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川企百强榜:五年洗牌,谁立潮头?丨省情研究所

2025-10-27 14:58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制图 沈晓颖

10月23日,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发布2025年四川企业100强榜单。

目前,四川企业数量突破290万户,百强企业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是撑起全省经济的“顶梁柱”。百强榜单,以企业自主申报为基础,不过我们仍可通过榜单,观察到许多信息与趋势。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顾五年征程,川企头部阵营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企业勇立潮头?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发展新趋势?

千亿级企业数量从4家增至8家

首先看川企龙头。五年来,千亿级川企数量从2021年的4家增至2025年的8家,分别是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亚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

“这些企业多集中于能源、农牧、制造业领域,在保就业、稳产业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上市公司发展与竞争力研究所所长曹麒麟表示,2025年,千亿级企业营收占比达32.63%,在复杂经济环境中贡献了主要增量,对四川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愈发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其亚集团今年首次上榜,就跻身千亿级企业,位列榜单第五名,堪称“黑马”。这是一家以“矿”为根基的公司,长期专注于有色金属行业,立足铝基、硅基、现代煤化工、新能源、矿业等产业,产业布局横跨四川、新疆、贵州、云南等多个地区。

“我们始终以‘产业链’式思维统领全局。”其亚集团总经理黄洪介绍,集团跨界布局以矿产资源为根基,从贵州铝土矿到新疆准东的煤炭资源,再到阿勒泰石英矿,通过掌控核心原料锁定生产命脉。同时,该公司围绕核心产品建设配套体系,对副产品“吃干榨尽”,比如从氧化铝生产副产品赤泥中提取镓、锂、钪等稀有金属,实现价值倍增。近年来,该公司还成立精细氧化铝研发中心专攻技术升级,精细氧化铝有望“链动”下游400余种高精尖产品,助力企业打开下游蓝宝石、集成电路基板等高端市场。

除了新晋“黑马”,也有长期“霸榜”者。五年来,新希望、通威集团、宜宾五粮液、四川长虹、华西集团、川威集团都位于榜单前十位。

不过,今年“榜首”易主,通威集团首次登顶。

这一变化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长期位列川企首位的新希望集团,今年改由旗下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参评,排名居第六位。而另一家长期位列川企第二位的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2024年来,连续两年未申报川企100强,而由旗下子公司申报参评。

另一方面,也与通威集团业绩持续攀升有关。2021年,该公司位居榜单第五位、营收不足千亿元,到2025年营收已突破2400亿元。这既受益于这五年间全球光伏行业景气度提升,也离不开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深耕。

尽管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但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抵御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近三年,通威累计研发投入超110亿元,研究方向全面涵盖未来光伏重要技术,并且已经在TNC、THC、TBC、钙钛矿/晶硅叠层等路线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

新兴产业的“新面孔”涌现

在这份榜单中,营收超100亿元但不足1000亿元的百亿级企业占比超七成,是绝对的中坚力量。观察百亿级企业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出近五年行业的兴衰更替。

先看行业。对比近两年榜单,相较2024年,2025年有超10家新晋百亿级企业,主要来自新能源、智能制造、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

例如,2025年首次上榜、排名第46位的宜宾市美捷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涵盖智能手机、POS机、人脸支付、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是宜宾市智能终端产业首家“百亿企业”。

另一家新晋企业——四川三江新能源供应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来自宜宾,排名第60位,2024年营收达146亿元,是新能源领域供应链服务商,该公司深度介入动力电池产业,行业高景气度下驱动企业业绩增长。

受益于光伏产业发展,四川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年首次上榜,位列榜单第72位。该公司聚焦光伏绿色能源,构建起单晶硅棒/硅片、光伏组件、光伏电站三大业务板块,面向全球市场输出光伏绿色产品及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达121亿元。

如果把视野拉长,相较2021年、2022年榜单,近三年,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面孔”更多。

比如,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首次跻身榜单,此后连续三年稳居榜单 “腰部” 阵营:2023 年位列第 45位,2024年第47位,2025年第51位。作为四川新型显示产业的链主企业,其稳健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技术创新,也受益于四川的产业生态和集群效应。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2024年四川在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近50%。

在人工智能领域,本土企业逐步崛起。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首次上榜,位列第90位,今年排名已提升至第70位。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行业对算力支撑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国产算力领军企业,该公司年营收实现倍级增长,2024年营收达126亿元。

“可以看到,在产业转型浪潮中,不少川企主动向新赛道布局、向新领域突围,在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不仅为自身赢得成长空间,也为四川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深耕主业、筑牢技术壁垒、增强抗风险能力,才能在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

锂业企业波动明显

不过,在市场风云变幻中,也有企业在行业波动中经历排名起伏,入榜又退榜,甚至遗憾退出榜单。该榜单评选以企业自主申报为基础,部分符合营收门槛的企业可能因战略考量、信息披露偏好等因素,未主动参与申报,但我们仍可大致观察到发展中的趋势。

比如,2021年位列榜单第18位的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陷入债务泥潭,自2022年后未出现在榜单。2023年6月该公司在A股摘牌,成为A股首家退市房企。

除房企外,建筑行业企业也受房地产行业调整影响。中建西部建设西南有限公司,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跻身榜单,排名分别为第90位、第85位、第87位,但2024年、2025年未出现在榜单中。

近年来,食品饮料行业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四川蓝剑饮品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在榜,分别位列第92位、第79位、第88位、第97位,但2024年营收68.69亿元,不及2025年榜单的入围门槛82.40亿元(2025年入围门槛看2024年企业营收数据),滑落榜单。

白酒产业链配套企业也受到行业影响。五粮液集团全资子集团公司——四川省宜宾环球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档玻璃酒瓶、瓦楞纸箱等产品,2021年至2024年分别位列榜单第78位、第69位、第75位、第82位,但2024年营收45.72亿元,较2023年的95.05亿元大幅下滑,未能入围今年榜单。

磷化工领域的四川发展龙蟒股份有限公司同样面临挑战,2024年位列榜单第96位,2024年营收81.78亿元,未达2025年入围门槛。

相较于传统行业,新兴产业的波动更为剧烈,其中锂业企业的 “进出交替” 尤为典型。

锂离子电池材料企业——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曾展现出强劲发展动力,2022年首次上榜位列第71位,此后排名不断提升,2024年排名第49位,但受行业产能过剩影响,2024年营收降至79.96亿元,未能上榜。

另外两家锂资源企业——盛新锂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2023年和2024年登上榜单,但随着锂价大跌拖累营收表现,2025年双双退榜。

当然,这份榜单也不能完全覆盖川企发展全貌,但透过榜单中企业的进出更迭、行业分布变化,我们大致勾勒出近五年川企的“进化”图谱 ——部分传统产业企业调整退出,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崛起,四川产业结构正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成都企业实力最强

地域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从地域分布来看,100强企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成都,2021年至2025年,成都地区上榜企业数量分别为70家、72家、64家、61家、64家。

“四川百强企业分布情况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基本相符,仍呈现出集中化、差距显著的特点。”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也可以看到,绵阳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上榜企业从2021年的5家增至2025年的9家,增幅达80%;泸州凭借白酒、能源化工等特色产业集群,上榜企业数量翻倍,从2021年的3家增至2025年的6家。

但这种局部增长尚未改变整体区域发展格局。“成都地区企业占主导,显示出成都的‘极核’功能,但同时也暴露出区域不平衡的挑战。”曹麒麟认为,虽然绵阳、泸州、宜宾等市州有个别企业上榜,但整体差距大,这反映了四川“一核独大”的区域格局,长期可能制约全省协调发展,导致资源虹吸效应和地区间发展动力不足。

他建议,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推动差异化发展,例如绵阳聚焦电子信息、宜宾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通过“一市一策”培育本土龙头企业,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建立成都与周边市州的产业协作平台,促进技术、人才流动,例如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引导成都企业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共赢。

再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五年来,国有企业占比超七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今年上榜民营企业只有25家,但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表现出较强的市场活力与运营效率。”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民营经济正从过去的规模快速扩张期,进入一个必须依靠效率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曹麒麟建议,探索制定“四川省国有企业分级分类正面清单”,明确界定地方国企在特定功能类和竞争类领域中的运营范围。对于充分竞争领域,国有资本应原则上有序退出,或至少不再新增投资,真正为民营资本“让渡”出发展空间。同时,以“公平配置”为核心,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隐性壁垒。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