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始祖鳥不是愛馬仕,安踏對標LV

2023-08-08 17:0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英才雜誌

  鉑金包、凱莉包溢價難求,AlphaSV卻逐漸成為中產標配。即便始祖鳥也走起了「配貨」生意,但安踏終究更像是LVMH。

  生意不論貴賤,賺錢要分高低。沒有老花,愛馬仕依舊可以穩坐頂奢交椅,但LV卻也藉此賺的盆滿缽滿。始祖鳥正如同后者一樣,將品牌圖騰烙印人心。安踏通過全球收購,實現了中國加冕、超越阿迪、並肩耐克,如今,安踏正在發揮「鈔」能力加速鞏固地位。

  01

  持續造血

  買始祖鳥爆款,甚至需要配售。正因如此,始祖鳥類比愛馬仕的梗流傳開來。但愛馬仕與LVMH的樑子至今難解,奢侈品市場中名與利,二者各佔一席。

  《2023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奢侈品之王」、74歲的LVMH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伯納德·阿諾特成為世界首富;但愛馬仕背后的貝特朗·皮埃奇家族財富也實現了增長2100億元,以9000億元排名第三,較去年上升7個名次。該家族承諾至少20年內不會出售其在愛馬仕公司的股份,此舉旨在抵禦LVMH的惡意收購。

  因此,與其用始祖鳥對標愛馬仕,其實安踏更像是LVMH。通過收購與經營,不斷餵養現金奶牛。而始祖鳥們可能就是FILA之后,安踏委以重任的又一增長曲線。

  數據顯示,2022年,安踏主品牌實現營收277.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40.12億元同比增加了15.5%;FILA品牌實現營收215.23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218.22億元同比下降了1.4%,該品牌在2022年的毛利率和經營溢利率分別錄得66.4%和20%,2021年同期,FILA品牌的這兩項數據分別是70.5%和24.5%。

  安踏體育在業績説明會上作出解釋,FILA增長放緩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FILA的終端渠道採用100%品牌直營,門店數量沒有增長的情況下,FILA的增長就必須來自於同店增長驅動,去年,FILA深受外部環境影響,導致業績下滑。其二,安踏體育認為,FILA在經過過去5-6年的狂飆突進后,發展邏輯發生轉變,未來對增長速度的追求,將讓位於對增長質量的重視與把控。

  對於FILA的調整,本文不做贅述。但在此情況下,安踏更需新鮮血液。

  從收購金額上不難看出,安踏當初收購FILA僅僅斥資3.3億,而時移世易,2019年,安踏爲了拿下Amer Sports,足足花費了46億歐元。而2018年安踏的營收額是在241億元人民幣。此筆收購勿怪被稱為「蛇吞象」。

  數據顯示,2022年,安踏集團與亞瑪芬合營公司收益增長21.8%,集團分佔合營公司溢利約2800萬。中國市場業務佔比與2019年收購時相比,已經翻了三倍。

  從亞瑪芬近幾年的發展狀況來看,亞瑪芬中國的業務佔比快速攀升,短短几年,已翻了近三倍。與此同時,亞瑪芬還完成了由2020年虧損6億元到2022年盈利的跨越。

  縱觀安踏的發展歷程,自主品牌也好、FILA也好都曾經歷過各不相同的高光與低谷,但殊途同歸的是,安踏總會通過提前佈局沖銷后顧之憂,迎來新的增長引擎。在新消費理念逐漸成為主流的過程中,「始祖鳥們」理應承擔起更多推動新引擎的動力源。相較於愛馬仕的「傳承」,安踏旗下的諸多品牌更應經歷「再造」。

  02

  併購式進化

  安踏的併購式進化令其在短短10年的時間,完成了對李寧、阿迪達斯的超越,更在2022年完成了對耐克營收總額的超越。

  覆盤安踏的進化之路,不難讓人聯想到舉世矚目的兩大細分市場龍頭的成長之路。其一就是全球首富阿諾德執掌的LVMH。僅僅LV這一品牌就已經佔據了奢侈品市場的重量級地位,更不用説其旗下還擁有着FENDI、CELINE、Dior、宇舶等一系列超級奢侈品牌;更如同汽車行業當中的大眾,在皮耶的帶領下,大眾通過瘋狂的「買買買」席捲歐洲,不僅打造了自身品牌向上的捷徑,更最終形成了城牆高聳的全球汽車帝國。

  可以説,精準合理的海外併購可以令「品牌向上」進入捷徑。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代表,安踏無疑演繹了最佳案例。

  自2000年開始,安踏的營收規模與品牌實力伴隨着高頻次的收購雙雙實現飛昇。通過一系列的併購,如今的安踏已經實現了營收規模從2億到537億元的瘋狂擴張,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5%。更在2015年到2022年的7年間實現了100億到500億的跨越;與此同時,在品牌建設方面,安踏已經擁有除自主品牌之外的FILA、DESCENTE 及KOLON SPORT等品牌,更通過在2019年完成收購國際運動品牌集團Amer Sports,實現了對Arc’teryx(始祖鳥)、Salomon(薩洛蒙)、 Wilson、Peak Performance及Atomic等品牌的控制。

  吃下如此多的「優質資產」,如何「消化」關係着營養是否能夠被吸收。

  以FILA為例,在收購FILA之前,安踏已經在奧運紅利中實現了快速增長。從2001年申奧成功到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一兩年間,是整個體育用品行業的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行業以每年30%-50%的速度高速增長。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受惠於紅利期,安踏完成了批發向零售的轉變,實現了全球6000家門店的渠道覆蓋。但與此同時,庫存危機成為后奧運時代,運動品牌集體向下的導火索。

  丁世忠曾表示,中國的品牌,如果還在拼價格,沒有出路。必須要賦予品牌文化價值,從「買得起」到「想要買」。——品牌向上是彼時的安踏、以及其他體育品牌、乃至中國企業真正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密碼。

  在安踏將FILA納入版圖時,FILA的自身經營情況並不如意,畢竟接手之前,FILA還處於虧損狀態。

  然而針對FILA,安踏制定了產品、營銷、渠道、子品類拓展等一系列層面的「療法」。

  產品上,斐樂提出「運動美學與潮流時尚」,合作款、聯名款層出不窮;營銷上,斐樂的明星代言總能扣準大眾審美,並頻頻亮相各大國際時裝秀,通過緊跟國際潮流走向為品牌實現背書。渠道上,安踏的成功經驗助力斐樂通過直營的方式,維護了品牌的高端定位,也帶來了較高的毛利率。品類拓展上,斐樂還開闢了斐樂KIDS、FUSION以及斐樂ATHLETICS等子品牌,完成了不同細分市場的佔據。

  出海收購,品牌再造,安踏一手資本、一手品牌,不斷實現進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