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受多因素影響:中聯重科去年「增收不增利」 海外市場或是未來亮點

2022-03-31 19:4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原標題:工程機械變局丨受多因素影響,中聯重科去年「增收不增利」,海外市場或是未來亮點

記者 韓迅 上海報道

  下游地產、基建需求的疲軟導致工程機械行業在去年下半年景氣度下滑,即使是行業龍頭也不能倖免。

  3月30日晚,中聯重科(000157.SZ)發佈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71.31億元,同比增長3.11%;實現歸母淨利潤62.70億元,同比下降13.88%。

  儘管中聯重科的營業收入創出了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但是歸母淨利潤不僅低於2020年,還低於2011年和2012年,處於一個「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去年受疫情反覆影響開工,鋼材等大宗商品漲價,能源雙控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增速回落,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面臨諸多挑戰。」3月31日,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在回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工程機械行業整體景氣度不佳,特別是去年下半年需求偏弱,公司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減少低毛利產品銷量,引導四橋以上泵車、中大噸位汽車吊銷售,高毛利產品佔比提升,以此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目前來看,需求端已出現復甦跡象,春節后設備開工率也逐步恢復。」

  主力產品毛利率略有下降

  中聯重科主要從事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其中,工程機械包括「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土石方施工機械、樁工機械、高空作業機械、消防機械、礦山機械、叉車;農業機械包括「耕作機械、收穫機械、烘乾機械、農業機具。

  在2021年,中聯重科的汽車起重機產品持續保持市場領先,30噸及以上汽車起重機銷量居行業第一,大噸位汽車起重機同比增長超過30%;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國內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

  除去汽車起重機以外,公司的建築起重機械銷售額創歷史新高,銷售規模穩居全球第一。其湖南常德、華東江陰、陝西渭南、河北衡水智能製造基地全線投產,戰略佈局基地輻射全國,運輸距離大幅縮短,客户響應速度明顯提升。

  另外,中聯重科的混凝土機械長臂架泵車、車載泵、攪拌站市場份額仍穩居行業第一;攪拌車輕量化產品優勢凸顯,市場份額位居行業前三。

  分產品來看,2021年,中聯重科的混凝土機械營業收入為163.80億,同比增長13.72%,毛利率為24.23%,同比下降2.11個百分點;起重機械的營業收入為364.94億元,同比增長4.57%,毛利率為23.29%,同比下降7.73個百分點;土方機械的營業收入為32.37億元,同比增長21.47%,毛利率為18.93%,同比增加2.90個百分點;其他機械和產品的營業收入為74.13億元,同比增長53.27%,毛利率為22.71%,同比增加5.27個百分點;農業機械的營業收入為29.07億元,同比增長9.92%,毛利率為13.92%,同比下降2.87個百分點。

  另外,中聯重科的金融服務業務去年的營業收入為7.01億元,同比下降35.24%,毛利率為97.10%,同比下降2.48個百分點。

  「業績下滑,主要產品毛利下降,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去年鋼材等大宗商品漲價,建築起重機、混凝土攪拌站等用鋼材較多的產品毛利率受影響較大;二是,中聯重科去年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投入比達到6.3%,這一項也吃掉了不少利潤。」某券商工程機械行業研究員如是説。

  研發投入推動智能化轉型

  從費用方面來看,中聯重科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控制較好。

  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在回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面臨着鋼材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行業共性壓力,公司去年通過降本控費多管齊下,實現降本增效。「加強供應鏈體系建設,在確保資源優勢的前提下,推進海外供應商本土化、外省供應商本地化,優化供應鏈佈局,保障供應安全,實現降本增效。同時,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優質資源,構建全球化製造、銷售、服務網絡,縱深推進端對端管理,銷售費用率實現下降。」

  另外,中聯重科2021年研發費用達到38.65億元,同比增長15.56%,主要是「研發項目與研發投入增加」。

  2021年,工程機械行業國內市場穩健運行,行業出口快速增長,國際市場對中國工程機械剛性需求持續增加。在以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正在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上述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是根,產品是本」一直是公司堅持的研發理念,這反映在增長的研發費用上,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研發投入的效果可以從中聯重科的2021年年報中略窺端倪,該公司率先將「5G+工業互聯網」應用於塔機研發,5G塔機遠程智控系統成功應用,實現從「塔機高空操作變地面操作」到「遠程智能控制」的跨越,該系統填補了塔機遠程智能吊裝的空白,提升了塔機操控的智能化水平,為塔機少人化以及無人化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中聯重科在行業率先研製出人機協同的智能挖掘機器人

  農業機械業務的創新產品增長也很迅速,中聯重科正從培育期向快速成長期轉變,致力打造產品鏈最全、行業領先的AI農業裝備製造商。

  中聯重科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率先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農業,實現農機+農藝+互聯網的高度融合創新。「2021年陸續發佈新一代AI小麥收穫機、AI水稻收穫機,首次發佈大馬力AI拖拉機、有序AI拋秧機,自主研發並首次發佈農機AI控制器、收割測產智能終端等產品,引領中國農業機械邁入人工智能時代。」

  上述某券商工程機械行業研究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政策助力等多重因素促進下,農業機械行業繼續向大中型、智能化產品的結構性調整邁進。「AI智能農機的商品化進程加速,對於中聯重科來説,是一次不錯的發展機會。」

  海外佈局是未來亮點

  報告期內,中聯重科的境外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1.05%。其中,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產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場,2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出口訂單為我國出口海外國家最大噸位起重機,逐步突破全球高端履帶起重機市場。

  「公司加速用地球村思維推進海外變革,繼續聚焦重點國家和地區,構建基於端對端、數字化、本土化的海外業務體系,海外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上述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如是説。

  在生產製造基地方面,通過對國內外工業園區的整合和佈局,中聯重科已經形成了遍佈全球的產業製造基地。在產品銷售和服務網絡方面,公司產品市場已覆蓋全球100余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了全球市場佈局和全球物流網絡及零配件供應體系。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重點受益的裝備製造業企業,中聯重科在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泰國等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工業園或生產基地,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本地化運營的海外發展戰略落地。

  上述某券商工程機械行業研究員認為,隨着海外疫情有效管控的逐步放寬,各國為恢復經濟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對中國工程機械剛需將加快釋放,2022年行業出口有望持續增長,「對於全球佈局的中聯重科來説,可以藉機加快推進其海外業務的發展。」

  工程機械龍頭價值修復

  從二級市場來看,中聯重科的股價跌得有點「慘不忍睹」。

  Wind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中聯重科的股價下跌了27.58%。2021年1月初,中聯重科以9.9元起步,一直上漲到3月2日的15.85元,公司市值達到1372億。但是此后,中聯重科的股價一路下跌,並在2022年3月9日創出6.24元低價,公司市值跌至約542億,一年之內公司市值蒸發了830億。

  2022年3月31日,中聯重科以下跌1.19%%報收6.64元,公司市值為576億。

  「上市公司的股價受多重外部因素影響,2021年全球疫情、通脹、地緣局勢、海外部分經濟體加息等帶來錯綜複雜影響,都對股市整體帶來了更大壓力。」上述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長期重視資本市場價值,對於維護公司股價,也採取了提高股東投資回報、穩定投資者預期的有關舉措,「一是保持較高比例的分紅,提升股東回報,2021年年報公司擬每10股派發紅利3.2元(含税),按照公告前一天收盤價計算,公司A股股息率近4.76%,港股股息率近7.62%。二是在今年3月14日,公司推出了港股回購一般性授權計劃,此計劃是爲了穩定投資者的投資預期,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增強投資者對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信心。三是公司也將積極向各類投資者分享公司發展情況,做好溝通,幫助投資者作出更好的價值判斷和價值發現。」

  對於工程機械行業在2022年的發展前景,上述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戰略舉措,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持續發展動力。「根據政策傳導周期,工程機械行業2022年有望迎來‘前低后高’走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