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寧、安踏的「持久戰」

2023-03-28 14:30

國貨之光並不好當。

近日,李寧、安踏都發布了2022年財報。受疫情和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影響,李寧營收、淨利均有所上漲,但增幅有所降低,毛利率亦在下滑;安踏營收突破500億大關,但淨利潤下滑,且其旗下品牌FILA營收再次下滑。

受疫情和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影響,去年的服裝行業「成績單」出現某幾項下滑是正常現象。只是頂着國貨之光頭銜的李寧和安踏,面對業績回落,產品瘋狂漲價等質疑聲,更需給消費者合理的理由,並講出新故事,才能保持成長性,以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01 營收提升,背后隱憂

在2022年,瘋狂開店的李寧沒能抵擋業績的下滑。

根據其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李寧在2022年營收同比上升14.3%至258.03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32%至40.64億元。雖然李寧營收、淨利雖都實現增長,但相比2021年,增幅大幅下降。2021年,李寧營收淨利潤分別增長56.13%、136.14%。與此同時,李寧2022年毛利率從53%下降至48.4%,放緩趨勢明顯。

對此,李寧在財報解釋稱,主要系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所減弱,店鋪流水減少,電子商務渠道亦受到局部管控政策的影響,物流速度有所減緩,進而導致收益難以增長。

並且,李寧的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54%下降4.6%至48.4%。因為李寧頻繁的促銷打折活動,讓品牌調性受到影響。可以看出,李寧沒有抓住國潮熱實現全面持久的品牌升級。而安踏的最新財報中,毛利率為60.2%,僅比去年微降1.2%。

就在李寧發佈財報的當日,李寧股價跌幅達到9.9%。在隨后幾日繼續下跌,並創出2023年新低。直到3月21日左右,李寧才重新站上60港元價位,擺脫低迷狀態。此次資本市場的震動,主要與李寧日漸下降的賺錢能力相關。

李寧之所以出現大規模盈利下滑,除了疫情因素,還在於李寧2022年的營銷投入水漲船高,廣告及市場推廣開支由上年的17.79億元增長28%至22.79億元。李寧希望藉助高額營銷彌補毛利降低的劣勢,其在眾多明星代言、綜藝贊助、電視劇打廣告等營銷活動上熱情依舊,但效果仍不及預期。國潮概念「降温」,李寧的營銷法則無法再次實現業績豐收。

不過,在2022年,李寧也有高光時刻。比如在運動鞋市場中,李寧鞋類產品收入136.79億,大幅增長41.79%,較2020年63億的收入規模,兩年內翻倍。其推出的「超輕19」跑鞋,全年銷量突破300萬雙。

但與運動鞋截然不同的是李寧的服飾業務。2022年,李寧服裝收入下降了9.4%至107.09億元,鞋類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到52.24%,服飾則下降至41.5%。

總結來看,盈利大幅降低,營銷趨於低效,以及服飾品類下滑的局面,讓李寧與資本市場暫時感到焦慮。

與此同時,隔壁頭部國產運動品牌安踏也喜憂參半。

根據安踏體育發佈的財報,2022年,安踏體育實現營業收入536.51億元,同比增長8.76%。這份成績首次超過耐克中國的71.65億美元,也高於李寧的258.03億元。然而跨過500億元大關,穩居國產運動品牌頭部地位的安踏,仍無法安心慶祝。

因為安踏淨利潤為75.9億元,同比下降1.68%。從品牌來看,安踏體育的主品牌安踏實現收入為277.23億元,同比增長15.5%,FILA收入215.23億元,同比下滑1.4%。在2021年,FILA收益同樣出現下滑,下滑1.37%。2019年至2021年,FILA的收入增速分別為73.9%、18.1%與25.1%,增速明顯放緩。

其實,李寧、安踏等運動品牌業績下降,不僅與外部大環境相關,還與庫存壓力、渠道策略、創新能力、品項結構調整、營銷策略調整,以及外部競爭、原材料價格變動等因素有關。

02 降庫存,拓門店

運動服飾品牌的庫存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是影響品牌發展和營收的核心問題之一。

財報顯示,2022年,李寧存貨為24.28億元,同比上漲37%,渠道庫存錄得20%-30%中段增長;累計計提的存貨撥備為1.2億元,較2021年年底的0.93億元增長29.03%,平均存貨周轉期同比增長4天上升爲58天。

無獨有偶,從行業來看,庫存壓力僅有李寧一家。

比如,海外品牌阿迪達斯和耐克也會庫存過剩。其中,根據阿迪達斯公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年末的庫存為59.73億歐元,同比增加49%。阿迪達斯與椰子鞋系列主理人、美國説唱歌手Kanye West終止合作時,椰子系列產品的積壓庫存市值為5.3億美元。耐克首席執行官馬克·耐克爾也曾表示,公司在中國和北美擁有「過多的庫存」,市場人士擔心這將導致季度營業額下滑。

國產品牌361度,截至2022年末的平均存貨周轉周期為91天,同比增加四天。特步在2022年的零售存貨周轉約為5個半月,且特步在年內加大了折扣力度,其中四季度零售折扣水平約七折。

安踏則在2022年下半年之后加強了對控貨、賣貨的動態管理等方面的庫存管理,庫存水平開始下降。

在安踏體育2022年全年業績會中,其迴應稱,截至去年底 FILA、安踏牌庫銷比為6。2023年1-2月后安踏、FILA牌庫銷比都為4.5-5,為可控水平。安踏還把庫存指標是2023年最重要的指標,集團2023年把庫存指標加入了激勵目標(股票激勵、長期超額激勵)的考覈中。

綜合來看,李寧在庫存處理方面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和同業相比壓力較小,店鋪庫存基本控制在4個月以下。

這些品牌爲了消耗庫存,*思路便是在線下門店大幅打折。李寧就推出多款特賣產品,甚至新品一上市就大打折扣。此外,李寧還與唯品會、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合作,進行尾貨甩賣,「新款七五折」「滿100減30」等活動佈滿了線下門店。

此舉雖然換來了部分銷量,但卻致使品牌去年業績增速相比放緩,利潤率下滑。

另一方面,李寧利潤率下滑,以及品牌存在的問題,也與門店受影響相關。李寧在財報中解釋稱,以佈局都市為主的直營店鋪受到疫情期間閉店的影響,店鋪流水減少,收入擴張有所減緩。此外,電子商務渠道受到后疫情時代局部管控政策的影響,物流速度有所減緩,收入擴張受到挑戰。

在2022年,李寧來自直營、經銷商和電商渠道的收入分別同比增長6.4%、15.7%和16.4%,其中只有直營的增速低於整體營收增速。直營店佔收入比下降了1.5%,經銷商和電商渠道的佔比均有提升。

但李寧的門店數,整體呈增加趨勢。截至2022年底,李寧全部門店數量為7603家,較2021年同期淨增466個。

在李寧擴張門店的同時,安踏也在想方設法多開店。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安踏在大陸和海外地區的門店高達6924家,另外還有2679家兒童類門店。其中,FILA 門店由2021年的2054家下降至1984家。

總體而言,面對庫存壓力和渠道佈局問題,運動服飾品牌都在考慮如何降低打折力度和頻率,也能讓線下線上渠道保持生意紅火,穩步擴張。因此,這些品牌不斷更新門店的玩法,無論強化營銷,增添咖啡項目,還是砸錢買流量。在消費者眼中,品牌形象的穩固與產品的創新迭代,纔是更具説服力的購買理由。

03 研發創新與藍海淘金

李寧、安踏等國產品牌在產品研發創新,款式設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對於鞋服賽道內的細分賽道探索,也有提升空間。

在*部分我們提到過,李寧的鞋類佔比超過服裝。李寧聯席行政總裁錢煒透露,這是管理層主動調整的結果。通常來講,鞋類營收佔比越高,説明品類專業性越強。近十年,耐克的鞋類營收佔比大致保持在65%左右,在某些階段甚至超過七成。而鞋類產品的優點在於季節性限制較小,易出爆款,銷售能力更強。對企業的挑戰在於對研發與生產對技術的要求更高。

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李寧研發開支為5.34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1%。安踏在2022年的研發投入近13億元,主要用於創新研發,品牌升級取得良好效果,主品牌渠道升級,提升門店效率等方面。

目前,消費者對於運動產品的專業性和功能性越來越重視,產品科技投入與體驗感的權重也越來越高。對國產運動品牌來説,仍需強化重點科技線的產品協同,深耕專業功能產品。

專業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國產運動品牌如何快速捕捉運動產品的細分賽道,也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歐睿諮詢數據顯示,預計2024年我國童裝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但行業中品牌市場佔有率的集中度較低,沒有一個頭部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超過10%。

爲了抓住這次機會,李寧YOUNG成立了單獨事業部,聚焦兒童運動鞋服賽道及品類。李寧YOUNG重點佈局三大運動品類包括籃球 、跑步 、足球。在2022年,李寧YOUNG零售流水錄得30%—40%高段增長,已經成為李寧的增長引擎之一。

對安踏來説,則是抓住户外裝備市場的紅利。迪桑特和可隆等品牌是安踏第三增長曲線,其中迪桑特專注於滑雪、高爾夫、鐵人三項三大户外運動;可隆深耕露營、徒步等輕户外生活方式,都主要通過會員社羣的運營和零售旗艦店的落地,夯實在户外人羣中的高端定位。

在2022年,迪桑特和可隆等品牌收益同比增長26.1%至44.1億元,已連續超過20個季度保持雙位數增長。

總體來看,李寧和安踏都在「多條腿走路」,希望「遍地開花」。借風口而上,或啃老本,只會模糊品牌定位,弱化產品溢價能力。除了優化產品設計、加強專業技術、保持庫存平衡,能否快速更換增長引擎,發現藍海並穩準狠地切入,正成為未來運動品牌競爭的新賽場。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鯨商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