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24 23:20
他曾和美國著名華人企業家王嘉廉、王安和劉立等人一起被著名的《商業周刊》評選為企業精英;
和富達趨勢基金的管理人內德·約翰遜並稱為那個時代投資界里的絕代雙驕紅極一時;
而直到今天,華爾街迄今為止沒有第二個華人能夠達到其當年的巔峰地位。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説的主角:華爾街的華人傳奇---蔡志勇。
如果説人生是一條K線,蔡志勇的擇時可謂完美(見下圖,藍線是道瓊斯指數走勢)。
一、天賦異稟
蔡志勇於1929年3月10日出生在上海,距離大蕭條的到來僅幾個月的時間。其父親早年曾留學美國,畢業后進入福特汽車公司當推銷員,后被派回上海擔任該公司的區域總代理。
蔡志勇在上海度過了幼年和青少年時代。后從上海的聖約翰中學畢業后,進入上海市西區的聖約翰大學。尚未大學畢業的蔡志勇在1947年跟隨家人移民美國,他本人先是在衞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就讀了一個學期,隨后轉學進入波士頓大學,並在那里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兩年后又從波士頓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並在該校的管理學院修讀了一些課程。20歲即獲得碩士學位,是真正的「天賦異稟」。1951年,蔡志勇成為一名證券分析員,僅過1年就被富達招攬,成為一名研究員。
蔡志勇的最大突破是改變富達以往保守的投資方式。原來的富達基金主要是投資高分紅的公司股票,在蔡志勇看來,買這些股票一年到頭主要靠分紅賺錢,跟年利率固定的政府公債、銀行存款的年利息差不多,風險小。但是這種股票讓你永遠也富不了,他覺得這種投資基金等於是在跟銀行存款競爭,沒有意義。他認為真正能體現股權投資價值的是那些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公司股票,那種公司纔是股權投資的意義所在,否則還不如把錢存銀行。
華爾街的華人傳奇蔡志勇
二、無敵股神「中國蔡」
在「富達基金」工作的前五年,上海人的精明和勤奮很快被蔡志勇發揮得淋漓盡致。1957年3月11日星期一早晨,深思熟慮的蔡志勇向約翰遜提交了一份與當時主流投資模式背道而馳的 「行情分析報告」——不走格雷厄姆倡導的「價值投資」老路,用 「現金分紅」吸引更多投資人,將基金規模做大后從「次新股」中尋找被人忽視的「深潛股」,然后通過快速交易套利。
約翰遜非常讚賞蔡志勇的觀點,僅用半個小時就做出決定,為蔡志勇成立一隻「富達資本基金」,讓他努力追求高回報。手握一千萬美元本金的蔡志勇果然劍走偏鋒,選股時他特意繞開美國鋼鐵、通用汽車以及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巨無霸」大盤股票,專門買入一些諸如施樂、寶麗來、凌·特姆·沃特、控制數據之類剛剛起步的集團化公司小盤股。
貌似雜亂無章的背后,其實蔡志勇的選股都圍繞一個核心——美國政府提出並大力扶持的「科技興國」政策,他股池中的每隻股票都屬於「新興科技」板塊。
蔡志勇的交易速度也奇快無比,他手中幾乎沒有持有時間超過一個月的股票,比如1.61美元買入的十萬股施樂,一周后剛觸及4美元高點便果斷拋光;幾天后這隻股票跌至2美元左右,他又大筆買入,如此這般低吸高拋,循環操作,樂此不彼。
由於交易頻繁,蔡志勇手中的股票周轉率每年都會超過100%,這在盛行長期投資的年代簡直就是天文數據。在接下來的「火紅十年」里,蔡智勇操盤的基金始終保持令人咋舌的高收益率——1958年至1965年間,本金收益翻了27倍,也就是説,1958年購買的一萬美元「富達資本基金」,七年后變成驚人的27萬美元!
更難得的是,股市的疲弱對蔡志勇沒有絲毫影響——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引發的股崩中,他掌控的基金依然獲得了68%的回報。
蔡志勇與妻子
隨着「中國蔡」名頭的日益響亮,包括「華爾街教父」本傑明·格雷厄姆、「后起之秀」巴菲特在內的華爾街羣雄紛紛研究他的選股策略,他們實在不明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人,何以未卜先知地發掘到歐米茄、四季護理之家、柯達等一飛沖天的股票新貴?
又是如何精確推算出股市起伏,做到低點全倉、高點清倉的?
1966年開始在蔡志勇手下工作的彼得·林奇由衷的讚歎:「近距離觀看蔡志勇的操盤反應真是美極了,那麼優雅,那麼恰到好處——太美妙了。」
三、跌宕人生
身為富達二號人物的蔡志勇不小心牽涉進富達繼承人之爭,遭到排擠,1967年7月8日,蔡志勇突然離開「富達基金」,引起投資者乃至整個華爾街的震動。
外人看來毫無徵兆的辭職背后其實隱含着一個巨大隱情——約翰遜沒有兑現讓蔡志勇做總裁的許諾,而是將基金公司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其實,蔡志勇早就打算離開富達自立門户,只是礙於約翰遜當年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狠不下心。7月10日,他變賣了自己擁有的20%富達股份,套現四千兩百萬美元,用其中的220萬美元在紐約第五大道680號創辦了「蔡氏管理研究公司」。
蔡志勇給自己發行的第一支共同基金起名「曼哈頓」,他的初衷是募集到2500萬美元,沒想到很多富達老客户和眾多新投資者衝着他「股神」、「基金之王」、 「中國蔡」的光環蜂擁而至,僅用四天時間就募資了 2.75億美元,這在當時是最大的申購。
那一年,僅比蔡志勇小1歲的「股神」巴菲特,掌管的金錢也不過是2200萬美元,不及蔡志勇曼哈頓基金的1/10。最初的「曼哈頓基金」確實給投資者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蔡志勇全盤複製他在富達的操盤套路,「短線、短線、超短線!」
成為曼哈頓基金的投資口號和盈利模式——僅僅一年,蔡志勇的基金就膨脹到6個億,給投資人帶來一倍的紅利。
爲了讓曼哈頓基金成為全美投資龍頭並順利納入基金權益指數ETF,蔡志勇於1968年8月將自己的公司併入著名的「CNA 金融公司」,擔任 CNA 執行副總裁,繼續掌管曼哈頓基金。
此時的蔡志勇已經被所謂的 「名利雙收」衝昏了頭,爲了降低工作量,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絞盡腦汁研究股票,而是把更多時間用在上流社會的享樂和花天酒地上。
1969年10月,他與結婚17年的發妻洛麗塔·楊離異,另覓新歡瑪爾琳·切斯。
因為瑪爾琳不願住在中央公園旁邊的複式公寓,蔡志勇拿出1300萬美元買下「艾克森石油」總裁沃爾特·迪格爾在格林威治佔地十英畝的古堡,又嫌其「陰氣沉沉,不合風水」 將古堡夷為平地,重建一座帶有游泳池和直升機停機坪的現代化豪宅。
蔡志勇的「零經度線號」雙引擎遊艇長120英尺,船體在意大利打造,里面配有施坦威鋼琴和容納20人的奢華酒吧。
CNA Financial Corp
沉湎在浮華世界中的蔡志勇在選股方面變得一塌糊塗,航空、電子、冶煉、體育、製藥等滯漲板塊股票塞滿了票池,由於操作迟緩,122000股「全國學生營銷公司」泡沫股爛在手中,從1969年12月的每股140 美元一直跌到翌年7月的每股3.5美元,僅這一隻股票,曼哈頓基金就虧損一千六百多萬美元。
緊接着,大蕭條席捲全美,整條華爾街一片神哭鬼叫,短短八個月,「最受券商歡迎的50只股票」暴跌80%,其中LTV股價從169美元跌至 25美元,寶麗來從149 美元跌至14 美元,道瓊斯指數由1501.70 降至577.60點。
股市暴跌前,全盤複製「蔡氏模式」的巴菲特跑了,被貪婪緊緊攫住的蔡志勇卻誤判形勢,越陷越深——截至1973年3月,曼哈頓基金賬面僅剩下5400萬美元,蔡志勇被迫離開 CNA。
爲了保住「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證明「華爾街強者」的實力,蔡志勇買下一家中等規模的證券公司「奈特 -加里-布利斯」,將其改名為「蔡氏證券」,積極拓展股票經紀業務,在華人聚集的加州、新澤西和大紐約區設立了許多分公司。
1978 年,眼見熊市無邊的蔡志勇決定進軍保險業,舉牌購入「聯合麥迪遜壽險公司」18%的股份,以最大股東身份出任董事長兼CEO。1980年又併購了以郵件推銷為主的「受益人壽」和「潘科集團」。
1982 年11月,在 75歲老母親的支持下,蔡志勇將麥迪遜賣給大名鼎鼎的「美國罐公司」,得到一億六千二百萬現金的同時,受邀出任公司副董事長。
四、華爾街最后的揚帆
「美國罐」之所以「重金+股份」力邀蔡志勇出任主管金融業務的副董事長,歸根結底爲了實現戰略轉型。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容器製造業已經淪為夕陽產業,雖然仍為「道瓊斯30家成分指數」之一,但這家價值百億美元的老牌企業市場佔有份額已從1971年的33%下滑到1980年的18%。蔡志勇上任后,立即大刀闊斧進行全面、高速轉型——他先后賣掉50多個下屬企業,買入30家互惠基金、抵押貸款以及其他與金融服務相關的公司。
經過蔡志勇三年艱苦地吞吐、兼併、重組,「美國罐」脱胎換骨,逐漸由一家保守工業企業轉變為現代金融服務平臺,成為全美規模最大的個人人壽保險銷售商、全美排名第二的房屋貸款公司和網點眾多的便捷型「金融超市」。
轉型完成后,坐上董事長寶座的蔡志勇再次投身自己熟悉的證券行業,攜帶一隻43 億美元的「共同基金」重回華爾街。
聽説「中國蔡」捲土重來,身為摯友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當天就認購了一百萬美元,他説:「我押蔡志勇勝。生活即人,蔡志勇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祝賀他東山再起。」
1984年,「美國罐」的營業額攀升至41億美元,實現利潤一億美元——這兩個數據都是公司前所未有的歷史紀錄。1986年,蔡志勇一鼓作氣,將公司名稱和商標作價6億美元打包出售,公司更名為普利馬瑞卡。
一個月后,蔡志勇又以7.5億美元買下華爾街最古老、最卓著的投行「美邦證券」。收購美邦,蔡志勇表面是爲了「開闢新領域」,其實他考慮更多的是普利馬瑞卡未來需要龐大的「即時現金流」,用於支撐日益擴展的「金融超市」。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佈局嚴謹的蔡志勇這次又倒在股災上——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暴跌508.32點,跌幅達22.62%,超過了1929年以來紐約股市跌幅紀錄,里根政府「市場自律」理論徹底破滅。
隨着1600多家貸款公司和銀行的倒閉,蔡志勇剛剛收購的「陽光」美邦迅速變成「黑月」 噩夢,1988年財年虧損9300萬美元,普利馬瑞卡的股價也由54美元跌至21.75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蔡志勇為掩蓋虧損數據指使財務部門「報表造假」的行為被媒體踢爆,致使蔡志勇名聲掃地,不得不在1991年離開普利馬瑞卡。
兩年后,蔡志勇出資2680萬美元買下「三角洲人壽年金公司」48% 的股份,五年后賣給「安默集團」,售價1.85 億美元,至此,蔡志勇徹底退出華爾街。
在人生的最后十幾年時間里,蔡志勇又回到了最初的保險領域,在1993至1997年期間擔任Delta Life人壽保險公司的主席,1997年他以大約2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
在人生的最后幾年,他一直經營自己的蔡氏管理公司,同時也打理蔡氏基金會,進行一些慈善事業。他捐給母校波士頓大學的就超過千萬美元,波士頓大學更是將該校最先進的音樂廳以The Tsai Performance Center命名,以紀念這位先進的金融開創者。
五、失敗的婚姻
蔡志勇結過4次婚,不過4次婚姻都以離婚收場,他有3個孩子,5個孫輩。2006年,他與小布什弟弟的前妻莎朗定婚,后來在2008年取消。
婚約取消時,蔡志勇和莎朗卻不是好聚好散,蔡志勇一紙訴狀把莎朗告上法庭,要莎朗償還當時訂婚時贈與莎朗的價值24萬美元的黃鑽婚戒。
莎朗辯稱,保留此戒只為保留昔年與蔡志勇夫妻般恩愛的回憶。官司拖而不決,隨着蔡志勇的逝世而不了了之。
2008年7月9日,79歲的蔡志勇因心力衰竭在邁阿密棕櫚灘的豪宅去世。
回顧1968年,對比他和巴菲特的做法,我們不由想起那句名言:華爾街永遠不缺聰明人,只缺聰明的「笨」人。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