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24 10:38
賈雷德·戴蒙德
資源的開採
每一個現代社會都依賴自然資源,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與金屬)和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與魚類)。我們的能源大多來自石油、天然氣和煤。幾乎所有的工具、容器、機械、車輛等交通運輸工具和建築物都是以金屬、木材、石化塑料等合成材料製成的。我們的紙用於書寫和印刷,而紙的原料是樹木。我們吃的野生食物主要是魚和其他海產。世界上有幾十個國家的經濟都非常依賴開採業,像我做過多次實地調查的三個國家 — 印度尼西亞、所羅門羣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都是如此。印度尼西亞的經濟支柱主要是林業,其次是礦業;所羅門羣島是林業和漁業;巴布亞新幾內亞最重要的是石油開採,其次是天然氣,再次是礦業,近年來林業也越來越重要。由此可見,現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開採真是汲汲營營、不遺余力,但是問題在於開採的地點、數量以及方式。
像資源開採這樣的計劃,通常必須先投入龐大的資金,大抵是大企業才辦得到。我們三天兩頭就可看到環保人士對陣大企業的戲碼,兩者經常水火不容。環保人士指控大企業是生態環境的殺手,使人類受到傷害,它們唯利是圖,總是把公司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的確,環保人士指出的常常是真相。反之,大企業也指着環保人士的鼻子開罵,説他們不懂商業的現實,也沒有興趣瞭解;不知道當地居民想要什麼,也不瞭解當地政府創造就業機會、繁榮地方經濟的用心;把鳥類的幸福看得比人類福祉還重要,而且隱善揚惡,不提企業在環境保護上所做出的努力。大企業的這些指控也沒錯。
也許這種針鋒相對帶給人壁壘分明的印象,但我將在本章説明,大企業、環保人士和整個社會利益攸關,有如一個整體。……
伐木業
伐木業與漁業和石油業、金屬礦業與煤礦業有兩大不同。首先,樹木和魚類都是可以自行再生、繁殖的資源。如果取用的速率不大於繁殖率,就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反之,石油、金屬和煤礦都無法再生,不能繁殖、生長或經過有性生殖生產石油或煤。即使開採的速率很慢,也是有減無增,無法維持原來的藴藏量。(嚴格來説,煤和石油是動植物遺骸經過地底壓力和熱力在岩層中生成的,必須歷經幾百萬年才能形成,根本無法應付人類開採的速率。)其次,在伐木和捕魚的過程中,人類獲取的樹木和魚類都對環境有很大的價值。因此,不管砍伐樹木或捕魚,都會造成環境破壞。相較之下,石油、金屬和煤對生態體系的重要性就很低或毫不重要。如果在開採石油或礦產的時候,小心不去破壞生態體系的其他部分,並不會減損任何有生態價值的資源,儘管日后的使用或燃燒還是會造成破壞。在下文中我先討論伐木業的影響,再來簡要地論述漁業的問題。
2021年10月27日,愛沙尼亞哈留省,木屑顆粒行業的發展導致當地森林砍伐現象的增加,包括保護區內的樹木也未能倖免。
對人類來説,森林有很大的價值,但因為遭到大肆砍伐而出現危機。人類使用的大量木製品都來自森林,如柴薪、辦公室用紙、報紙、圖書用紙、衞生紙、木頭建材、夾板和木製家俱等。對佔有世界人口一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居民來説,雖然使用的木製品不多,但他們還是會用樹木製作繩索和修築屋頂,鳥類和哺乳動物也會在森林中尋找食物、水果、堅果等植物可食用的部分,人們也會用草藥來治病。對發達國家的居民而言,森林更是休閒的好去處。森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空氣淨化器,為我們除去一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森林及土壤也是碳的主要匯集處,森林砍伐造成碳匯集處減少,這也是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水分從樹木中蒸發,可以使水分回到大氣中。如果森林減少,降雨就會減少,荒漠化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樹木也有水土保持的功能,使土壤潮濕,也可使地表免於崩裂或受到侵蝕,沉積物也不至於大量流入溪流。有些森林特別是某些熱帶雨林保有生態系統中大部分的營養物質,森林砍伐光之后,光禿禿的土地就變得貧瘠。此外,森林也是人類以外陸地上大多數生物的棲息地:熱帶雨林雖然只佔地表面積的6%,但陸地上50%~80%的動植物物種盡在其中。
森林既然有這麼多的價值,伐木業者也發展出很多做法,以減少伐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衝擊,包括:只砍伐特別挑選的樹種,保全森林其他部分,而不是把整片森林全部砍光;砍伐的速度以可持續發展爲着眼點,使樹木生長率和砍伐率相當;只砍伐小塊區域的林木,不大範圍砍伐,因此砍伐區域周圍仍有森林,種子便容易飄進來,讓砍伐區的林木得以再生;在砍伐處種植新樹木;如果是很有價值的原木,如龍腦香和南洋杉,可使用直升機將砍伐下來的木頭運下山,避免使用卡車載運(因為在森林中開闢山路載運原木,將對森林沒被砍伐的部分造成破壞)。伐木公司可能因為這些環境保護措施賺錢或賠錢,視情況而定。我將舉兩個例子來説明這兩種相反的結果:一個是我的朋友阿洛伊修斯最近的經驗,另一個則是林業監管委員會的運作。
阿洛伊修斯不是他的真名,而是化名,聽我説完他的遭遇后,讀者就會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做了。他是亞太地區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我曾在那個國家做實地調查。我初次和他見面是6年前的事。見面不久后,我就發現他是辦公室里性格最開朗也最有幽默感的人。他聰明、快樂而有自信,對什麼事都抱有好奇心,也很獨立。有一次,遇上工人暴動,他毫不畏懼,一個人赤手空拳將他們擺平。夜晚,他在陡峭的山路上跑上跑下,在兩個營地之間奔波協調。我們一見如故,他聽説我寫了一本有關人類性行為的書,交談了不到15分鍾,他就開懷大笑,説他準備洗耳恭聽,聽我説有關性的種種,就先別提鳥的事了。
我們一起參與了幾個項目,之后我就返回美國。兩年后,我又來到他的國家。再次見到阿洛伊修斯,他像是變了個人似的,講起話來神經兮兮,眼睛左顧右盼,好像害怕什麼。我們在他國家首都的一個會議廳里談話,我將在那兒為他們的政府官員演講。我覺得很奇怪,這里這麼安全,他到底在害怕什麼。我們先敍舊一番,聊聊當年工人暴動、山中營地,還有性方面的話題。然后我問他這兩年過得如何,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阿洛伊修斯換了工作,目前為一個阻止砍伐熱帶雨林的非政府機構做事。在東南亞熱帶地區和太平洋島嶼,大規模砍伐森林的主要是跨國伐木公司,它們的子公司遍佈多國,辦事處主要設在馬來西亞,在中國臺灣、韓國也有。他們和擁有林地的當地人簽訂租約,取得砍伐林木的權利,再把砍下來的原木出口,砍伐后並不做林地再造的工作。原木砍伐下來后,經過切割、加工處理,纔有商品價值。也就是説,木材成品的價格遠遠超過原木。因此,如果只是出口原木,對當地人或當地政府來説並沒有什麼利益。伐木公司常常賄賂政府官員以取得官方伐木許可,然后開闢林道、砍伐林木,砍伐範圍總是超過實際租賃範圍。另一個做法是伐木公司派一艘船前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和當地人談好條件,直接把林木砍伐下來運走,省去取得官方許可的麻煩。舉例來説,在印度尼西亞當地所有被砍伐的林木中,有70%是盜伐的,使得印度尼西亞政府一年損失的税收、使用費和租金等總計近 10 億美元。伐木公司是怎麼買通當地人的呢?他們會找上村子里具有領導地位的人,這些人不一定有權和伐木公司簽訂租約,但伐木公司還是招待他們到首都甚至前去中國香港等國外城市旅遊,讓他們住最奢華的飯店、享受美食、暢飲美酒,還為他們召妓,直到他們簽字為止。這麼做生意似乎要付出不少代價,但如果你瞭解熱帶雨林一棵大樹可賣到幾千美元,就會覺得伐木公司還是佔盡了便宜。至於一般村民,伐木公司則是用錢收買,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同意林木砍伐。對村民來説,好像發了一大筆橫財,但他們通常拿錢用來吃吃喝喝或買東西,不到一年就花光了。此外,伐木公司還會開一些空頭支票,取得當地人的信任,如承諾回來種樹或是興建醫院,卻從來沒有兑現。然而,在印度尼西亞婆羅洲、所羅門羣島等地,伐木業者向中央政府取得許可前來砍伐森林,當地人知道此舉將對他們不利,於是封鎖道路、放火燒了鋸木廠,伐木公司只得請求警力或軍隊協助,伸張其權利。我也聽説有伐木公司放話要殺害反對他們的人。
阿洛伊修斯就是他們欲除之而后快的人。伐木公司恐嚇要殺他,他不為所動,他相信他能保護自己。但他們也威脅要殺死他的妻兒,他知道他的妻兒無法保護自己,如果他外出工作,妻兒可能遭到不測。於是爲了安全起見,他將妻兒送往國外。他孑然一身,隨時提高警覺,擔心有人前來取他的性命。這也就是他變得神經兮兮的原因,以前的快樂、自信全都不見了。
就像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礦業公司,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伐木公司會做出這種喪盡天良的事?答案是一樣的,因為這麼做有利可圖。伐木公司同樣是在三個因素的驅動下這麼做的:經濟因素、伐木業者的企業文化以及社會與政府的態度。熱帶雨林原木非常珍貴,市場上供不應求,因此伐木公司租賃林地,把樹木砍光就一走了之,獲利甚巨。由於當地人多半很窮,看到白花花的現金難免見錢眼開,無視雨林砍伐的后果,於是默許伐木公司爲所欲爲。(阻止熱帶雨林砍伐的非政府組織有一招很厲害,那就是帶着準備與伐木公司簽約的林地業主去已經砍伐的地方,讓他們親眼看到那里變成什麼樣子,並和那里的業主談談,聽他們述説后悔莫及的心情。等他們回到自己的山林,就會拒絕和伐木公司簽約。)政府林務局的官員沒有伐木公司的國際視野和財力,不瞭解木材成品的價值,經常爲了一點小錢出賣祖國的森林。在這種情況下,伐木公司自然一本萬利,直到沒有林木可砍,或者當地政府和林地業主悍然拒絕出租森林讓他們砍伐,並以更大的力量對付盜伐者的暴行。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西歐和美國,伐木公司這種「砍了就跑」的行徑越來越難獲利。西歐和美國的森林不像熱帶的大部分森林,原生林早已被砍完或者急劇減少。大型伐木公司不是擁有自己的林地,就是簽訂長期租賃合約,因此它們有進行可持續經營的經濟誘因。很多消費者也對環境問題相當瞭解,他們在意自己購買的木製產品是否來自遭到濫伐的森林。有時政府的管制也很認真、嚴格,政府官員沒那麼好收買。
因此,對西歐和美國的伐木公司來説,它們越來越關心的不僅僅是能否與低價競爭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一爭高下,還有自己的生存,或是(用礦業和石油業的術語來説)擔心自己能不能取得「社會許可」。有些伐木公司採取了很好的做法,希望藉此讓社會大眾信服。但是它們發現,在社會大眾眼中,它們自己的聲明並不具有説服力。例如很多木製品或紙製品在上市時,經常會貼上愛護環境的標籤,例如「每砍一棵樹下來,就種兩棵樹回去」。但根據調查,在80個這樣的聲明中,有77個完全無據可循,其余3個只有部分證據。如果有人對它們的聲明提出質疑,它們就乾脆放棄聲明。大眾已經知道伐木公司的聲明只是表面功夫,並學會了駁斥它們。
除了擔心社會大眾對它們反感,伐木公司也擔心森林將越來越少,樹要是都砍光了,它們就沒生意做了。過去8000年以來,原生林已有半數以上被砍伐或遭到嚴重破壞,而我們對木製品的消耗更是有增無減。在遭到破壞的森林中,又有一半是這50年內發生的,例如將林地清理出來作為農地,乃至世界的紙張消耗量自1950年以來增加了5倍。砍伐林木常常只是連鎖反應的開始:伐木業者修築林道,深入森林;偷盜者從林道悄悄潛入,捕獵動物;之后又會有人來這里落腳,非法居住。目前全世界的森林只有12%位於保護區內,在最悲觀的情況下,不到幾十年,那些位於保護區外、容易進入的森林就會被砍光。最好的情況是,森林得到良好的可持續經營,現存一小部分林地(20% 或更少)砍下的樹木就足以應付人類社會所需。
林業公司和伐木業者爲了長遠的未來着想,在20世紀90年代初派遣代表與環保組織、社會公益機構、原住民團體進行討論。他們的討論終於在1993年取得成果,成立了一個名為森林管理委員會(FSC)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德國,經費由多個企業、政府、基金會和環保組織贊助。至於森林管理委員會的運作,則由選舉產生的委員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每一個加入森林管理委員會的委員都是會員團體推派的代表,包括林業公司、環保組織與社會公益機構。森林管理委員會最初設定的任務有三項:首先,建立一整套森林管理標準;其次,覈查某個地區的森林管理是否符合標準;最后,在複雜的供應鏈中追蹤木製品的源頭,讓消費者知曉自己在店家購買的紙張、椅子或木板是否貼有森林管理委員會的標籤,是否來自管理良好的森林。
就第一項而言,森林管理委員會制定了10條詳細的標準,作為考覈森林是否可持續經營的指標,其中包括:限制砍伐率,不過度砍伐,以可持續使用為目標,讓新種植的樹木得以取代砍伐的樹木;保護有特殊價值的森林(如老齡木森林區),避免其轉化為單一樹種的林場;重視生物多樣性、營養物質循環、土壤完整等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保護水源區,且在溪流和湖泊附近留下足夠的濱水區;制訂長遠的經營計劃;慎選化學物質和廢棄物處理場;遵守森林法規;尊重森林地區原住民社羣和從事保護、造林的工作者權利。
第二項任務就是覈查某一個森林區的經營是否合乎標準。森林管理委員會並不進行林地評估,而是交給專門負責評估、認證的機構來處理。覈查機構會派人前往林區,進行可能為期兩周的核查。這樣的核查機構在全世界約有12個,具有國際公信力,可為世界上任何一個林區進行評估與認證。在美國進行林區認證的機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總部設在佛蒙特州的優質木材認證機構(Smart Wood),另一個則是總部設於加州的科學認證體系(Scientif ic Certif ication Systems)。林地所有人或經理人與上述覈查機構簽約,申請評估和認證,同時必須自行負擔覈查費用,且事先無法預知覈查結果。認證機構在覈查之后,常常會提出一長串的先決條件,待林區達到那些條件才能得到認證,或者必須合乎某些條件才能得到短期許可,之后纔會獲准使用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標籤。
有一點我必須強調,優良林區的認證申請必須由林區所有人或經理人提出,認證機構不會主動前去任何一個林區調查。當然,這涉及一個問題:為什麼林區所有人或經理人願意付費接受檢查?答案是:越來越多的林區所有人和經理人認為,通過認證可以為他們帶來利益。如果能通過獨立的第三方來認證,提升企業形象和品牌聲譽,它們在市場上就能更站得住腳,也就有更多的消費者願意支持它們,因此花一點錢申請認證十分值得。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特點在於消費者信任這個標籤,這不是一家公司自賣自誇,而是國際認定的標準,要經過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專家覈查與認證。如果申請者不符合標準,認證機構就會拒絕給予認證或要求他們改進。
最后一步就是產銷監管鏈或完整軌跡數據的建立,例如一棵樹在俄勒岡州被砍伐下來后鋸成木板,最后在邁阿密的店家販賣,所有過程都有記錄。即使是通過認證的森林,森林所有人將原木出售到鋸木廠,但鋸木廠加工的不一定都是經過認證的木材,也可能有未經認證的木材,製造商購買時也無從區分。從生產商、供貨商、製造商、批發商到零售商的產銷鏈非常複雜,即使公司自己也常常不知道原料來自哪里或最后銷往何處,只知道直接供貨商和顧客。若要邁阿密的消費者相信自己購買的木材來自通過認證的林區,直接供貨給消費者的商店就必須區分已認證和未認證的貨品,而認證機構也必須要求每個供貨商確實做到。這就牽涉產銷監管鏈制度:經過認證的材料,在產銷鏈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追蹤、記錄。最終我們發現,來自經認證森林的木材只有17%有認證標籤,其他83%都在產銷鏈中與未經認證的產品摻雜在一起。建立產銷監管鏈聽起來很麻煩,卻是必要的。如果不這麼做,消費者就不知道自己在邁阿密零售商店買的木板來自哪里。
還有另一個問題:大眾是否在意自己購買的產品有標籤?會這麼做的消費者是否有一定的數量,以促進優良木製品銷售?一項調查顯示,80%的消費者表示,如果有選擇,他們願意購買來自重視環保的公司的產品。這是否只是空話?一般大眾在店家購買木製品之時,是否真會注意標籤?如果貼有標籤的產品貴一點,他們仍然願意購買嗎?
對正在考慮付費申請認證的公司而言,上述問題的答案都很重要。爲了解消費者的實際反應,有一項實驗就在美國家居建材零售巨頭家得寶在俄勒岡州的兩家分店進行。每一家分店在鄰近貨架上放同樣尺寸的夾板,幾乎完全相同,只不過一個貨架上的夾板有標籤,另一個貨架上的夾板則無標籤。實驗進行了兩次:一次是兩個貨架上的夾板價格完全相同,另一次則是貼有標籤的夾板比沒有標籤的貴2%。在價格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結果貼有標籤的夾板銷售量是沒有標籤夾板的兩倍。(在其中一家設於大學城的分店,由於位於「自由」、環保意識較強的地區,貼有標籤的夾板銷售量與沒有貼標籤的夾板銷量量之比為6∶1。即使分店開在比較「保守」的地區,貼有標籤的夾板銷售量仍比沒有貼標籤的夾板多19%。)當貼有標籤的夾板比沒有貼標籤的夾板貴2% 時,大部分消費者(63%)仍喜歡買較便宜的商品,不過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消費者(37%)願意購買有標籤的商品。由此可見,還是有很多人購買東西時會考慮環境價值,且有一部分人願意為商品的環境價值多付一點兒錢。
在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制度開始實行時,很多人擔心經過認證的產品因為多了認證費用,或者爲了符合認證條件加入環保方面的成本,價格會比較高。事實上,后來的經驗顯示,認證並不會使木製品的成本增加。然而,經過認證的產品一般還是比沒有認證的產品貴,這和供需法則有關:零售商發現經過認證的產品很受歡迎,常常缺貨,把價格提高一點一樣賣得出去。
森林管理委員會制度推行之初,已有一些大企業共襄盛舉,推派代表加入委員會或致力於既定的目標。這些企業包括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商和木製品公司: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有世界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美國第二大家居建材零售商勞氏公司、美國最大的木製品公司之一哥倫比亞林木產品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影印服務業供應商金考公司、美國最大的櫻桃木供貨商柯林斯林業和分公司凱恩硬木公司、世界領先的吉他製造商吉普森、在緬因州經營百萬英畝林地的七島地產公司,以及全世界最大的門窗製造商安德森公司;在美國之外,積極加入的大公司還有加拿大最大的兩家木材與紙業公司天柏和多塔爾、英國最大的家居建材公司百安居、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市塞恩斯伯里,以及來自瑞典的世界上最大的組合家俱公司宜家家居、瑞典兩大木材與紙業公司愛生雅和斯韋亞·斯科格(以前叫阿西·多曼)。這些企業不遺余力地支持推行森林管理委員會制度,是因為這麼做有助於其經濟利益。它們會走上這一步是很多力量相互「推拉」的結果。就「推」的力量而言,有些公司因砍伐老齡木,已經被環保團體盯上了,像雨林行動聯盟就對家得寶施壓。至於「拉」的力量,企業界發現大眾對環保問題日益關切,加入森林管理委員會有助於銷售自家產品。如家得寶等大公司被環保團體盯上之后,就知道必須注意長年合作的供貨商。它們學得很快,不久就發表聲明,表示家得寶也會對智利和南非的供貨商施壓,要求它們採用森林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標準。
其實這一點和前面提到的礦業公司很像。前面討論到,對礦業公司施壓、要它們注重環境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動員消費者去圍堵礦區,而是從購買金屬的大客户下手(如杜邦公司和蒂芙尼珠寶),林業也是如此。消耗木材最多的是家居裝潢公司,然而大多數房主不知如何選擇優良林業公司的商品,常常通過大型連鎖店購買所需物品。像家得寶、宜家家居這樣的大型連鎖店或大型機構買家(如紐約市或威斯康星大學),纔是林業公司的主要客户。這些公司機構曾團結起來對南非實行經濟制裁,迫使強大、頑固、富有且具軍事實力的南非政府終止種族隔離政策。許多木材產銷鏈中的零售商和紙業、木材公司體會到「團結力量大」,於是紛紛組成「採購團體」以壯大力量,促進認證產品的銷售,優先選擇有標籤的商品。今天,這樣的團體在世界各地已有十幾個,最大的一個成立於英國,包括英國的一些大型連鎖店。採購團體在荷蘭等西歐國家、美國、巴西和日本等國也都越來越有影響力。
除了採購團體的影響力,推廣森林管理委員會標籤產品有功的還有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ED)提出的「綠色建築標準」,這項標準是用來評估環保設計和建材使用的。美國州政府和城市都同意讓採用該標準的公司享受減税優惠,很多公家建築也要求承建公司依照此標準興建。一般而言,承包大型工程的建設公司、承包商和建築設計公司不和大眾直接接觸,消費者很難看到其工作內容,但基於減税和增加中標機會的考慮,它們還是選擇有認證標籤的產品。我必須強調,不管是採納環保標準或是加入採購團體,其動力還是來自重視環境標準的消費者和企業對環境聲譽的關注,若不是這些規範和組織使個體消費者得以影響企業行為,企業恐怕會把消費者的要求當成耳邊風。
自森林管理委員會於1993年創立以來,森林認證運動很快在世界各地推廣開來,目前已有 64 個國家擁有經過認證的森林和產銷監管鏈。全世界經認證的森林已有 15.6 萬平方英里,其中的 3.3 萬平方英里在北美。現在全球有9個國家各自擁有至少4000 平方英里的經認證森林:瑞典以 3.8 萬平方英里高居世界第一位(這代表瑞典國內一半以上林地已通過認證),其次是波蘭,接下來依序為美國、加拿大、克羅地亞、拉脱維亞、巴西、英國和俄羅斯。在世界各國當中,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產品所佔比重最高的是英國和荷蘭 — 英國木製品約有 2% 貼有標籤。還有16個國家各擁有面積400多平方英里的經認證森林。北美最大的經認證森林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東北的戈登·科曾斯森林,面積達7800平方英里,由加拿大的紙業和木材巨頭天柏集團負責經營。天柏集團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在加拿大經營的5萬平方英里的林地都能通過認證。此外,有些經認證森林是公有林,有些是私有林。賓夕法尼亞州擁有的經認證森林面積是美國最大的,約有3 000平方英里。
在森林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初,經認證森林的面積每年增長一倍,近年來增長率漸緩,每年「只有」40%。這是因為最先申請認證的林業公司早已符合標準,而近年才申請認證的森林必須先行改善,才能符合的要求。也就是説,制度一實行就可凸顯那些本來就做得好的林業公司,其他還沒達到標準的公司也能漸漸迎頭趕上。
儘管有些林業公司一開始對森林管理委員會持反對態度,最后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委員會效能卓越。爲了和森林管理委員會抗衡,他們成立了其他考覈標準較為寬松的認證組織,包括由美國森林與紙業協會成立的森林可持續經營計劃、泛歐森林管理委員會、加拿大標準協會。這麼多的森林認證組織讓大眾眼花繚亂。以森林可持續經營計劃為例,就有6種標籤用在6種標準上。這些認證組織和森林管理委員會的差別是:都不要求獨立的第三方進行認證,而且允許林業公司自我評估、自行認證(我可不是開玩笑),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量化的結果(例如溪流兩側植被濱水區的寬度),甚至採納無法量化的説法(「我們有自己的政策」或「我們的經理人會參與討論」)。這些組織也沒有產銷監管鏈,因此鋸木廠鋸的木頭有的來自經認證森林,也有來自未經認證的森林。泛歐森林管理委員會還實行地區自動認證制度,例如奧地利全國的森林一下子就通過了認證。在消費者眼中,這些認證組織可能因為失去公信力,未來終究無法與森林管理委員會匹敵。如果要得到消費者的信賴,那就得像森林管理委員會一樣採取嚴格的標準。
漁業
最后討論的是漁業(海洋漁業)的問題。漁業的根本問題也與石油業、礦業和林業一樣:由於世界人口增加、人類社會富裕,需求量越來越大,供給量卻越來越少。雖然發達地區消耗的水產品很多,而且消耗量還在增加,但世界其他地區的消耗量更大、增長更快,例如近10年來中國消耗的水產品就是過去的兩倍之多。以發展中國家消耗的蛋白質(來自動物和植物)而言,魚類佔40%;對10億以上的亞洲人來説,魚類則是主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就世界範圍而言,人口逐漸從內陸移居到沿海地區,也會增加水產品的消耗量。到 2010 年,全世界3/4的人都將住在離海岸50英里以內的地區。我們對漁業相當倚賴,全球也有2億人從事漁業。對冰島、智利等國來説,漁業更是經濟命脈。
任何可再生的生物資源都有經營難題,經營海洋漁業尤為困難。一個國家在其控制海域內經營漁業就有困難,若在多國控制的海域,漁業經營會變得十分棘手。由於沒有單一國家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掌控,這樣的海域很容易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此外,在200英里界線之外的海域就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管轄。研究顯示,如果經營得當,漁獲量應可比目前多。遺憾的是,由於過度捕撈,世界上重要的海洋魚類不是快捕撈光了,失去了商業價值,就是大幅減少,再生的速度很慢,迫切需要良好的經營。很多重要魚類都快滅絕了,如大西洋大比目魚、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大西洋劍魚、北海鯡魚、紐芬蘭大淺灘鱈魚、阿根廷鱈魚和澳大利亞的蟲紋石斑。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過度捕撈的地區,1989年是漁獲量最高的一年,之后能捕到的魚就越來越少。這正是上一章所述的「公地悲劇」。就共享可再生資源而言,儘管這麼做對大家都有好處,使用者還是很難達成用量限制的協議。漁業也缺乏有效的經營和約束,加上所謂的不正當補貼,即很多政府基於政治因素考慮,不顧海洋資源有限,提供漁船補貼,讓過多的漁船去捕撈,如此勢必出現過度捕撈的問題,漁獲量因此越來越少。最后,若是沒有政府補貼,漁船出海已沒有足夠的收益維持生存。
過度捕撈造成的破壞,不只是未來我們可能吃不到魚,也不只是造成某一種魚類消失。利用海底拖網等方式捕撈魚類時,不免把非目標的魚種一網打盡。這些不幸被捕撈的魚類或水生動物就稱作「副漁獲物」,其數量可達全部捕獲量的1/4~2/3。這些動物經常在捕撈過程中死亡,然后被拋回海中,如目標魚種的小魚、海豹、海豚、鯨、鯊魚、海龜的幼崽等。然而,這種情況並非無法避免,近年來漁具和捕魚方式的改良,就可使部分副漁獲物逃過一劫。舉例來説,漁船捕撈東太平洋的金槍魚,混獲的海豚死亡率已降低至原來的 1/50。過度捕撈也對海洋棲息地造成嚴重破壞,特別是拖網漁船對海牀的破壞,以及用炸藥炸魚和氰化物毒魚對珊瑚礁造成的殘害。最后,過度捕撈也會傷害到漁民自己的利益,魚捕撈光了,漁民的生計也就完了。
這些問題不只讓經濟學家和環保人士頭痛,有些漁業界的領導人更是關切,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冷凍魚類採購者聯合利華的主管。聯合利華的冷凍魚類在歐美有幾個響噹噹的品牌,消費者幾乎無人不曉,如美國的戈頓(已被聯合利華出售)、英國的鳥眼沃爾斯和英格羅,以及歐洲的芬達斯與福德沙。聯合利華的主管擔心,他們購買和銷售的魚類在世界各地將急劇減少,正如設立森林管理委員會的林業公司擔心森林變少一樣。於是在1997年(也就是森林管理委員會成立4年后),聯合利華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成立了一個和森林管理委員會類似的機構 — 海洋管理委員會,目的是提供有生態標籤的優質商品供消費者選擇,以市場的正面誘因鼓勵漁民解決漁業的「公地悲劇」,而非以威脅或抵制的手段促使他們改變。除了聯合利華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倡,一些大公司、基金會和國際性組織也加入了行動。
就英國地區來看,支持或購買認證水產品的企業,除了聯合利華,還有英國最大的漁產品公司楊氏藍冠水產食品公司、英國最大的生鮮食品供貨商聖斯伯里超市、馬莎百貨和西夫韋等大型連鎖超市,還包括擁有多艘拖網漁船的博伊德漁業公司。至於美國方面的支持者,則有全世界最大的自然有機食品零售商全食超市、蕭氏超市和喬氏超市。其他地區的支持者還有瑞士最大的食品零售商米格羅斯,以及澳大利亞凱利斯與法蘭西食品公司,這個公司擁有漁船、工廠、市場,也做水產品外銷。
海洋管理委員會的標準是由漁民、漁業公司經理人、水產品加工廠、零售商、研究漁業的科學家和環保團體多方協商制定的。最主要的原則包括:必須維護魚羣的健康(包括魚羣的雌雄比例、年齡分佈和基因多樣化)、以可持續捕撈為原則、不得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儘量減少對海洋棲息地的衝擊、儘可能不捕撈非目標魚種(即減少副漁獲物)、建立魚羣經營和環境保護的規則、遵行現行法規等。一些水產品公司以林林總總的聲明對大眾消費者進行轟炸,從其聲明的環保做法來看,有些是不實的,有些則故意混淆視聽。因此,與森林管理委員會一樣,海洋管理委員會採取由獨立第三方認證的方式,也一樣授權幾個機構執行認證工作,並不親自查覈。申請認證完全自願:如果一家公司認為花錢認證是值得的事,就可以提出申請。如果中小型公司想申請認證,則可向帕卡德家族基金會的漁業可持續基金請求補助認證費用。一家公司提出申請之后,認證機構就會做預評估,這個評估是保密的,之后纔是完整的評估(如果該公司仍然願意接受覈查)。一般而言,評估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若是複雜的大型漁產公司,評估時間甚至可能長達三年),並列出必須彌補的缺失。如果核查結果不錯,列出來的缺失也都彌補了,一家公司就能得到5年的認證,但是每年還必須接受一次突擊覈查。年度覈查結果會公佈在官方網站上,接受各界的審查與挑戰。從認證制度執行的情況來看,得到認證的公司都會設法保留這個資格,也會盡全力滿足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要求以通過年度覈查。與森林管理委員會一樣,海洋管理委員會也有產銷監管鏈,藉此追蹤認證水產品的整個產銷過程 — 從捕撈上岸到批發市場、加工處理廠(冷凍和裝罐)、批發商、經銷商和零售市場。只有經過認證且可通過產銷監管鏈追蹤的水產品,才能貼上海洋管理委員會標籤供商店或餐廳的消費者購買。
魚種、魚羣、捕撈法、漁具等都能申請認證,而申請認證者可能是漁民團體、國家或地方的政府漁業部門、加工者或經銷商。至於申請認證的「魚類」也不只是魚,還包括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在目前 7 個已經認證的漁場中,數量最多的是阿拉斯加漁獵部的阿拉斯加野生三文魚,其次是西澳大利亞龍蝦(澳大利亞最珍貴的水產品,價值約佔澳大利亞水產總值的 20%),再次是新西蘭無須鱈(新西蘭最有價值的出口水產品)。另外4種包括英國的泰晤士鯡魚、用手線垂釣的康沃爾鯖魚、南威爾士的巴里青蛤以及托里登灣的龍蝦。目前正在申請認證的還有阿拉斯加狹鱈(美國出產最多的魚類,約佔美國漁獲量半數)、美國西岸的比目魚、珍寶蟹、斑點蝦、美國東岸的條紋鱸魚以及南下加州龍蝦。海洋管理委員會計劃擴展認證範圍,從野生魚類到人工養殖的水產品(下一章將討論人工養殖水產造成的嚴重問題)未來都能申請認證。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包括蝦等十幾個物種,或許還有三文魚。目前來看,在世界重要的魚類當中,認證問題最大的是野生蝦的捕撈(因野生蝦大都用海底拖網捕撈法,捕獲的有一大部分是副漁獲物),以及單一國家管轄海域之外的魚類。
整體來看,魚類的認證比森林更困難,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然而,我還是為近5年魚類認證的成績感到驚喜 — 原本我以為魚類的認證會更加艱難、耗時更久。
大企業與社會大眾
簡而言之,關於環境方面的議題,大企業有什麼樣的作為與一個基本事實有關,而這個事實可能會讓大多數人感到憤慨:一家公司可能爲了追求短期最大利益,不惜犧牲環境,傷害人類健康。今天仍有漁民,在沒有配額限制的情況下拼命捕魚;跨國伐木公司以短期租約在生長熱帶雨林的國家砍伐林木,必要時還賄賂腐敗的官員,欺騙無知的農場主。石油業也一樣,1969年聖塔巴巴拉海峽鑽油平臺爆炸、漏油之后,才知痛定思痛。再看蒙大拿的金屬礦區,礦業公司也是爲所欲爲,近年來纔開始受到環境清理法規的約束。如果政府法規有效力,社會大眾又有強烈的環保意識,注重環保的大企業才能贏過只顧賺錢、不顧環境的公司。反之,如果法規執行不力,社會大眾又不重視,注重環保的企業很可能拼不過只顧賺錢的公司。
指責一家公司自私自利、不惜傷害他人是很簡單的,而且指責也不一定有什麼用。我們可別忽略一個事實:企業不是非營利慈善機構,而是追求利潤的公司;企業必須對所有股東負責,追求最大利潤正是它們的義務,更何況法律也要求它們這麼做。依照法律規定,一家公司的董事必須負起「信託責任」,如果故意減損公司收益、影響股東權益,就是未盡到信託責任。以福特汽車公司為例,它在1919年將工人最低日薪提高到5美元,結果被股東告上法庭。法官做出裁決:儘管福特汽車公司有人道精神、關懷員工,公司還是必須以「為股東創造利益」為優先目標。
我們也不要只顧着指責大公司,忘記社會大眾也有責任。社會大眾放任大公司爲所欲爲,姑息養奸,纔會有今天的后果。例如不要求礦業公司做好環境清理的工作,或購買木製品時也不管產品是否來自可持續經營的森林。長遠來看,如果一家公司唯利是圖、不惜破壞環境,只有社會大眾予以抵制 — 不管是直接抵制或通過政客抵制,才能使該公司在無法獲利之下改變自己的做法。從另一方面來看,有良好環保政策的公司,也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讓其生意蒸蒸日上。如果大企業對環境造成重大傷害,社會大眾也能向它提出訴訟,要法院給個公道,例如埃克森的「瓦爾迪茲號」事件、北海石油平臺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事件等。一般民眾能做的事還很多,例如愛用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商品,家得寶和聯合利華就注意到這一點。大眾也可對環保記錄不良的公司員工施壓,讓他們以公司為恥,向公司主管抱怨。同時大眾也可支持政府和環保記錄優良、注重環境潔淨的公司簽約,如前文提到的北海油田工程招標案就讓雪佛龍中標。又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就是在民眾的壓力下擬定新的煤礦管理條例,強力執行好的環境政策。此外,就算供貨商不理會大眾的要求和政府的壓力,他們對採購原料的大公司還是畢恭畢敬,因此大公司可以對供貨商施壓。舉例來説,由於美國民眾擔心瘋牛病疫情蔓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欲以新的法令要求屠宰加工廠,要它們放棄舊的做法,防止疫情擴散。對於這樣的要求,美國的屠宰加工廠抗拒了5年,表示新的法令代價太大,它們難以承受。后來麥當勞因漢堡銷售量大幅滑落,也對屠宰加工廠提出一樣的要求,不到幾個星期那些加工廠就乖乖配合。麥當勞的代表解釋説:「這是因為我們的購物車是全世界最大的。」環境存亡,匹夫有責。大眾的任務就是在產銷鏈中找出對他們反應最敏感、最容易施壓的一環,如麥當勞、家得寶、蒂芙尼珠寶等。至於屠宰加工廠、伐木業者或金礦業者,社會大眾對它們無計可施,必須通過向它們採購的大客户來發力。
大企業破壞環境,社會大眾必須付起最后的責任。這個説法可能會讓一些讀者失望、憤怒。我也提倡消費者爲了企業的環保做法付費,把這方面的費用當成商品成本的一部分。有人或許會質疑,我的觀點忽視了一種道德責任,即大企業應該潔身自愛、遵守道德,無論這樣做是否有利可圖。我必須言明,翻開人類歷史,在政治制度複雜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大都不是家人,也不是親戚,因此社會必須制定法律,以確保大家遵守道德原則。道德原則只是誘發善良行為的必要的第一步,但光有道德原則是不夠的。
我認為社會大眾應該負起最后的責任。我會做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大企業的確能在公眾壓力下成全別人、創造多贏的局面,而非只是讓人失望。我的用意不在於道德勸説,區分誰對誰錯、誰值得尊敬、誰自私自利,或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我的結論是根據我過去的所見所聞而得出的。如果社會大眾對大企業有所期待,要求它們改變做法,以實際行動褒善貶惡,大企業自然會從善如流。過去大眾態度的改變對企業的環保實踐影響很大,我相信未來也將是如此。
(本文選摘自《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