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23 11:34
體育大年催生運動消費熱潮,幾家運動鞋服上市企業業績也隨之「水漲船高」,上半年收入齊齊增長,國產運動品牌更表現出強勢崛起的勢頭。
據2024年中期財報,安踏體育(02020.HK)營收達337.35億元,同比增長13.8%,創下中期業績收入的歷史新高,並與排名第二的耐克中國進一步拉開距離,營收超出后者50余億元。李寧(02331. HK)、特步國際(01368.HK)、361度(01361.HK)的營收也分別增長2.3%、10.4%、19.2%。
正如阿迪達斯全球首席執行官古爾登在上半年業績交流會上所説,「中國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本西方品牌為主導的市場,現在本土品牌佔據了很大份額」,對國際品牌至關重要的中國市場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消費者開始青睞國產運動品牌,國產品牌也在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提升專業性和市場競爭力,並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不過,安踏們距離真正的國際品牌還有一段距離。時尚產業分析師唐小唐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表示:「當下,國產品牌在品牌知名度、溢價能力方面跟國際品牌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在技術方面、消費潮流上也沒有真正引領過風潮。」
六家頭部企業半年收入超千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6萬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消費品銷售額小幅增長,較去年同期上升1.3%。
得益於公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多項國際頂級體育賽事的頻密舉行,今年體育相關產業迎來新一輪增長機遇。在2024年中期業績會上,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稱,「過去幾年,消費品各細分行業都處於存量競爭狀態、增量較少,今年國內各行各業整體經濟和消費復甦偏慢,但體育用品屬於增長相對穩健的行業。」
從中報來看,上半年幾家運動服飾上市企業均取得跑贏大盤的業績增長。今年上半年,安踏營收337.35億元,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長17.0%至61.6億元,成為中國體育用品賽道業績最好和最賺錢的公司。而自2022年上半年首次超越耐克中國后,安踏便一直坐在行業頭把交椅上。
丁世忠表示,多品牌戰略下,公司用不同品牌覆蓋不同的消費者。據瞭解,目前安踏旗下有以安踏為核心的大眾運動品牌、以FILA為代表的高端時尚運動品牌,及以迪桑特、可隆等品牌為代表的小眾專業運動品牌。
特步國際和361度雙雙實現營收和歸母淨利潤的兩位數增長。但李寧公司增收不增利,上半年營業收入143.45億元,同比增長2.3%;淨利潤同比下降7.98%,為19.52億元。
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也取得超預期的成績。今年1-6月,阿迪達斯大中華區(含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營收達17.19億歐元(約合134.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5%,並連續五個季度實現銷售額正增長。耐克中國2024財年第三、四季度(注: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在大中華區(含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賣出39.84億美元,連續七個季度正增長。
上述6家頭部運動品牌企業上半年營收合計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加7.08%,遠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尤其是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消費品銷售額的同比增速,跑出了獨立行情。
不過,運動品牌也不是高枕無憂。唐小唐表示,伴隨成本上漲、價格上漲,運動鞋服消費者需求或減弱,未來運動鞋服企業的增長或減緩。從上述公司的具體產品類別來看,服裝已經在衰退,業績主要靠鞋類產品,「雖然運動已經成為國人的剛需,但整個運動行業的整體增長也在放緩。」
以安踏為例,上半年鞋類產品賣出146.35億元,同比增長18.0%,對總營收的貢獻比從上年同期的41.9%增加至43.4%。但縱觀安踏近年半年報,其營收增幅下降明顯,2018年上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增幅曾高達44.1%、55.5%,但近三年降至20%以下。
「晉江造」再突圍
上述四家本土運動品牌中,三家來自「鞋都」福建晉江。晉江是有着「閩南金三角」之稱的福建泉州的下轄縣級市,2023年GDP超3000億元,常年位居全國百強縣TOP5,是國內最大的旅遊運動鞋生產基地和世界運動鞋的重要生產基地。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晉江就開始了「造鞋」運動,雖多是「家庭聯產、手工作坊」,卻誕生出安踏、特步、361度、喬丹、匹克、鴻星爾克、金萊克、德爾惠、喜得龍等眾多品牌。
四十多年來,晉江鞋業歷經沉浮。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遭遇海外訂單鋭減,晉江鞋老闆們從代加工轉向發展自主品牌。明星代言、廣告轟炸是他們初期打造知名度的手段之一,一時間「星光熠熠」:安踏簽下男子乒乓球世界冠軍孔令輝,特步找到謝霆鋒,喜得龍簽了郭富城,德爾惠攬得周杰倫。
2000年之后,晉江鞋老闆們又開始扎堆涌向資本市場。2005年,鴻星爾克在新加坡率先上市;2007年、2008年,安踏、特步先后登陸港交所;2009年,喜得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匹克、361度也在港股上市。
但驟興如曇花一現。急劇擴張同時也帶來了資金鍊緊張、同質化嚴重、庫存積壓等諸多問題,加上國外大牌湧入和電商的衝擊,很多晉江中小鞋企招架無力,上市鞋企也遇到財務問題,甚至走到退市的邊緣。
2016年,匹克宣佈退市;一年之后,借殼上市的喜得龍也宣佈破產;2018年,靠周杰倫代言一度爆紅的運動休閒鞋企德爾惠停業;2020年,鴻星爾克從新加坡退市;今年3月,曾經的「A股運動品牌第一股」貴人鳥也退市。這些年,還有金萊克、諾奇、鱷萊特等晉江品牌陸續被時代的浪潮淘汰。
如今還活着的晉江鞋企可謂歷經「千淘萬漉」,但它們也面臨新的課題。如今,運動鞋服市場競爭加劇,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涌現,功能性、專業度進一步細分。中信證券指出,運動鞋服行業競爭要素正發生重要變化,運動科技日益成為競爭主戰場。
今年上半年,安踏攜手中石化聯合研發了緩震中底科技PG7,推出兩款高性價比的緩震跑鞋「旅步」、「旅途」,籃球鞋旗艦款狂潮6PRO則首次使用氮PRO科技配搭全掌氮科技。特步推出了旗艦冠軍版跑鞋家族,該系列產品搭載「XTEP ACE」中底科技、碳纖板及TPU板,具有較好的回彈力、推進力及緩震性能。361度提出「科技為本、品牌為先」的發展策略,在上半年推出彈力簧跑鞋4.0、颴風籃球鞋、閃羚5.0跳繩鞋等產品。
不過,它們的研發投入仍遠低於廣告及宣傳開支和人工成本。今年上半年,安踏、特步、361度的研發成本分別為9.19億元、1.58億元、1.43億元,分別佔同期收入的2.7%、2.2%、2.8%。而上半年,三家企業的廣告及宣傳開支分別佔收入的7.5%、13.3%、10.5%。
反觀阿迪達斯與耐克,兩者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常年超過4%,部分年份甚至達到7%-8%。
唐小唐對《消費者報道》記者分析稱,從投入佔比看,消費品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還是比較低,更多的還是一種營銷策略。對製造企業而言,科技更重要的體現是在效率、供應鏈等方面的提升,或者降低生產成本。在他看來,國產運動鞋服品牌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把握好中國市場,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做好,繼續提升性價比,與國際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