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18 07:51
新兴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市场正进入以嵌入式应用为主导的新增长阶段。到 2030 年,该市场总收入预计将达到 36 亿美元,2024 年至 2030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 45%。
尽管随着英特尔(Intel)退出 3D XPoint 领域,独立式(stand-alone)产品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但嵌入式技术(如嵌入式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 eMRAM、嵌入式相变存储器 ePCM 和嵌入式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 eRRAM)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IoT)设备、连接设备以及边缘人工智能(edge-AI)设备中获得广泛关注,且在汽车和工业市场的应用速度正不断加快。
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mbedded NVM)的收入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4 亿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33 亿美元以上;晶圆产量将从 2024 年约 8 千片 / 月(KWPM)扩大到 2030 年的 13 万片 / 月以上,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59%。
在微控制器(MCU,包括安全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analog ICs)、显示驱动器以及其他设计等大批量应用场景的推动下,嵌入式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eRRAM)有望成为主流的新兴非易失性存储器。
在 28 纳米及以下制程的微控制器(MCU)领域,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应用正逐步兴起 —— 由于该制程缺乏具备成本竞争力的嵌入式闪存(eFlash)解决方案,这为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创造了明确的市场机遇。2024 年,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在微控制器出货量中的占比仅约为 4%,但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渗透率将达到约 24%。
这一增长趋势将由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推动:作为一种具备可扩展性且性价比高的嵌入式闪存替代方案,RRAM 将与针对性部署的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和相变存储器(PCM)形成互补。
汽车领域仍将是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主要应用板块;与此同时,2025 年将成为安全集成电路(受英飞凌 Infineon 推动)和工业级微控制器强劲增长的起点,瑞萨电子(Renesas,其产品 RA8P1)、新唐科技(Nuvoton)等新入局企业预计将加速该技术的应用普及。不过,由于 28 纳米以下制程设计的稀缺性,消费电子领域对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的需求量预计仍将保持有限。
IDM推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突破平面 CMOS 技术,迈向 10 纳米级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节点,中国则进入早期产业化阶段
随着代工厂与集成器件制造商(IDM)推动技术突破 28/22 纳米平面 CMOS 工艺,迈向 10 纳米级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节点,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的技术路线图正快速推进。台积电(TSMC)凭借嵌入式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eMRAM)与嵌入式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eRRAM)的大批量生产,已确立明确的领先地位,且正为 2025 年及以后的市场布局 12 纳米 FinFET 工艺的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与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
三星(Samsung)、格芯(GlobalFoundries)、联电(UMC)及中芯国际(SMIC)也在加速 MRAM、RRAM 与相变存储器(PCM)领域的研发进程,其技术路线图既瞄准通用型微控制器(MCU),也覆盖汽车等高性能应用场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是目前唯一全力投入 PCM 研发的 IDM 企业,正逐步扩大面向工业级与汽车级微控制器的嵌入式 PCM 解决方案的产能。
与此同时,嵌入式内存内计算与近内存计算(IMC)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TetraMem 等初创企业以及与 SK 海力士(SK hynix)的合作项目均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中国非易失性存储器(NVM)产业格局也在持续演变,行业重心正从学术原型研发转向早期产业化。真存科技(Truth Memory)、忆芯科技(InnoMem)、海康存储(Hikstor)、融易通(Reliance)等本土企业正推进 MRAM 与 RRAM 技术研发,中芯国际则在扩大嵌入式与分立型 NVM 的产能规模。值得关注的里程碑事件包括高压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HV-RRAM)实现量产,以及 Numemory 等初创企业推出新兴的存储级内存(SCM)产品。
RRAM成为主流 “够用即优” 的解决方案,相变存储器(PCM)与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则定位高端高要求应用场景
嵌入式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正逐渐成为用途最广泛、性价比最高的 “够用即优”(good enough)选择,在汽车、安全集成电路(secure ICs)、射频系统级芯片(RF SoCs)及显示驱动器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英飞凌(Infineon)采用台积电(TSMC)技术的 28 纳米 Aurix 系列微控制器(MCU),已证实了 RRAM 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可行性。
在先进双极型 -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 双重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BCD)节点的模拟集成电路(analog ICs)领域,RRAM 也成为主流候选技术。台积电、格芯(GlobalFoundries)、联电(UMC)及安森美(onsemi)等企业,正针对电源管理、传感器及通信设备,开发 65-22 纳米制程的 RRAM 应用平台。RRAM 兼具低成本、高可扩展性及适配模拟集成电路的特性,这使其成为嵌入式闪存(eFlash)的主流替代技术,在先进 BCD 节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凭借这些竞争优势,RRAM 有望在本十年结束前,成为嵌入式领域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之一。
嵌入式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已在消费电子和边缘设备中获得关注,应用场景从早期的可穿戴设备、物联网(IoT)设备,逐步拓展至边缘人工智能(edge AI)领域。MRAM 具备出色的速度、耐久性与可扩展性,加之可靠性高、功耗低的特点,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率正不断提升。不过,MRAM 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磁抗干扰性问题、额外的屏蔽成本,以及在多样化应用场景中可扩展性有限等。尽管部分企业正转向嵌入式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eRRAM)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对于汽车微控制器(MCU)这类设备安装位置可预测的明确应用场景,MRAM 依旧具备极高的适配性。
嵌入式相变存储器(PCM)的发展仍主要由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推动。其 xMemory 解决方案能为汽车级 MCU 提供高密度(最高 40-60MB)存储与高稳定性;而与三星代工厂(Samsung foundry)联合开发的 18 纳米全耗尽型绝缘体上硅(FDSOI)制程 PCM 技术,将在 2025 年后推动 PCM 向工业及通用市场拓展。PCM 具备存储单元尺寸小、在恶劣环境下数据保持能力强的优势,这使其在汽车级应用场景中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