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外资公募的自我定义

2025-10-24 16:30

(来源:资管风铃)

作者:宫何

八九十年代的对外开放初期,BBA们代表的头部跨国车企刚刚入华,国内受众对他们印象统一被总结为“进口车”。

但随着后来汽车消费的兴起,各家跨国车企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外商标签”,而是凭借产品禀赋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符号。

例如宝马代表运动,奔驰象征豪华,奥迪蕴含稳重,沃尔沃则主打安全。

跨国品牌的本土化深耕,离不开自我特色与差异化发展的建构,从而来提升辨识度。

而在我国的公募基金市场中,由于外商独资准入的历史尚短,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机构至今还未能超过9家。

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他们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外资”标签阶段。

但如今这种状态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以来,贝莱德基金并未在回暖的市场中投身主动权益产品,转而调动更多资源向固收与指增倾斜;路博迈则通过绿债、权益等产品进一步增加内地市场的ESG类产品供给;而富达正将全球长板业务的主动权益和资产配置业务作为重要击球区。

这些差异化努力所共同折射的,是外资机构将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相融合的内在逻辑。

竞争日益激烈的资产管理市场中,外资公募们或正掀起一场更清晰的自我定义。

1.航向重修

920日,贝莱德基金原权益负责人神玉飞官宣离职,正式确认了这名投资老将在贝莱德的3年多职业生涯的终结。

作为曾在银河基金创下长期年化10%回报的投资经理,神玉飞入职的2022年初,贝莱德成立刚满1年半。

因此彼时的纳新,一度被视为贝莱德本土化转身的关键落子。

入职1年后,神玉飞开始管理贝莱德行业优选,后来还开始参管贝莱德入华后的首只公募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

这只产品的业绩曾市场调整下面临压力,神玉飞接管前净值已较发行时接近腰斩。

但神玉飞为代表的本土化努力,也并未能将贝莱德的这只昔日5天内募起66.8亿元的拳头产品成功救起。

接管1年多来,虽然取得了22.2%的累计回报,但在主动权益的全面复苏下,该产品仍然显著跑输同类,排在同期倒数-15%;另一只执掌更久的贝莱德行业优选也排在同类倒数-23%

神玉飞的最终离职,一部分诱因指向了业绩的疲软,但其中的更大原因则是贝莱德方向性转身的使然。

今年3月,原总经理陈剑因个人原因离职,而继任者则是有着多年零售银行与银行系公募管理经验的郁蓓华

5个月后,曾管理“余额宝”长达10年的王登峰也从贝莱德建信理财转任而至,担任贝莱德基金的首席资金官,并被委以强化固收平台、拓展产品体系重要期待

以上相关调整,被视为贝莱德“做强固收”的重要信号。

履新后对外发声中,郁蓓华诸多表态已呈现出向固收机会转型的信号。

一方面是将“系统化策略”融入主动权益产品,另一方面则将聚焦固收+和绿债产品。

我们将着力开发固收+”产品,这类产品可以较为灵活地调整股票敞口,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郁蓓华表示,还将积极布局债券市场,尤其是在科创和绿色投资领域。

向固收业务倾斜,本就是贝莱德向成熟市场母体既有优势的回归。

作为曾推出全球首个Smart Beta 策略固收ETF的管理人,贝莱德曾建立债券因子模型来参与风险收益挖掘,掌控着全球固收ETF市场近4成的份额,截至2024年末,其全球债基资管规模已达2.9万亿美元,

行动上足以印证了这种转身——贝莱德自20245月以来的新发产品中,主要集中在债基、指增以及固收+产品,再未有1只主动权益基金问世。

与之对应的,则是今年9月出现的股票基本面研究部门的人事调整,而贝莱德对此的解释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团队协同效能

如此变化,显然与过往的试错经历有关——以外商独资公募身份入华的4年多来,贝莱德确实已主动权益上深度遇挫。

旗下的6只主动权益合计规模不到40亿元,其中3只仍然处于负回报状态,其中规模最大的贝莱德中国新视野至今亏损达-32.5%。而成立以来实现46.9%回报的“最优秀”的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中途2名重要的基金经理走将于邹江渝、陆文杰已均先后离任。

时至今日,主动权益在数量上虽是贝莱德旗下最多的产品,但种种迹象已然佐证了贝莱德对在华重点的修正与再明确——不再盲目追求各类产品布局的大而全,转而开始做起“减法”,专注固收与指增量化等垂直领域。

与经过试错并重修定位的大幅度变阵不同,一些外资公募对自身的禀赋资源表达出了更清晰的实践

例如路博迈基金,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固收固本、量化出击”的发展脉络。

在截至9月末的14只、共计153亿元在管规模中,路博迈旗下有8只产品的129亿元为固收类,占比超过8成,延续了其在全球市场以固定收益投资见长的禀赋。

而在固收产品中,路博迈CFETS 0-5年期气候变化为代表的绿指债基,成为旗下规模最大的代表作。

如此定位同样是其在全球市场ESG与可持续投资领域长期积累的本土化再落地,作为最早将将欧盟 taxonomy 纳入绿色债券筛选体系的资管机构之一路博迈全球绿债管理规模已超过60亿欧元。

2.长板专注

一些外资公募的主打路线则聚焦在主动权益上。

半个多世纪来,依靠深耕基本面见长的富达,如今正在境内市场释放自身的主动权益禀赋。

2024年底以来的Wind数据显示,富达基金已先后发行3至主动权益基金,是挺进主动权益力度最鲜明的外资公募机构。

作为一家开业近2年多的外资公募,如此发行密度不仅在外资机构中格外显眼,哪怕放到全部同业中也能跻身前40%

目前富达基金旗下的10只在管产品中,多达5只属于主动权益,今年以来全部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向主动权益领域倾注更多精力,恰是富达的全球长板在境内市场的落地,正如其对本土化经营方法论的勾勒——不做同质化竞争,找到差异化定位

在近80的全球征途中,主动权益一直是富达最鲜明的标签。

诞生日起,富达就将主动管理视为核心驱动,旗下孕育了多名传奇投资人。最被熟知的莫过于“美国共同基金三剑客”之一的彼得·林奇,其执掌的“富达麦哲伦”在13年间创下了29.2%的年化复合回报;后来安东尼·波顿管理的“富达特殊情况”又在28年间斩获了超过140倍收益。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富达投资前6大主动权益产品合计规模占开放性共同基金的比例接近1/4,而有超出4成的主动基金位列晨星同类排名的前50%。

富达国际旗下的全球投研网络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坐拥480名投研人员,其中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达20年,研究员则有11年。

有别于近年来行业纷纷拥抱被动投资的叙事,在中国公募市场的落子上,富达仍然认为:依托基本面研究的主动管理,仍扮演着资本市场风险定价的核心作用

随着被动投资比例的增大,主动投资中的价值发现有助于抑制市场极端波动。

恰如富达对主动权益机会给出的归纳式评价:中国仍是一个充满alpha的市场

借鉴海外长板专注主动管理的外资公募还有联博基金。

2024年启动展业以来,联博基金先后推出2只主动权益与1只固收+,这同样与海外的运作基因一脉相承。

其背靠的联博集团正是海外涵盖股债多资产主动投资驱动型资管机构,在管规模超过8000亿美元,核心思路即通过多资产轮动、量化基本面均衡融合从而对产品波动率进行控制,其6成以上的受托资金来自主权基金、养老金等机构客户。

在国内市场,联博基金正在将这种均衡理念引入,并尝试打造适应市场风格轮动的类“全天候”产品。

事实上,不同外资公募的差异化布局背后,反映出这些引进来的管理人,正经历着“资本来源”的标签转向“投资理念输出者”的角色重塑

在客户打量管理人的同时,更清晰的战略方向,会帮助这些管理人反向遴选与自身方法论更加匹配的同路人。

他们不再追求在热门赛道中同质化竞争,而是依托全球视野与本土团队的融合,将可持续投资、风险管理与长期资产配置等核心能力具象化为产品语言。

伴随市场机构化进程加速,投资者对策略透明度与风格稳定性的需求提升,外资公募正在用时间沉淀信任,以差异化打法来争取认知重构的空间。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外资机构将以更深层次经验与实践融入本土市场,而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产管理生态的多样性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