他建立了負責運動業務的子公司滔搏。恰逢耐克入華,滔搏成立后*件事,就是拿下了耐克的代理權。

藉着滔搏背后百麗集團的渠道積累,耐克迅速鋪開,佔領一線城市,稱霸中國市場。在中國,耐克一度把銷售和運營完全交給了滔搏,自己只負責品牌和產品。而滔搏在此后也陸續拿下了阿迪、彪馬等一系列品牌,成為中國運動領域的隱形*。

好的商業合作就是這樣,齊頭並進,共同生長。

但唐若修上臺,所做的就是斬斷羈絆,背刺老夥計。

耐克親自下場做直營,零售商們發現,他們莫名其妙多了個競爭對手,這個對手還是親兒子,能拿到的貨最吃香的,也不用考慮太多進貨成本,純純的富二代邏輯。

反觀零售商,他們爲了拿到一些限量款的鞋和暢銷單品,必須可憐巴巴按照品牌要求,打包買下一堆設計奇葩配色古怪,一看就賣不動的貨。

如果我是零售商,我就要掀桌子了。

但這還沒完。

耐克還把眾多零售商分成了兩類。

其中40家,類似Foot Locker這樣家大業大的,被稱為「戰略零售夥伴」,進行深度合作。

所謂的深度合作,就是要在自己的商場里劃出一片區域,為耐克建立獨立空間,並且配置由耐克特別訓練過的店員。相當於耐克在他們的店里劃了個租界,不是直營,勝似直營。

至於另外的上萬家小零售店,則被稱為「無差別零售商」,他們沒有能力給耐克劃租界,那麼耐克就會選擇收窄貨源,甚至斷供。

那些和耐克合作了幾十年的小老闆們大概不會想到,風風雨雨這麼多年,最后的離別會如此不講情面。

可以説,在唐若修治下,「忘恩負義」的耐克深深傷害了曾經並肩作戰的零售商們。

04

拋棄零售商的后果,在疫情過后開始顯露出來。

2023年下半年,耐克發現營收漲不動了。雖然直營業務還在緩慢增長,但佔比大頭的批發業務收入開始萎縮。到了今年初,營收徹底不增長了,淨利潤也下滑了。

唐若修的激進,終於開始反噬耐克。

説到底,電商發展再迅猛,在北美、歐洲等主要市場,消費者買耐克還得走出門,去專賣店,去運動用品商店,去購物中心。刻意削減零售商,相當於直接放棄了最重要的獲客方式。

這就好比要給一個孩子斷奶,結果別的食物沒喂,硬是把孩子給餓死了。

況且,直營本身也不是*的模式。

零售商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壓貨。

鞋服品牌最怕庫存,但有了經銷商,品牌只需要把貨批發送到渠道的倉庫里,渠道把貨款打進品牌的賬户,財報里的營收就落袋為安了。后面貨賣得好或不好,變成動銷或者變成庫存,都和品牌沒有直接關係了。

現在零售商被邊緣化了,耐克把自己那些賣不出去的衣服鞋子支付折扣成本和倉儲成本了。

體現在財報上,利潤就消失了。

更可怕的是,被耐克背刺了的零售商,他們不是傻子,他們會自己找出路。

既然你耐克不拿我們當兄弟,我們就去找新的兄弟了。

偏偏,市場上還真的有想要挑戰耐克霸權的。

過去幾年,運動領域出現了一大批新興品牌。

比如新「中產三件套」之一的昂跑,年營收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級別。

再比如和UGG師出同門的户外品牌Hoka,走的是户外徒步概念,年營收也接近20億美元。

再比如lululemon,當年還是幼年期,現在已經進化成完全體了,光靠服裝規模已經可以和阿迪掰掰手腕了,要是萬一把運動鞋品類再開發出來,可能是對耐克威脅*的品牌。

具體到單個市場,在中國,安踏已經實現了對耐克中國的超越,李寧也是在耐克三大腹地,籃球、跑步、休閒領域,做了許多重點佈局。

再具體到單個運動品類,特步這幾年在馬拉松項目上的投入,也足夠對耐克造成威脅。

以前,耐克和零售商關係好,靠渠道優勢就能壓制這些對手。

現在,耐克背刺老夥計,等於把一大片市場份額讓了出來,不佔白不佔。

像Foot Locker,就一直在和昂跑、Hoka眉來眼去。

這些新興品牌帶來的不僅是銷售額,還能幫Foot Locker老樹開新花,完成年輕化。而Foot Locker也能幫助昂跑和Hoka用更低成本獲客。

至於滔搏,雖然耐克中國還是*的大爹,不能輕易放掉,但也沒耽誤滔搏和Hoka、凱樂石、冷山這些品牌建立合作。

最后結果就是,耐克心猿意馬,回過頭被新興品牌們偷了家。

比如跑鞋,一直是耐克最為重視的領域,但數據顯示,2023年,Hoka、On昂跑、Asics亞瑟士、New Balance這些中型跑鞋品牌,已經拿到全球35%的市場份額。而在2020年之前,這個數字還只有20%。

另外,老對手阿迪也在積極出擊,在耐克陷入停滯的時候,阿迪卻實現了10%以上的營收增長。

況且,新面孔多了,再來看老面孔,總會覺得哪哪都不性感了。

不要忘記,耐克這家公司如今也已經52歲了。

儘管它還是世界上*,技術積累最厚,走在行業最前排的領軍者,但有時候,發現一個品牌變老,往往就在一瞬間。

05

在我看來,耐克在DTC模式上走得過於激進,也不能全怪唐若修。

畢竟人家只是個職業經理人,招過來就是干這個事情的。況且耐克早在2017年就已經放出消息,全面擁抱直營了。

這口鍋,不能全讓老唐背了。

但耐克的老化,失去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唐的責任了。

剛當上耐克CEO,唐若修做的*件事,就是裁員。

一開始是要裁500人,后來越裁越多,上任四個月,耐克已經少了1600名員工,光是離職補償,就花了2.5億美元。

而在他的裁員名單里,就有一大批設計團隊的員工。

衆所周知,耐克的江湖地位,是靠着AJ、詹姆斯、科比系列,靠着zoom和Airmax,靠着飛馬和刺客一代代一款款產品打出來的。

創新力和技術力*同行,才讓耐克能超越阿迪,成為如今的運動*。

唐若修在公司搞降本增效,沒想到動到了設計團隊,相當於直接砍在了公司的命根子上。

作為*職業經理人,他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的想法是,耐克應該變成一家效率至上的公司。我搞DTC是爲了提高銷售效率,裁設計團隊,也是爲了提升效率。在疫情期間,我們要賣更多被市場驗證過的、高利潤率的王牌產品。

為此,他組建了一個規模超過3000人的「全球技術部」,來分析消費者數據,監控庫存體系,尋找最能帶銷量的產品。

而大數據告訴他,耐克的王牌單品,其實就是AJ1、熊貓Dunk和Air Force 1。

這三款產品,都是30多年的老產品了,既沒有技術含量,也沒有新意,無非是足夠經典,耐克又擅長講故事,會做飢餓營銷,硬是把三碗冷飯炒成了冷飯界的佛跳牆。

衆所周知,老唐上任時,正好是炒鞋這波熱潮來到頂峰的時候。那些年只要是什麼經典款限量款聯名款,動銷數據都好,沒有賣不完的。

但賣得好不等於耐克可以撒開了賣,只要耐克敢提高供應鏈,那麼從尖貨到爛大街,也就是分分鍾的事情。

偏偏老唐大筆一揮,這幾個經典產品線,必須大力更新,*每周都能出幾個新款。

這就倒反天罡了。

可見,唐若修也許很懂數據,但他不懂耐克,也不懂球鞋市場。數據告訴他復刻經典款就能有銷售,他就這麼傻傻地聽了,結果就是耐克多年經營出來的炒鞋熱,被他親手澆了一盆冷水。

官方砸盤,最為致命,經典款很快就賣不動了。

這個時候,老唐再想要回去搞研發,堆配置,出新款,對不起,一款產品,從設計定稿到上市,一般也得要18個月,這還不算鋪貨到各個終端渠道的時間。

而想要有更底層的革命性設計,或者鞋服科技的創新,那周期就要按年來算了,遠水救不了近火。

況且,創新部門已經被重創了,還能不能給你交出牛逼的產品,誰也不好說了。

此時,唐若修也只能給自己找理由,把創新不力歸罪於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總部的那些設計工作室和實驗場地都用不了,所以沒辦法創造出顛覆式創新的產品。

這就是典型的拉不出屎怪地心引力不夠了。

結果就是過去幾年里,耐克既沒有全新的爆款產品,也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技術。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再拿同行們鞭屍一下耐克。

比如阿迪達斯,這麼多年被詬病不思進取,其實時尚嗅覺一直沒落下,去年又抓住了薄底運動鞋的趨勢,狠狠找回了一波場子。

新興品牌像昂跑,有獨具特色的異形鞋底,allbirds有舒適的腳感和「可以丟進洗衣機」的特性,Hoka,lululemon,薩洛蒙走的是舒適度和功能性的組合路線,也都有自己的爆款產品。

以上這幾個品牌,我看起來多種多樣,本質上都是中產階級的足力健。

關於這個話題,哪天我做一期內容單獨聊聊。

總之,DTC戰略的后遺症和創新的乏力,耐克在創立50多年來,*次出現了產品和渠道雙重空窗期。

對耐克來説,是前所未有的危機,對新玩家們來説,也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耐克前段時間急不可待地炒掉了唐若修,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司工作了32年的老員工,Air Jordan系列全球化的重要推手,艾略特·希爾。

如果説唐若修作為職業經理人,代表的是商業世界通行的方法論,那麼艾略特·希爾則是帶着耐克基因的員工,更代表創始人精神,代表耐克公司本身的特質。

商業世界里,通行的法則是效率之上,是管理市值,是投資回報。而在耐克的領域里,它並不完全遵循這套法則。運動品牌更在乎的是運動員場上的表現,是消費者的體感,是爭強好勝的競爭者氣質和超越自我的運動精神。

在順境中,企業可以閉着眼睛追求效率*化,追求投入產出比。

但在生死存亡之際,一家企業,一家運動品牌,反而更需要那些反效率的,不合理的,孤注一擲的,超人般的精神。

就像在絕境時,無論多麼艱難,你一定會希望把球給到科比,讓他投出決定命運的一球。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IC實驗室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