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30 02:02
雷達財經鴻途出品 文 | 肖灑 編 | 深海
我國最大的運動鞋服代理商滔搏,出現業績大滑坡。
9 月 10 日,港股上市的滔搏發佈盈利警告,在截至 2024 年 8 月 31 日止的六個月,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較 2023 年同期的 13.37 億元下跌約 35%。
盈利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宏觀消費疲軟對行業零售環境的拖累;另一份則是零售折扣率同比加深,導致毛利率同比下降。
受此影響,公司股價在 9 月 11 日暴跌 16.17%,觸及自 2019 年上市以來的新低。對此,高盛發佈研究報告稱,將滔搏目標價從 6 港元大幅下調 55% 至 2.7 港元,主要反映盈利下調等。中銀國際也指出,公司上半財年表現或令市場感到相當大的失望,由於今年雙 11 的不確定性,預期行業盈利將有更多下調。
滔搏拆分自百麗國際旗下的運動業務板塊,與耐克、阿迪達斯、彪馬、匡威等品牌有深度合作,但如今隨着各大體育品牌加碼自營和消費環境趨於謹慎,作為 " 中間商 " 的滔搏不似從前風光。
值得關注的是,滔搏背后站着大名鼎鼎的高瓴資本。截至今年 2 月底,滔搏的股東陣營中,由高瓴資本控制的 Hillhouse HHBH 持股 34.89%,為單一大股東。今年上半年,高瓴曾推動滔搏的關聯方百麗時尚赴港 IPO,不過雷達財經查看發現,目前其上市申請材料已處於 " 失效 " 狀態。
中期歸母淨利預跌 35%
作為國內最大的體育用品經銷商,滔搏脱胎於百麗國際旗下的運動服裝業務,其自 1999 年開展運動鞋服零售業務的第一年起,便開始與耐克進行合作,在 2004 年成為耐克在中國最大的零售合作伙伴和客户。
同是 2004 年,滔搏與運動鞋服巨頭阿迪達斯合作。隨后,滔搏開始擴展服務品牌組合,在 2006 年、2007 年開始與彪馬等品牌合作,並於 2012 年成為阿迪達斯在中國最大的零售合作伙伴和客户。
截至目前,除了上述品牌,滔搏還和威富集團(包括 VANS、The North Face 及添柏嵐)、亞瑟士和李寧等運動品牌合作。
同時,近兩年其連續牽手小眾運動品牌和户外品牌,包括和 HOKA 品牌達成戰略合作,和凱樂石、冷山等户外品牌合作。今年 5 月,滔搏將加拿大高端越野跑品牌 norda 引入中國市場,獨家運營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業務。
官網顯示,截至 2024 年 2 月底,滔搏在全國範圍內 300 多個城市運營 6144 家直營門店,覆蓋 1 至 7 線城市層級,絕大多數為單一品牌門店形式。除單一品牌門店外,公司主要通過 Topsports 和 Foss 等自有品牌經營多品牌門店。
雖然滔搏不斷在拓展新品牌的合作,但在市場需求下滑的情況下,公司的業績還是收到了衝擊。
根據最新盈利警告,截至 2024 年 8 月 31 日止六個月,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幣 13.37 億元下跌約 35%。
下跌原因一是受宏觀消費疲軟對行業零售環境的拖累,報告期內公司收入同比下降。同時,需求放緩對線下客流的衝擊更加顯著,導致負經營槓桿影響,帶來銷售及分銷以及一般及行政費用率同比提升。
二是零售折扣率同比加深,導致毛利率同比下降。報告期內收入下滑帶來短期內存貨上升,公司相應加大促銷力度;同時,報告期內線上零售折扣率相對同期線下零售折扣率更深,而線上銷售佔比同比提升,以上兩個因素共同導致該期間零售折扣率同比加深,影響同期毛利率表現。
受此影響,9 月 11 日公司股價一度下跌超 20%,盤中創下上市以來的新低 2.11 港元 / 股,目前公司市值僅剩約 146 億港元,相較巔峰期超 700 億元已縮水大半。
盈利預告之后,各大投行紛紛下調了滔搏的目標價。高盛發佈研究報告稱,予滔搏 " 中性 " 評級,目標價從 6 港元大幅下調 55% 至 2.7 港元,主要反映盈利下調等。
高盛表示,下調對該公司 2025-2027 財年的收入預測 11%-15%,主要反映收入預測下降。將純利預測下調 30%-33%,主要基於毛利率逆風,因要消化庫存而折扣力度更大、渠道組合不佳、線下門店銷售的經營槓桿為負。
美銀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將滔搏評級由 " 買入 " 下調至 " 中性 ",主要是因為需求持續疲弱及上升的拆扣風險,同時下調 2025 年至 2027 年的每股盈利預測 25% 至 28%,以反映收入及毛利預測較低,目標價由 4.3 港元降至 3 港元。
事實上,滔搏的業績頹勢不是今年纔出現。同花順 iFinD 數據顯示,2022-2023 年兩個財年,滔搏的營收和利潤連續 " 雙降 ",2024 財年雖然重回增長,但業績距離回到 2021 財年的水平還很遠。
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運動鞋服代理商的滔搏生意不好做,關鍵還在於耐克、阿迪達斯兩大巨頭。2023 年財報數據顯示,滔搏總收入的 85.8% 來自耐克和阿迪達斯。
2022 年和 2023 年,受供應鏈短缺和市場需求下滑影響,阿迪達斯和耐克的增長都有放緩。
背后站着高瓴資本
天眼查 App 顯示,滔博國際成立於 2019 年,公司於 2019 年 10 月 10 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根據 2023 年年報,滔搏的大股東為 Hillhouse HHBH,持股比例 34.89%;智者創業有限公司為第二大股東,持股 20.23%。
其中 Hillhouse HHBH 由 Hillhouse HHBH Limited 全資擁有,而后者由 HHBHInvestment, L.P. 全資擁有,且 HHBH Investment, L.P. 的投資管理人為 Hillhouse CapitalManagement, Ltd.(高瓴)。
而智者創業的最終實益擁有人,包括公司董事於武及盛放,以及滔搏及其聯屬人士的其他高級管理層成員。
據媒體報道,智者創業的投資人由百麗國際管理層組成,其中盛放是百麗國際創始人之一的盛百椒的侄子。
百麗國際曾於 2007 年 5 月在港股上市,在最輝煌的 2013 年其市值一度超過 1500 億港元,被不少媒體譽為 " 鞋王 "。但后在 2017 年 4 月,百麗國際因業績停滯、謀求轉型而私有化退市。
彼時,百麗國際私有化估值為 531 億港元,投資方為由 Hillhouse HHBH 及其關聯人士、智者創業和 SCBL 組成的財團,其中 SCBL 由鼎暉投資控制。
交易完成后,高瓴持股 56.81%,成為百麗的第一股東。而創始人鄧耀和 CEO 盛百椒則選擇售出全部股份,套現 130 億港元離場。
業務層面,退市前百麗國際一類是鞋類業務,包括自有品牌 Belle、Teenmix、Tata 等;另一類是運動及服飾業務,即滔搏現有國際鞋服品牌經銷業務。
高瓴資本張磊曾表示,運動及服飾業務資產質量優質,但受到鞋類業務拖累,整體市值偏低,分拆上市后可獲更高市值。
按照這一想法,2019 年高瓴資本將百麗國際旗下運動及服飾業務打包於港股重新上市,也就是現在的滔搏。
滔搏也不負眾望,公司市值最高時曾超過 700 億港元,外界認為高瓴僅靠百麗旗下的這一項業務便已經回本。但如今隨着滔搏回落至 146 億港元,Hillhouse HHBH 的持股市值僅剩下約 51 億港元。
百麗時尚衝擊 IPO 尚未成功
私有化百麗國際之后,高瓴、鼎暉及百麗國際管理層對百麗國際進行了諸多業務 " 賦能 " 和股權重構,並嘗試推動百麗國際以百麗時尚的名字重返資本市場。
2022 年 3 月 16 日,百麗時尚曾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但遺憾迟迟未通過聆訊使得招股書失效。今年 3 月 1 日,Belle Fashion Group ( 百麗時尚 ) 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不過目前同樣處於 " 失效 " 狀態。
目前尚不知其再度闖關 IPO 失敗的原因,但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重新改造后的百麗時尚還存在隱憂。
首先,公司業績波動較大。具體來看,百麗時尚 2023 財年(截至 2023 年 2 月 28 日止年度)業績下降明顯,實現收入 192.1 億元,同比下降 18.3%;實現淨利潤 12.57 億元,同比下降 54%。
公司給出的理由為,2022 年大部分時間及 2023 年年初的 COVID-19 疫情,導致線下及在線銷售同時下滑。
而疫后的消費反彈,帶動百麗時尚的營收在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止的九個月內達到 161 億元,淨利潤達 21 億元。不過要低於此前申報稿中 2021 年 3 月 1 日至 2021 年 11 月 30 日的數據,彼時其營業收入為 176.27 億元,歸母淨利潤為 23.07 億元。
其次,公司線上線下收入懸殊,電商轉型乏力。2022 財年、2023 財年及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止九個月,百麗時尚來自線下銷售渠道的收益分別佔各期間總收益的 76.4%、72.9% 及 72.3%,來自在線銷售渠道的收益分別佔各期間總收益的 23.6%、27.1% 及 27.7%。
但線下渠道佔絕對優勢的百麗,其直營門店近年卻在持續收縮,國內直營門店從截至 2022 年 2 月 28 日的 9388 家,下降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的 8361 家,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縮減已超 1000 家。
最后,公司的負債率超八成。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百麗時尚的資產負債率為 83.87%,而在 2021 年財年至 2022 財年,公司負債率也在 77.45%、84.64%。
在自身負債率較高的情況下,百麗時尚還大手筆分紅。2020 財年至 2023 財年,百麗時尚分別向股東支付股息 70 億元、42.27 億元、20 億元、20 億元。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止九個月,其再向股東派股息 20 億元。
根據年初的申報資料,百麗時尚的募集資金用途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償還銀行借款。但 IPO 迟迟未成功,公司不得不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