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30 23:3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師琰 倫敦報道
從今年4月18日起,一輛電動汽車如果全部或主要部件都是在美國製造的,那麼買主就有資格獲得高達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美國去年夏天通過的《減少通貨膨脹法》(IRA)已引發新一輪全球電動汽車業投資熱潮,並將繼續成為未來各方關注的焦點。國際能源署(IEA)能源技術政策負責人蓋爾(Timar Guell)指出,僅去年8月至今年3月底,北美電動汽車供應鏈累計吸引到的投資至少有520億美元。從IEA的視角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動汽車政策正推動電動汽車的前景更接近氣候雄心,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為交通業省卻每天500萬桶石油的需求。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被迫參與補貼競賽與穿着漂亮外衣的保護主義。隨着歐盟迅速跟進對應政策,全球汽車業的玩家們都已意識到,這場全球綠色技術主導權的競賽正前所未有地改變整個產業鏈格局。
美國擦亮「鏽帶」歐盟失落
自從去年8月宣佈了《減少通貨膨脹法》(IRA),美國各地已開發了數千個新投資項目,特別是在橫跨賓夕法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肯塔基州和密歇根州等地區被稱作「鏽帶」的前煤炭工業區。
IRA為生產包括電動汽車、可再生電力和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更環保技術的企業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貼、貸款和税收抵免,但要求接受者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
去年8月至今年3月期間,主要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商宣佈在北美電動汽車供應鏈中的累計投資額為520億美元,其中50%用於電池製造,約20%用於電池組件和電動汽車製造。如果統計各公司公告以及美國對未來電池和電動汽車生產投資的暫定承諾,投資額總計約達750億至1080億美元。
這些項目中,包括特斯拉計劃將總部位於柏林的鋰離子電池千兆工廠搬遷到德克薩斯州,與寧德時代合作生產電池,並在墨西哥製造下一代電動汽車。福特也宣佈與寧德時代達成協議,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家價值35億美元的電池廠,並計劃到2023年底將電動汽車產量比2022年增加六倍,達到每年60萬輛,到2026年增加到200萬輛。
項目中也包括寶馬尋求擴大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電動汽車製造;大眾汽車選擇加拿大作為其在歐洲之外的首家電池生產基地,並向設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投資20億美元。
在英國汽車零部件巨頭Unipart集團執行主席尼爾(John Neil)看來,美國新政策的明確指引性以及規定補貼只提供給購買美國製造的消費者,這樣的做法令人意外,也「很不美國」。作為企業家,尼爾的對策是考慮公司未來加重在美國投資的權重。
既然已動了自家奶酪,歐盟對美國的新政策也無法掩飾不快。來自拉脱維亞的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説,歐盟不反對為向綠色經濟過渡提供國內支持,事實上,歐盟也在提供自己的支持;但值得商榷的是美國優先考慮完全或大部分在美國製造的車輛,這是歧視其它生產商。
「許多歐盟成員國也有電動汽車補貼計劃,但它們是非歧視性的,消費者購買美國製造的特斯拉,仍然可以獲得補貼。」他説。東布羅夫斯基斯希望歐美之間能避免在這個問題上發生貿易戰,誰都知道,補貼戰爭打起來,既昂貴又效率低下。
但爲了避免投資和就業機會就這樣被明晃晃搶走,歐盟也毫不含糊地迅速行動,商討制定對美國新政策的迴應,以《淨零工業法案》計劃增加對綠色工業的補貼,預計歐盟很快將放松對該行業補貼政策過往的嚴格法律,以提高成員國在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
法德英各懷心思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準備近日啟程,與有着同樣擔心的德國人一起前往華盛頓,商討針對《減少通貨膨脹法》的豁免政策。他透露不排除歐洲會推出自己的「購買歐洲產」補貼以迴應。
德國擁有4590億歐元汽車業年產值、汽車業出口佔GDP 15%,要保護命根兒產業,對美國的做法更是不敢掉以輕心,據說舒爾茨政府已數次主動接觸美方商討。
去年底,美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Rivian宣佈,退出與梅賽德斯-奔馳有關在歐洲生產電動箱式貨車的合作計劃談判,轉而專注於美國市場,就讓德國人乃至歐盟感到臉上無光。
Rivian是一家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和皮卡生產商,去年9月透露,正與奔馳談判在位於波蘭的一家奔馳工廠建立合資企業。Rivian在后來的聲明中説,經過重新評估該公司的增長機會,並選擇將重點放在那些料將獲得最佳「經風險因素調整后的」 投資回報的項目之后,該公司決定中斷與奔馳的合作談判。
而英國財政大臣亨特與歐洲大陸同僚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卻不同。亨特日前公開表示,雖然補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發揮作用,但美國這麼做其實是「正在追趕」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
「我們認為,從長遠看,如果你完全依賴補貼,風險是會造成浪費,」亨特説,「因為你是把錢花在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項目上。」他認為,英國要等歐盟明確將採取哪些措施后,再做出政策迴應。
英國車商阿斯頓·馬丁前首席執行官、斯洛伐克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InoBat董事長佩爾默(Andy Palmer)認為,在當前這個行業轉向電動汽車的關口,英國只剩下「最后機會」來挽救汽車行業的頹勢。
他警告,如果不制定類似美國或歐洲的支持計劃,目前總部位於英國的汽車製造商很有可能離開英國前往其它地方落户。要麼競爭,要麼就等着行業衰落,「從根本上降到零」,然后為82萬個失去工作者尋找替代崗位。
面對大西洋對岸的各種憂心忡忡,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否認美國發動了一場補貼戰爭。他在4月29日表示,美國想做的是看到其它國家也在本國對清潔能源進行投資,以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他稱,美國是希望與友好、值得信賴的國家合作,相互制造商品和採購,形成一個大的供應鏈,減少對在當今清潔能源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的依賴。
目前電動汽車的電池製造由中國、日本和韓國主導。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六家是中國公司。除了供應全球60%的電池需求,中國企業也控制着鋰、石墨和鎳等用於生產電池的原材料及加工能力。
去年,對電動汽車需求的增加大幅推動了對電池和相關關鍵原材料的需求。汽車鋰離子電池需求從2021年的約330萬千瓦時增加約65%,達到550萬千瓦時。2022年,全球大約60%的鋰、30%的鈷和10%的鎳需求用於電動汽車電池。
中國企業也在以行業領先者的身份推動着傳統鋰離子的新替代品鋰-鐵-磷酸鹽(LFP)化學品的應用,大約95%的LFP電池進入了中國生產的車輛。鈉離子電池的供應鏈也在建立,目前運營或宣佈的製造能力總計超過100萬千瓦時,幾乎都位於中國。
作為進一步押注在電動汽車上的籌碼,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剛剛公佈了備受業界關注的擬議中的新排放標準,新標準打算要求從2027年到2032年間大幅增加新的零排放車輛銷售。在2022年電動汽車佔新車銷售5.8%的基礎上,到2032年要發展到67%新車是電池動力。
美國智庫卡託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範·多倫(Peter Van Doren)對此潑了冷水。「拜登政府的環境政策建議一直不切實際,」他説,「如果駕車者買不到他們想要的汽車,從非現實主義(的新政策)中撤出將是可見和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