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25-11-25 23:39
华盛资讯11月25日讯,阿里绩后股价宽幅震荡,盘初一度涨约1.5%,现跌近2%;
蔚来大跌近5%,三季报多项指标创新高,蔚来李斌:公司2026年经营目标实现“整年盈利”
三季度,阿里云AI业务营收劲增34%,淘宝闪购订单大增,推动即时零售收入同比飙升60%,双擎驱动高成长。
25日,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电话会上表示,阿里正在AI to B 和AI to C两大方向齐发力。一方面,Qwen3-Max的模型智能水平、工具调用能力都已达到全球领先,另一方面,AI和阿里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生态的协同是更大的想象力。基于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千问APP有望率先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因此在AI to B加速增长的同时,做出了全力入局AI to C的战略决定。
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三季度是闪购业务投入高点,随着整体效率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稳定,预计闪购业务的整体投入会在下个季度显著收缩。当然,阿里也会根据整个市场的竞争状态,动态调整投资策略。
就近期热议的AI泡沫问题,吴泳铭提到,行业内不仅新的GPU基本上是跑满的,甚至是上一代或者是三年、五年前的前几代的GPU都是跑满的,所以就现在三年之内,看到所谓的AI泡沫应该是不太存在的。
管理层还提到,将“积极”投资于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不排除在已承诺的三年3800亿元人民币投资之外进行额外投资。考虑到客户需求的旺盛,此前提及的3800亿元人民币投资可能显得偏小。
相关阅读:一图看懂 | 阿里第二财季营收2477.95亿元超预期;云业务成业绩亮点!收入激增34%
11月25日,蔚来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受益于多品牌车型市场表现,公司交付、营收等核心指标同比环比双增,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同时给出了创纪录的第四季度业绩指引。
财报显示,蔚来第三季度共交付汽车87,071台,同比增长40.8%,环比增长20.8%。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7.9亿元,同比增长16.7%,环比增长14.7%;净亏损收窄至34.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0.6亿元下降31.2%,较2025年第二季度的49.9亿元下降30.3%。
三季度,蔚来综合毛利率提升至13.9%,创近三年新高;整车毛利率14.7%,同样刷新近三年纪录,较上季度的10.3%环比提升4.4个百分点。同时,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8.0%至23.9亿元。
“三季度毛利提升主要依靠销量提升带来的供应链降本和乐道高毛利车型L90的推出。”蔚来汽车CFO曲玉分析并拆解了不同车型的毛利率表现:蔚来全新ES8的毛利率为20%,5566车型的毛利率在15%到20%之间,乐道L90毛利率在15%到20%之间。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上再次强调了四季度的盈利目标,“三季度整车毛利率达到14.7%,四季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8%,我们有信心在四季度实现盈利。”对于2025年第四季度,蔚来预期汽车交付量将介于12万辆至12.5万辆;总收入介于327.6亿元至340.4亿元,两项指引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公司2026年的经营目标是整年盈利。”除实现计划中的四季度盈利外,李斌还明确了中长期盈利目标。
对于实现盈利的路径,蔚来一方面将持续聚焦高端纯电市场——计划明年二、三季度分别推出两款和一款新车,有望实现月销5万辆。“30万(元)以上高端乘用车市场的纯电渗透率明显低于其他细分市场,存在巨大增长空间。”李斌分析认为,今年以来高端市场消费者“纯电心智”逐步建立,纯电渗透率由去年全年的12%,快速提升至今年三季度的18%。“今年前三季度,30万以上纯电车型渗透率同比增长33%,插混车型同比下滑10%。”
另一方面,蔚来将依托高毛利车型放量。“包括三款新车在内,明年一共五款大车在售。”李斌称,大车销量在公司整体销量中占比将保持较高水平,有较大机会带来综合毛利率增长,“结合供应链持续降本,销售、研发、管理费用控制持续优化,2026年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望达到20%。”
针对行业关注的政策影响,李斌坦言,10月中旬置换补贴退坡对低价车型订单产生一定冲击,且车市四季度“翘尾效应”可能弱于往年;同时明年购置税退坡可能影响乐道L60、L90等车型需求,但公司已对现有订单用户承诺政策兜底,且ES8等高端车型仍有大量库存订单,整体风险可控。
“明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半征收,对蔚来影响相对较小。”李斌分析称,“因为BaaS租电方案减去的电池价格,不会算在税基里,相对来说会有一些优势。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市场变化,还要根据整个市场的情况,再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
相关阅读:一图看懂 | 亏损大幅收窄!蔚来Q3综合毛利率达13.9%;Q4营收、交付指引均创新高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