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19 16:03
2025年,曾经的芯片巨头英特尔在晶圆代工赛道上依然步履维艰,其晶圆代工业务在2025年营收预计仅为1亿美元左右。如果把英特尔在18A(等效1.8纳米)先进制程上的巨额资本开支考虑进来,这一收入简直微不足道,所以这家拥有完整集成设备制造IDM底蕴的巨头,为何会在芯片制造领域如此吃力?又能否在未来3年内实现产业逆袭?
01
芯片制造的巨大市场蛋糕
目前来看,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正在高速增长——2025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将达到1700亿美元(约1.2万亿人民币),倘若算上更广义的晶圆代工市场(包括晶圆代工、非存储IDM、OSAT和光罩制造),整体规模甚至将接近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0%。与此同时,台积电一家就占据超60%市场份额,进而中芯国际、三星、联电、格芯等厂商就占据剩余市场部分。相较之下,英特尔代工业务的1亿美元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英特尔这几年确实在芯片制造工艺上憋了个大招——“四年五节点”计划。简而言之,就是英特尔在2021到2025年这四年时间,连续推出五代新的芯片制造工艺,目标是把之前在制程上落后的进度给追回来,通过五个节点实现制程反超(Intel 7:这是起点,已大规模量产;Intel 4:已大规模量产;Intel 3:至强(Xeon)处理器的基石,最后一代基于FinFET晶体管的工艺,已大规模量产;Intel 20A:引入全新的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和RibbonFET(英特尔自家的全环绕栅极晶体管,也就是GAA结构),同时Intel 20A节点已决定跳过,直接集中资源开发Intel 18A;Intel 18A:这是计划的最关键一步,等效1.8纳米,处于风险试产阶段,2025年下半年会用在新的Panther Lake处理器,命名为酷睿Ultra 300系列)。
整体来看,这个计划是CEO帕特·基辛格上任后所推动,其背后是英特尔IDM 2.0战略的一部分——不光要给自己造芯片,还想开放代工服务,给其他公司生产芯片。为了达成这个计划,英特尔在这四年里投入了巨资,光资本开支就接近1000亿美元。然而,从IDM转向代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信任与生态的挑战。台积电之所以能长期垄断高端代工,正是因为其制程稳定、交付可靠、生态完整,而这些都是英特尔短期内难以弥补的产业短板——特别是英特尔在EUV(极紫外光刻)渗透率方面起步较晚(2024年内部晶圆EUV渗透率仅5%),进而导致其在平均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差距远大于专注代工的台积电。
02
英特尔做代工为何就这么难
英特尔的过去数十年,皆以IDM模式,称霸全球PC与服务器芯片市场,所有芯片自研自产。这种模式在技术迭代可控的年代极具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与AI时代,其灵活性不足的缺点暴露无遗。AMD、苹果、英伟达等公司早已全面转向台积电代工,而英特尔在10nm、7nm节点的延迟导致其错失了关键窗口期。
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在技术路线相对稳定、迭代节奏可控的年代,这种垂直整合让英特尔能够高效协同、快速推出领先产品,成就了其芯片产业的辉煌。相较之下,在移动互联网与AI时代,市场对芯片的灵活性、专用性与迭代速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IDM模式的重资产、长周期、部门耦合等特性,反而成为英特尔发展的枷锁。一方面,自有工厂在先进制程上屡屡延迟,导致其在10nm、7nm等关键节点被台积电甩在身后;另一方面,其封闭的产业生态,进而难以像Fabless那般,迅速吸纳全球最前沿的架构创新与制程红利(台积电凭借代工客户多、产品周期不同步的优势,能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而英特尔则因老设备的折旧,以及新设备的更新滞后,进而导致产品持续“挤牙膏”)。
也基于此,为了重回制程巅峰,英特尔提出了上述“四年五节点”计划。目前Intel 18A已在亚利桑那州开始大规模量产,并且18A将支撑未来至少三代客户端与服务器产品。但即便技术领先也不等于商业成功,台积电的N2(2nm)也于2025年开始量产,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已提前包下产能,进而英特尔需要在同样时间窗口证明18A在性能、功耗、成本上不逊于N2,才能吸引重量级客户。与此同时,即便在2021年宣布IDM 2.0战略之后,英特尔仍面临内部产能优先于外部客户的文化惯性——英特尔的大部分先进产能仍要优先满足自家CPU、GPU产品,外部客户难免担心供货稳定性。
如今回望,晶圆代工终究还是B2B的信任生意。台积电拥有完善的设计服务、IP库、封装协同体系,而英特尔的晶圆代工在这些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英特尔宣布18A已得到英伟达、博通、特斯拉等企业的关注,但这些客户大多仍处于评估阶段,尚未转化为大规模订单(英伟达、博通正在测试18A制程,进而也可能初步获得数亿美元的制造订单)。相较之下,三星、联电、格芯等厂商在成熟制程和特色工艺上持续进行深耕,而英特尔在18A等未来这类尖端节点上的投入若不能快速转化为客户订单,将难以在代工市场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03
18A与14A:英特尔代工的最后机会?
此前,英特尔原计划在18A节点大力发展外部代工,但进展不理想,进而转向内部使用并推进14A外部代工。
整体来看,英特尔还是把18A和后续的14A视为重返代工舞台的关键——18A不仅采用英特尔自家的全环绕栅极晶体管RibbonFET架构,还引入背面供电PowerVia技术,进而理论上在功耗与性能密度上很可能优于台积电N2。更为重要的是,其14A(等效1.4nm)将在2027年量产(可能领先于台积电A14制程近一年时间),并采用High‑NA EUV光刻机(引入High-NA技术,主因是可提高效率,High-NA一次曝光所形成图形中的晶体管间距,与常规的三次Low-NA曝光所形成图形的晶体管间距相当,很显然High-NA技术更具效率,进而可降低成本)。
英特尔已获得全球第一台High‑NA EUV光刻机,届时14A有望在晶体管密度上反超台积电同期节点——即便如此,倘若14A未能赢得关键外部客户并达成规模量产,英特尔还是很可能会放缓甚至取消该节点开发,进而14A市场表现将直接决定英特尔代工业务的未来。从目前进度来看,2025‑2026年是英特尔18A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验证期,而2027年则是其代工业务能否实现规模收入的分水岭。
倘若成功,英特尔18A/14A获得2-3家全球顶级客户(英伟达、博通、特斯拉等)大单,代工年收入突破50亿美元,并在美国自身工艺技术上重新建立行业护城河。倘若失败,外部客户持续观望,英特尔14A节点被推迟,进而英特尔可能被迫放弃高端代工幻想,退回以内部制造为主的IDM模式,甚至将更多高端芯片外包给台积电。
英特尔在晶圆代工上的困境,终究还是传统IDM巨头在产业模式变迁中的挣扎——它拥有技术底蕴、制造经验和国家支持(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动之下,试图重建美国半导体制造能力,英特尔代工作为当地最大的先进制程项目,政府鼓励当地企业将芯片制造订单留在美国),但缺乏代工所需的客户信任、生态协同与时间积累,进而18A与14A将是英特尔在代工领域的最后一战,其成功与否,将不仅取决于制程是否领先,更取决于能否在良率成本、客户交付、业界信任等三个维度来证明自己的可靠性。
可预见的未来,AI训练与推理芯片已成为推动先进制程需求的主要动力。台积电的CoWoS先进封装产能持续紧张,进而导致英伟达、AMD等客户交付周期拉长。也基于此,倘若英特尔能在2025‑2027年将18A/14A与先进封装产能顺利提升,就有大机会承接第二梯队AI芯片公司的订单,甚至成为英伟达、AMD的补充供应商。英特尔若能在未来3年内跑赢这场竞赛,就还能在2030年全球晶圆代工格局大变化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它很可能将永远失去与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在同一赛道竞争的参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