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21 14:38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劉婧汐、記者賀泓源北京、廣州報道
跑鞋愛好者追求的「踩屎感」,到底是什麼?
這就不得不提到「踩屎感鼻祖」——Boost。2013年,Adidas與巴斯夫化學公司合作研發出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材料並採用超臨界發泡技術中的珠粒發泡工藝,將 TPU 拆分成若干的微型「膠囊」,再將其體積膨脹到原來的10倍,以提高材料緩震性和回彈性。這些膨脹了的 TPU,外形像雪白的「爆米花」,被運用於跑鞋中底,命名為「Boost科技」。
Adidas爆款Yeezy Boost 350 V2、adidas EQT、NMD系列的中底部分,都搭載了Boost泡沫材料,令它們擁有優秀的回彈緩震能力,以此更好地利用跑者力量,提升回彈,降低運動員的能耗。這種獨特的腳感也被形容為「踩屎感」,開運動跑鞋先河。
幾十年過去,以Adidas、Nike為代表的領先運動品牌仍在中底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
2019年,埃魯德·基普喬格穿着Nike Vaporfly 4%,以1小時59分40秒衝過終點,成為第一個在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全程的人,創造了歷史。Vaporfly 4%,即為Nike Air Zoom系列跑鞋原型,其應用在中底部分的Zoom X泡棉,能量回饋率最高可達85%,比Boost高15%~20%。
Boots與Zoom X的成功,是運動品牌在跑鞋技術較量上的一個縮影。自跑鞋中底材料進入到「發泡時代」后,製作發泡中底材料的技術,便開始代表着一個品牌研發水平的高低,也成爲了各家搶奪市場份額的利器。
2013年阿迪達斯推出Boost后,阿迪達斯鞋類營收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快速提升;直至2019年,耐克推出與之對抗的Zoom X,這一局面才被改變。到了2022年,耐克的品牌價值達到500億美元,是阿迪達斯的3倍多,兩者間差距不斷拉大。
眼下,國產運動品牌正在走向這一戰場。隨着國產運動品牌在跑鞋中底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以Nike、Adidas為首的國際品牌,市場佔有率開始受到本土品牌的挑戰。圍繞着跑鞋中底的競爭,愈演愈烈。
跑鞋中底的祕密:基材與工藝
現代運動鞋「三大件」分別為鞋面、中底和外底。鞋面部分負責包裹性、支撐性和透氣性;中底部分負責腳感、彈性、緩震和舒適性;外底(亦稱大底)部分則負責耐磨和防滑。
其中,中底部分是一雙專業跑鞋的最核心的構成要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運動鞋的運動競技性能。按材料的物理結構來分類,運動鞋中底主要分為兩大類:機械結構和發泡材料。
早期的運動跑鞋中底,大多采用機械結構。最經典的機械結構當屬耐克的Air氣墊系列。Air Sole於1979年推出,1982年應用於球鞋鼻祖Air Force1上,其中底為中空、帶有蜂窩式鏤空點的氣囊結構,是耐克最古早的中底科技;1997年的Nike Air Max,出現全掌式可見氣墊;2017年,Air Vapormax上市,連外底也消失了,氣墊直接與地面接觸。
在當時,機械結構跑鞋也是各大運動品牌主流產品。阿迪的Springblade、亞瑟士的Gel緩震膠,均採用了機械機構中底。
但是,由於材料密度大導致重量較高,且緩震性能上限有限,機械結構越來越不能滿足跑鞋「輕質化」的要求,「發泡材料」應運而生。搭載發泡材料的跑鞋,通常兼備回彈性優異、緩震性強、輕量化等優點,讓跑者健步如飛,有效提升比賽成績。
發泡材料的出現,顛覆了跑鞋產業。從此以后,運動品牌要想提高跑鞋各項性能,就繞不開鑽研跑鞋中底部分的發泡材料,在發泡技術上尋求突破。
對於發泡材料而言,基材和發泡工藝是影響其成品性能的兩大最關鍵因素。
發泡材料的基材統稱為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熱塑性彈性體),是一類兼具塑料和橡膠特性、遇熱可塑型的材料。基材的種類十分多樣,目前市面上運動鞋中底使用的TPE材料的基材主要包括以下4種:EVA、TPU、TPEE和PEBA。
「EVA」是應用最早的發泡鞋材。1975年,美國跑鞋品牌Brooks將新興的EVA材料加入到Vantage鞋款,它的密度可以達到0.3,回彈率是40%,標誌着中底開發時代來臨。這種材料又稱為「泡棉(Foam)」,實質是泡沫塑料,相比傳統的橡膠等材料具有輕質、可塑性強、成本低等諸多優勢。但是,EVA材料的各項性能都較為普通,回彈、緩震性能較低。因其技術成熟,造價較低,一般應用於運動鞋品牌的中低端產品線中。
「TPU」聽起來陌生,但換一個説法——「阿迪Boost」,或許更加令人耳熟能詳。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樣,Boost材料採用了超臨界發泡技術中的珠粒發泡工藝,發泡過程中每顆TPU粒子像爆米花一樣膨脹起來,賦予跑者獨特的「踩屎感」。跟EVA相比,TPU密度更輕,彈性有所提升,當然它的價格也有所提高。在之后,Boost幾乎成爲了TPU材料的代名詞,標誌着中底材料全面進入發泡時代。
「TPEE」是一種面世不久的新型TPE材料,可以視作TPU的升級版本,總體而言在回彈、耐久等指標上與TPU差異不大,在輕質化指標上則有明顯提升。
「PEBA」屬於TPA(Thermoplastic Polyamide,熱塑性聚酰胺)的一種,根據聚酰胺種類的不同,PEBA又可以進一步可以分為PA-6、PA-11、PA-12等,其中以PA-12應用於鞋材中底最為常見,因此在鞋材領域常常可見以「尼龍12」代指PEBA材料的情況。此外,一些商家還會以TPA、E-TPA等代指PEBA。一些高端運動鞋常用的Pebax實際上就是法國阿科瑪公司為其PEBA產品確定的註冊商標,Pebax也是現在市面上成本最高、但綜合性能最好的PEBA基材,成爲了高端運動鞋的中底標配。
耐克的Zoom X,便採用了以Pebax作為基材的發泡中底材料。在超臨界狀態下,將氮氣注入PEBAX材質中,使其產生成千上萬個細密的氣孔,能夠有效降低中底密度和整鞋重量。也難怪2019年Vaporfly Next%剛上市時,US9碼單隻不到190g的重量直接驚艷世人。
總的來説,可以根據基材的不同將跑鞋品牌的中底材料分為三大類別:以斯凱奇Hyper Burst、hoka的Profly為主的EVA發泡類;以Adidas的boost、Brooks的DNA AMP為主的TPU發泡類;以Nike的Zoom X、李寧的䨻為主的PEBA發泡類。其中,PEBA發泡作為最新開發的材料,回彈效果最強,價格最高。
除基材外,另一個影響發泡材料成品性能的關鍵因素是發泡技術。從發泡技術上看,塑料發泡技術包括化學發泡和物理發泡兩大類。
傳統的化學發泡氣體是由化學作用產生的,這種方式製成的塑料產品,實際上是化合物副產品,成本較低,有異味、不環保、且各項性能較差。
而物理發泡(亦稱超臨界發泡)則是近年來逐漸流行於製鞋產業的新興工藝,作為一種物理發泡成型技術,「超臨界發泡」以二氧化碳或氮氣替代傳統化學發泡中用到的有機發泡劑,在一定壓力、温度下進行發泡。製備時,先將超臨界流體和TPE原料、添加劑混合均勻,然后通過升溫、降壓使超臨界流體變回氣態,使氣體充滿混合物內,從而實現發泡效果。利用此技術製成的輕質泡沫,具有吸能減震、隔熱等特性,更能有效提高跑鞋性能。目前鞋材行業中,常見的超臨界發泡工藝包括釜壓發泡、注塑發泡、擠出發泡、珠粒發泡等。其中,Adidas Boots和李寧䨻所採用的便是珠粒發泡技術。
物理發泡製作過程並不涉及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化學試劑殘留,可與皮膚有良好的相容性。並且,與化學發泡相比,超臨界發泡具有更精細的泡孔結構和更穩定的性能,能帶來更大的回彈性,在性能上全方位領先於前者。除跑鞋中底外,還被廣泛應用於嬰童爬行墊、運動防護填充材料、球類內襯、運動器材內襯等產品中。
奮起直追的中國品牌
不可否認,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機械結構還是發泡材料,Nike、Adidas等歐美大牌作為運動行業的龍頭,一直引領着技術發展方向。而中國運動品牌,常常以追隨者的形象出現。
但是,近兩年來,越來越多國人正從Nike、Adidas轉向李寧、安踏、特步等本土品牌。
Euromonitor數據顯示,從市佔率上看,自2020年開始,以Nike、Adidas為首的國際品牌,市場佔有率開始受到本土品牌的挑戰。2022年,CR2(耐克,阿迪達斯)的市佔率合計爲28.2%,國內品牌CR4(安踏,李寧,特步,361度)市佔率合計爲31%,實現了市佔率的首次超越。
國內運動品牌CR4超越國際CR2
圖源::Euromonitor,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背后是,中國品牌奮起直追。
2019年,李寧率先在國內推出新一代超臨界發泡中底技術「李寧䨻輕彈科技」,在發泡技術上邁出搶先一步。
李寧對外披露,其高配的Pebax䨻,與耐克的Zoom X來自同一供應商(法國阿科瑪),並且,李寧還採用了改進版方案。同樣是使用Pebax作為基材,李寧則選擇了珠粒發泡技術,相比Zoom X的板材發泡來説,李寧的高配Pebax䨻有更高的良品率、更低的成本。在輕量化、回彈性、耐久性等性能方面無限接近前者,但在價格方面稍有下調,讓PEBA碳板跑鞋走入尋常百姓家。
技術提升帶來顯著收益。從線上渠道看,李寧在天貓平臺跑步鞋品類的銷售佔比從2019年的5%提升至2022年的10%,銷售平均價格從200元左右提升至280元左右。從618和雙十一兩個大促節點上看,2020~2022年618期間,李寧跑步鞋銷售額從7267萬元提升至9321萬元;2017年~2021年雙十一期間,李寧跑步鞋銷售從6500萬元提升至2.0億元,2017~2021年CAGR達33%。可以看出,李寧通過科技升級,推動價格帶上移,同時市場份額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李寧在發佈䨻系列產品時,曾強調其原材料為法國阿科瑪提供的Pebax基材。但是,在此后發佈的產品中逐漸以超臨界TPEE、TPU發泡材料替代,且未進行官方説明或在產品宣傳方面予以解釋,引發了公眾的質疑。
2021年,安踏推出了「氮科技」。氮科技全部採用超臨界流體發泡工藝,目前已上市的至少有三種,按照回彈率由低到高排列,分別為用於中端跑鞋的EVA+PEBA氮、用於中、高端籃球鞋的脂肪族TPU氮、以及用於高端跑鞋的板材PEBA氮,無論是與國內還是國際品牌進行對比,這個回彈率表現都足夠優秀。
根據公開信息,預計到2030年,安踏集團在自主創新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將超過200億元。截至目前,安踏集團累計申請專利超過3000件,有效專利2020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151件,實用新型350件,而根據公開數據,目前安踏在專利申請量、有效專利量以及發明專利量均位居國內體育品牌首位。這也是中國品牌押注產品研發的一個縮影。
銀鞍資本王俊對記者表示,除了技術突破外,市佔率的提升也取決於國產跑鞋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中底技術作為影響跑鞋性能指標的關鍵因素,(與銷量)有非常強的關係,但體現在價格水平上,可以理解為國產品牌通過更低的價格提供了遠超該價位水平的性能表現。超臨界發泡技術本身並不是特別高端、門檻很高的黑科技,最關鍵的還是國產材料的突破與提升,特別是‘脂肪族TPU’的國產化,包括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國產化,通過各方共同的努力,實現了降本提質,並通過超臨界發泡技術得以承載在鞋中底這一產品上。」他認為。
脂肪族TPU,是TPU材料的一種。TPU根據二異氰酸酯的種類不同,分為芳香族TPU和脂肪族TPU,芳香族最大的缺點在於經過紫外線照射后會發生黃變,阿迪Boost即為芳香族TPU,穿着一段時間后材料變黃明顯,影響觀感。
而脂肪族TPU則幾乎完全攻克了這一問題。相較於芳香族TPU,脂肪族TPU具備突出的耐黃性,較好的抗撕裂性能,且回彈性能無限接近於PEBA,成本卻僅有PEBA的一半,性價比高。
脂肪族TPU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由李寧與安踏開始啟用,目前,上游生產基本上實現了國產化,代表上市企業如華峰集團、美瑞新材等。
位於浙江省瑞安市的華峰集團於2008年成立浙江華峰熱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意味着正式開始熱塑性聚氨酯(TPU)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目前已擁有多元醇和己二酸等主要原材料的規模化生產能力。
「聚峰」牌聚氨酯系列產品中的聚氨酯原液是生產高檔鞋底材料、減震緩衝材料、膠黏劑等的重要原材料,廣泛應用於製鞋、汽車、交通、軍工等領域。據其官網在2021年的公告顯示,華峰新材料的聚氨酯原液在國內市場份額已經高達60%以上。
另有目前國內唯一以TPU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美瑞新材。據美瑞新材發佈2024年半年報,公司2024上半年營收8.01億元,同比增長11.34%;實現歸母淨利潤0.31億元,同比下降39.04%;2024Q2實現營收4.15億元,同比增長3.32%,環比增長7.47%;實現歸母淨利潤0.19億元,同比減少31.42%,環比增長53.37%。
財報提到,膨脹型TPU方面,受益於高端鞋材等領域發展,8000噸膨脹型TPU供不應求,公司搶佔機遇,規劃「年產1萬噸膨脹型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項目」,未來TPU產品結構有望改善。目前,美瑞新材生產的發泡型TPU產品在鞋材領域已與安踏、特步、Hoka等國內外知名運動品牌達成穩定合作。
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翟文濤認為,目前,我國在超臨界流體發泡鞋材領域佔據着領先地位,同時,我國在技術研發、產業配套(化工材料、加工裝備等)、生產自動化等方面具有優勢,這些優勢推動我國在發泡材料領域快速積累優勢,促進發泡鞋材行業轉型升級。
「近10年來,我國科研單位和發泡材料企業在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的開發和鞋材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翟文濤教授對記者表示。
另一邊,國際大牌研發腳步似乎陷入停滯。
自推出Boost之后,阿迪的高端線一直未真正佈局PEBA材料,中端線在2023年才推出了脂肪族系列產品ULTRABOOSTLIGHT。過去推出的Ultraboost系列、NMD系列、Yeezy系列全部採用Boost中底,也因此被消費者稱為「套娃」。
根據悦跑數據研究院公佈的數據,在2023年北京馬拉松的全局穿着率榜單中,Nike、Saucony、Adidas分別以26.5%、8.4%、7.0%佔據國際品牌前三;而特步、中喬體育、李寧則以28.1%、5.7%、5.0%摘得國產品牌前三桂冠。此外,對比2022年北京馬拉松的全局穿着率榜單,漲幅TOP3被特步、李寧、361°三個國產品牌佔據,國內市場從外資壟斷到本土品牌百花齊放。
中底,不止於此
中國發泡鞋材產業鏈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充滿着激烈的競爭。
一方面,隨着中國本土跑步文化和馬拉松賽事的興起,中國「跑團」規模不斷擴大,消費者更愛專業功能跑鞋,這為跑鞋市場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在2022中國運動鞋消費者購買品類偏好調查中,80.7%消費者偏好購買跑步鞋,34.3%的消費者偏好購買籃球鞋,31.2%的消費者偏好購買足球鞋,31%的消費者偏好購買登山鞋,25.1%的消費者偏好購買板鞋。不難看出,跑步依然是國內參與人數最多的運動之一,國人對於跑鞋的消費仍是主要的運動鞋消費類型。
另一方面,國內跑鞋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跑鞋賽道不斷出現黑馬。
On昂跑財報顯示,2023年,其銷售額大漲46.6%至17.921億瑞士法郎,淨利潤增長37.9%至7960萬瑞士法郎,毛利率為59.6%。分區域看,包括大中華地區在內的亞太地區增長突出,2023年美洲和亞太地區銷售額達到1.411億瑞郎,按固定匯率計算,同比大幅增長96%。
同樣在中國受到消費者歡迎的跑鞋品牌還有HOKA ONE ONE。HOKA母公司Deckers Brands的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這個均價超千元的跑鞋品牌一年銷售額為18.0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億元,同比增長約三成,集團將高增長歸功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市場表現。
在Nike、Adidas等國際大牌和李寧、安踏等國貨品牌的兩面夾擊下,On昂跑和HOKA這類主打跑鞋的新興運動品牌仍能在中國市場脫穎而出,足以説明國內消費者對於一雙好跑鞋有着強烈需求,以至於可以接受這兩個牌子動輒上千元的價格。
在樂意付費的同時,消費者對於「踩屎感」的要求,也已經上了一個臺階,這要求跑鞋品牌在中底上不斷實現技術突破。
以On昂跑專利鞋底科技CloudTec為例,獨特的「鏤空狀」鞋底造型由多個會獨立變形的雲狀結構組成,跑者着地瞬間迅速壓縮,吸收衝擊力,減輕對膝蓋和關節的壓力,實現了動態緩震效果。作為品牌的標誌性特徵,無論採用何種中底材料,昂跑的鏤空鞋底造型都不會改變。
圍繞跑鞋中底科技,從基材到發泡技術,再到獨特造型設計,國內外各運動品牌屢出奇招,中底專利技術競爭從未停止。
正如王俊所言,「在跑鞋的細分板塊內,國產運動品牌在中端價位水平的領域已經超過了國際品牌,主要還是得益於中底技術的提升。但在高端價位,中國(與國際品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決定跑鞋性能的除了中底技術以外,還有結構設計也尤為重要,甚至包括鞋面、鞋大底等也會影響其性能發揮。」
這也意味着,國產運動品牌與阿迪、耐克們的戰爭到了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