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烈日催旺防曬衣市場 多品牌跨界入局血拼

2023-07-17 01:32

市場概況

1

防曬服飾今年市場規模達742億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天貓户外服飾銷售額同比增長218.8%,銷量增速達293.9%,户外服飾行業預售Top10商品中冠亞軍都是防曬衣。京東銷售數據顯示,出遊季及「五一」假期期間,防曬衣品類成交額同比超80%,其中時尚防曬衣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户外防曬衣同比增長超200%。據「什麼值得買」統計,上半年站內防曬衣GMV(成交總額)同比增長90.7%。各大平臺增速相當驚人。

記者在小紅書、BILIBILI等社交平臺搜索「防曬衣」時,有大量相關內容涌現。僅在小紅書上,與「防曬衣測評」相關的筆記數量已超過3萬篇;而在BILIBILI上,排名第一的防曬衣測評視頻更是累計播放量達到了91萬次。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國內經濟水平的提高,中產人羣的擴大,近年露營、飛盤、溯溪等這類互動性更強、對裝備的專業性要求相對較低、社交貨幣屬性更強的輕量户外運動從小眾文化圈層期走進大眾文化推廣期,「硬防曬」逐漸發展爲一種剛需。加上今年連日的高温天氣,動輒40℃的「灼烤」,以及全面放開后首個暑假迎來旅遊出行高峰,也令本來就熱的防曬衣再添一把火。

華經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3-2029年中國防曬服飾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顯示,近年來,防曬服飾供銷兩端不斷發展改進,產品需求旺盛。中國防曬服飾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由2016年的459億元增至2022年的67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5.9%,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42億元。

2

多個品牌快速跟進組成三大陣營

「防曬衣早幾年還算一個新興品類,但由於技術門檻相對比較低,現在已經非常普遍。今年以來,防曬衣更是快速爆發,頭部品牌引領的同時,一些依託於供應鏈優勢的品牌也進行了快速跟進。」一位服裝業內人士向新快報記者表示。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品牌防曬衣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陣營,一是蕉下、覓橘、茉尋、Ohsunny等新鋭國產防曬品牌,二是優衣庫、UR、無印良品等快時尚品牌,三是迪卡儂、阿迪達斯、耐克、安踏等運動服裝品牌,甚至一向專注羽絨服的波司登也高調宣佈切入防曬衣賽道。

波司登首席財務官兼副總裁朱高峰日前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波司登防曬衣的定位是對標公司主品牌,品質與羽絨服一樣要做到精益求精。最近三個月,波司登防曬衣銷售額超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產品已得到消費者認可。

蕉下618戰報數據顯示,今年,在多個電商平臺,其防曬服領域銷量排名第一。這個「開局一把小黑傘」的國內防曬品牌於去年開始衝刺「中國城市户外第一股」。根據招股書,2019-2021蕉下的營收分別3.85億元、7.94億元、24.07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50%。2022年上半年,蕉下總營收達到22.1億元,同比增長81.3%,淨利潤達到4.9億元,迎來業績大爆發。

作為最早在防曬衣領域做出爆款產品的傳統服裝品牌,優衣庫回覆新快報記者稱,早在2020年,其防曬衣產品在中國銷量已經超千萬件,特別是隨着今年旅遊市場全面開放,「五一」小長假、暑假到來后,優衣庫發現大家對户外旅遊、輕旅遊、重旅遊或周邊遊的需求大增,防曬衣等户外服飾的銷售額也隨之上漲。據優衣庫母公司發佈最新財報顯示,截至5月31日的三個月內,迅銷集團綜合收益較上年同期增長23.8%至676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9.65億元),經營溢利同比增長34.8%至110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7.04億元),其中大中華區業績異軍突起,錄得收益和溢利雙雙大幅增長,中國大陸的同店銷售淨額增長超40%,高於預期。

消費提示

如何選購防曬衣?

防曬衣功能款式眾多,價格差異大,消費者到底該怎麼選?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產業研究部相關專家作出了三點消費提示——

1.根據國標GB/T 18830-2009《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的規定,防紫外線產品應在產品上有明確標識,標識內容必須包括以下部分:標準的編號,即GB/T 18830-2009,當40<UPF≤50時,標為UPF40+;當UPF>50時,標為UPF50+。

2.從面料、設計和工藝的成本來整體考慮,百元以上且具有上述標識的防曬衣是可以放心購買的,太過便宜的防曬衣則不建議購買。有些防曬衣售價很高,其中很大部分是包含了品牌溢價和設計風格等方面的因素,在滿足國標的情況下,其對皮膚的防紫外線保護功能相差不大。

3.在選擇防曬衣時,建議儘量選擇冷色系面料的防曬衣;在清洗防曬衣時,儘量輕柔手洗,避免使勁揉搓破壞了面料的防曬整體效果,或者造成織物結構松弛。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防曬衣出現了明顯的透光、織物結構疏松的現象,就應該換新的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