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0-09 11:36
·目前披露的試驗結果顯示,新葯Lecanemab為靶向Aβ同類AD疾病調修藥物的研發打了一劑「強心針」,也進一步堅定地支持了AD發病的「Aβ級聯瀑布假説」。
9月27日,日本衞材藥業(Eisai)和美國渤健公司(Biogen)宣佈,由其聯合開發的阿爾茨海默新葯Lecanemab得到三期臨牀試驗的積極結果,可以減緩阿爾茨海默早期患者的認知衰退。
在這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全球驗證性試驗中,共有1795名阿爾茨海默早期患者參與。在18個月內,每兩周接受靜脈注射新葯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基於臨牀痴呆評分總和量表(CDR-SB),臨牀衰退幅度減緩27%。而且在接受治療6個月時,用藥組和對照組就出現統計顯著區別。
公告稱,該臨牀試驗達到主要終點和所有關鍵性次要終點。渤健首席執行官 Michel Vounatsos 表示:「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去除大腦中聚集的β澱粉樣蛋白(Aβ)與患者疾病的減緩有關。」
此前,渤健和衞材共同研發的阿杜卡瑪單抗(Aducanumab),也是一款靶向Aβ的藥物,併成為近20年來首個被美國FDA批准上市的阿爾茨海默新葯。但上市前后,圍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爭議不斷,隨后不僅歐洲和日本均拒絕了阿杜卡瑪單抗的上市申請,它也掉出了美國全面醫療保險覆蓋的範圍。
阿爾茨海默新葯研發和臨牀試驗的高失敗率,也使得主流的「Aβ級聯瀑布假説」蒙上陰影。該假説認為,Aβ是關鍵致病因子,通過直接毒性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發生。而另一個重要的病理特徵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導致神經纖維纏結,要晚於Aβ發生。在整個病理進程中Aβ處於更上游。人們仍然期待,在早期減少Aβ沉積可以減緩阿爾茨海默的發病進程。
Lecanemab就被寄託着這樣的希望。不過,它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上述臨牀試驗數據顯示,有21.3%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出現腦腫脹或腦出血。完整的研究結果預計將在11月29日的阿爾茨海默病臨牀試驗會議(CTAD)上公佈。
有相關科學家告訴澎湃科技,Lecanemab算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成功的針對Aβ的藥物,如果后面上市后效果很好,那就是突破性的,但目前針對Aβ作用機制的質疑比較多,如果Aβ不是「因」,那麼針對Aβ的藥就沒道理成功,考慮到藥物研發總是遠遠落后於機制研究,且關於Aβ是因還是果的爭論還會持續很久,一切遠未可知。
近日,澎湃科技連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郁金泰教授,解讀阿爾茨海默新葯臨牀試驗的現狀和前景。
對話
澎湃科技:渤健與衞材公司近日宣佈,Lecanemab在三期臨牀試驗中顯著減緩了阿爾茨海默早期患者的認知水平衰退。你對試驗結果作何評價?它的意義是什麼?這則新聞公佈后,你獲得了哪些反饋?
郁金泰:試驗結果是令人振奮的。本次公佈Lecanemab的結果達到主要終點和所有關鍵性次要終點,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關注。醫療界同行們也在積極討論本次結果對AD這個疾病所帶來的意義。門診及病房也收到了不少患者和家屬的打聽和諮詢,他們為AD治療可能迎來新的希望而感到振奮。就披露的試驗結果來看,其為靶向Aβ同類AD疾病調修藥物的研發打了一劑「強心針」,也進一步堅定地支持了AD發病的「Aβ級聯瀑布假説」。對AD患者來説,意味着他們可能可以得到疾病修飾藥物治療,減緩病情進展,而不只是單純改善症狀。當然這些還需要等待更多的數據披露及多個同類臨牀試驗證實。
澎湃科技:據悉,完整試驗結果會在11月29日的醫學會議上公佈。你會重點關心哪些方面?
郁金泰:渤健與衞材通告Lecanemab在三期臨牀試驗中達到主要終點和所有關鍵性次要終點,但就目前披露數據來説,還有一些細節並未闡明,如次要臨牀終點(治療18個月后的Aβ-PET掃描、ADAS-cog14、ADCOMS、ADCS MCI-ADL)告知達到,但是沒有具體的數據披露出來,特別是評估受試者日常生活能力的ADL結果,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説可能意義更大。CLARITY-AD研究設計還包含了一個擴展階段(Extension phase),擴展階段CDR-SB的評分變化以及不良事件數據沒有做披露。這些都需要待完整試驗結果公佈。另外Lecanemab的另一項三期研究(AHEAD 3-45)進展也期待能在大會上有所披露。
澎湃科技:Aβ單抗藥過去臨牀試驗結果均不佳。同樣由渤健與衞材基於該機制合作研發的Aducanumab單抗,上市之路飽受非議。你認為背后的原因是什麼?
郁金泰:(1)EMERGE和ENGAGE這兩個三期臨牀試驗是Aducanumab單抗獲得FDA審批上市的重磅臨牀試驗。在EMERGE臨牀試驗中,接受高劑量Aducanumab治療的患者組,CDR-SB評分降低22%,而在ENGAGE臨牀試驗中,同樣接受高劑量Aducanumab治療的患者組CDR-SB評分反而升高了2%,兩項試驗設計相同,卻未得到一致的結果。
(2)AD發病機制並未完全闡明,Aβ級聯瀑布假説雖是AD發病機制的主流學説之一,但並未得到完全公認,以往有些藥物在Aβ蛋白減少方面有統計學意義但在臨牀上未有比較好的療效,以Aβ斑塊減少作為Aducanumab單抗臨牀研究的替代終點受到質疑。
(3)Aducanumab和Lecanemab雖然都屬於Aβ單抗藥,但是它們的作用靶點並不完全一樣,Aducanumab主要結合和清除Aβ纖維,而Lecanemab主要結合和清除Aβ原纖維。
澎湃科技:Lecanemab有什麼新的特點,在採取的臨牀試驗策略上是否有不同之處?
郁金泰:Lecanemab是一種人源化、單克隆、抗Aβ可溶性聚合體(原纖維)抗體,通過小膠質細胞介導清除毒性Aβ聚集體,是目前唯一無需劑量滴定即可使用的Aβ抗體。在試驗策略上,試驗採用了Aβ-PET和腦脊液檢測精準入組AD患者,避免了既往研究採用單純臨牀診斷可能造成非AD患者誤診入組。到AD后期階段Aβ聚集已經達到了平臺期並且往往已經引起了神經元不可逆的損傷,Aβ單抗很難取得顯著的改善作用,試驗選擇了恰當的干預時機,針對AD早期患者給予用藥。
澎湃科技:Lecanemab如獲批上市,是否會支持阿爾茨海默「澱粉樣蛋白假説」?預計對阿爾茨海默病醫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郁金泰:目前AD發病機制未完全闡明,包括Aβ級聯瀑布假説、Tau蛋白假説、膽鹼能假説、血管假説、炎症假説等。大量靶向Aβ的臨牀研究失敗引起了研究人員對Amyloid理論的質疑。若Lecanemab能獲批上市,肯定進一步堅定地支持了AD發病的「Aβ級聯瀑布假説」,Aβ確實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若Lecanemab能繼Aducanumab單抗后獲批上市,可能意味着AD疾病調修治療和研究新時代的到來,展示了科學在解決嚴重公共衞生問題方面的力量。這也會鼓舞生物製藥公司繼續加強AD疾病調修藥物的研發,使AD、甚至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獲得更多、更精準、更高效的治療藥物和策略。
澎湃科技:目前在研的還有哪些藥物,主要基於哪些病理機制?你最看好哪一類的開發前景?
郁金泰:目前全球正在開展的臨牀試驗約有1172個,相關的藥物約有143種。AD藥物研發主要集中於疾病修飾治療,包括靶向Aβ、Tau蛋白的藥物。而針對神經炎症、突觸可塑性、神經保護、靶向ApoE、神經遞質受體、氧化應激的藥物也有佈局。疾病修飾治療藥物可以從發病機制上延緩AD的病理進程,降低疾病負擔,是研發熱點。疾病修飾治療多針對早期AD患者,對於中、晚期AD患者,目前在積極研發改善認知、減輕精神行為症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藥物與非藥物手段。
就目前AD上市藥物以及相關臨牀試驗結果來看,靶向Aβ的藥物最具有開發前景。Aducanumab單抗已被FDA批准上市。本次公佈Lecanemab的結果達到主要終點和所有關鍵性次要終點。其他針對AD早期Aβ清除的同類藥物如羅氏公司的Gantenerumab和禮來公司的Donanemab,它們前期的臨牀試驗也均顯示了非常好的結果,目前也均已獲得了美國FDA突破性療法的認定,正在開展全球多中心的3期臨牀試驗,結果也非常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李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