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19万家火锅店退场,转型“自助”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2025-10-21 15:36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古德民君

当海底捞59.9元回转小火锅的排队视频登上同城热榜,湊湊“168元和牛畅吃”的活动预约排到3天后,左庭右院25.8元/桌的蔬菜自助成了食客必点的“隐藏选项”,火锅行业的自助转型浪潮席卷而来。

然而在这背后,又隐藏着一组残酷的行业数据:2024年至2025年,火锅行业新开门店16.5万家,闭店数量却高达19.2万家,净增长为-2.7万家。在6300亿元规模的市场蛋糕旁,19万门店的退场与部分品牌的自助试水,共同勾勒出火锅行业的生存博弈图景。

01火锅行业“冰火两重天”

火锅行业的“冰火两重天”早已显现。一边是全国每万人3.2家的门店密度,部分商圈“五步一店”的贴身肉搏;一边是2024Q2至2025Q2门店总数从超58.5万家跌至53.9万家的持续收缩。这场洗牌中,76%的出局者是单体小店,它们正遭遇成本、竞争与消费变化的三重绞杀。

成本端的压力已成“生死线”。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火锅店食材成本占比从2019年的38%飙升至如今的45%,牛油、辣椒年涨幅达12%-18%,连锁品牌单店月均人力成本也在“水涨船高”。更致命的是供应链差距,连锁品牌依托中央厨房将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而单体店的食材损耗常突破15%,仅这一项就吞噬了大部分利润。

消费端的转向则让中小品牌雪上加霜。火锅人均消费从2023年的80多元跌至2024年末的77.1元,70元以下低价门店占比已达65.7%。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消费支出增加的消费者占比从2023年的50.0%降至31.3%,超半数人预期2025年餐饮支出将持平或下降。

竞争的白热化加速了淘汰进程。川式、北派、粤式等传统火锅品类门店持续下滑,仅川式火锅就从巅峰期的20万家跌至2025Q2的16.8万家。同质化的锅底、相似的菜品结构,让缺乏差异化的中小门店沦为“价格战炮灰”。

02

自助模式的破局探索

当单体店在寒冬中挣扎时,部分品牌已启动自助模式的多元化试水。从高端到半自助,从一人食到全时段运营,不同路径背后是精准的生存策略。

湊湊:高端放题的“双轨玩法”。作为呷哺集团旗下的中高端品牌,湊湊的自助转型始终紧扣品牌定位。2025年7月,其在深圳、珠海等三城四店推出限时活动,168元“豪华畅吃”与258元“和牛甄选”两档定价,既维持了高端形象,又通过“无限供应”吸引客流。9月升级的“甄选单点+欢乐畅吃”双点模式更具巧思,消费者可单点特色菜品,同时选择牛肉或海鲜自助档位,这种组合让门店翻台率提升18%。但市场反馈也暗藏隐忧,呷哺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湊湊销售额同比减少25.8%,高端自助能否撑起增长仍需观察。

左庭右院:蔬菜自助的“价值重构”。左庭右院的“蔬菜半自助”堪称低成本高价值的典范。25.8元/桌的定价几乎无体验门槛,但其选品暗藏心机。南通如皋萝卜、广西巴马冬瓜等“长寿乡食材”整齐陈列,搭配“一日两配、不隔夜”的鲜切牛肉,形成“品质牛肉+健康蔬菜”的消费认知。抖音用户的打卡视频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功。“10多种水灵蔬菜涮原汤锅,配着现切吊龙,性价比拉满”,其核心产品牛魔王拼盘一年仍能卖出110多万份。这种“核心单品单点+边缘品类自助”的模式,既规避了品牌价值稀释,又精准回应了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

海底捞:全价位覆盖的“生态布局”。海底捞的自助探索则凸显了规模优势。收购的“举高高自助小火锅”以59.9元/位切入一人食市场,回转台设计搭配百种菜品,精准瞄准年轻消费者与下沉市场,与700元客单价的高端臻选店形成互补。更具突破性的是全时段运营尝试。北京20多家门店推出22元自助午餐,长沙门店将自助小火锅与工作餐结合,通过“低价引流+高峰转化”提升坪效。这一切的底气来自蜀海供应链优势,40余个仓配中心、日吞吐量超千吨的物流网络,让59.9元的自助价仍能保持盈利空间。

03

火锅店的“救命稻草”到底是什么?

火锅行业的自助热潮绝非偶然,而是供应链升级、消费变迁与竞争突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用模式创新破解效率难题”。

差异化突围是直接动因。在特色火锅逆势增长至27.2万家的当下,自助成为最直观的差异化标签。当所有川式火锅店都在比拼辣度时,围辣小火锅以“48元牛肉自由”的自助概念,在县域市场开出1300家门店;许府牛则靠“自助蔬菜+平价牛肉”组合,将客单价压至48元,绑定家庭聚餐场景实现快速扩张。

性价比需求是核心推力。消费者的心态早已从“追求贵价”转向“精打细算”,自助模式恰好契合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Q2至2025Q2小火锅门店同比增长10%,其中自助型占比超60%,人均30元以下的围辣小火锅、杨国福自助店均实现逆势增长。这种需求甚至催生了“菜市场火锅”等新业态,白天卖肉、晚上变身自助火锅店,论斤称的食材人均50元就能吃饱吃好。

供应链成熟是底层支撑。自助模式对成本控制的要求远超单点模式,而头部品牌的供应链能力恰好形成壁垒。海底捞的供应链能实现全国90%城市48小时冷链直达;沸点计划通过“全球直采+三级仓库配送”,将食材损耗率压至3%以下,综合毛利提升至70%,远超行业58%的平均水平。

当然,转型热潮下也存在隐形陷阱。“餐厅改自助,倒闭第一步”的行业老话,并非空穴来风。哥老官的陨落就是典型教训。2023年底全面转向自助后,其123元/位的定价虽短期引流,但食材品质下滑、特色鱼头退出菜单等问题引发投诉潮,至2025年3月,全国在营门店缩水至49家。这背后,是自助模式难以回避的三大生死关。

品质管控的“信任危机”最致命。自助餐的“无限供应”很容易异化为“品质缩水”,一旦消费者形成“自助=廉价”的认知,再难逆转。某小火锅品牌负责人坦言:“现在有的店用合成肉做自助,虽然短期省钱,但整个品类的口碑都被拖累了。”

成本控制的“精细战”极难打。自助模式本质是“概率博弈”,既要让消费者觉得“值回票价”,又要控制食材浪费。抖音餐饮博主拆解过行业真相,88元/位的自助,若食材成本占比超过40%就会亏损,但一味压缩成本又会引发品质问题。

品牌价值的“稀释风险”更需警惕。中高端品牌一旦陷入“低价自助”的泥潭,很可能摧毁长期建立的溢价能力。这正是左庭右院只做蔬菜自助、保留牛肉单点的核心原因,既用自助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又用核心单品维持品牌调性。

04

从“模式创新”到“价值重构”的跨越

自助模式不是万能解药,但它折射出火锅行业的未来方向:竞争已从口味比拼升级为供应链、运营与定位的综合较量。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品牌,正在完成从“模式创新”到“价值重构”的跨越。

精细化运营成为盈利关键。未来的自助火锅不再比拼“菜品数量”,而是追求“精准匹配”。左庭右院按季节更新蔬菜品类,冬季主推如皋萝卜、春季上线豌豆尖,通过“时令性”提升价值感;沸点计划则每月推出30%新品,其首创的“沸腾牛油锅”月销3000份,点单占比超80%。这种“精准选品+爆款打造”的模式,远比“大而全”的自助更具生命力。

供应链能力决定生存高度。2025年的供应链竞争已进入“柔性时代”,巴奴的“第三代供应链”覆盖14省5大中央厨房,让二三线城市门店利润率达24.5%。对中小品牌而言,加入成熟供应链体系成为突围捷径。比如,围辣小火锅正是依托第三方供应链,才实现“48元牛肉自由”与1300家门店的平衡。

差异化定位构建竞争壁垒。头部品牌已开始抢占细分赛道:湊湊主打高端海鲜放题,海底捞聚焦一人食自助,左庭右院深耕蔬菜半自助,许府牛锁定县域家庭客群。这种“各占生态位”的格局,正在替代此前的同质化混战。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特色火锅门店占比已超50%,地域风味与精准定位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

破局之道是火锅店自助转型应遵循三大核心法则。

笔者认为,对于想要通过自助模式突围的火锅品牌,盲目跟风只会陷入陷阱。真正的破局,需要坚守品质、打磨供应链、明确定位的底层逻辑。

品质为王,守住信任底线。自助的核心是“质价比”而非“低价”。左庭右院的蔬菜虽自助,但均标注产地与配送时间;沸点计划的云南菌子可扫码追溯采摘日期,48小时冷链直达的新鲜度支撑起70%的毛利。这些案例证明,只有品质稳定,消费者才愿意为自助买单。

供应链柔性化,平衡成本与创新。单一的供应链无法支撑自助模式的可持续性。品牌需建立“核心食材直采+常规食材集采”的混合体系。比如巴奴的毛肚从重庆直采,常规蔬菜依托中央厨房配送;左庭右院的牛肉自建牧场,自助蔬菜与长寿乡农户合作。这种柔性模式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障特色食材供应。

定位清晰,避免形象模糊。海底捞在布局22元自助午餐时,特意保留了招牌毛肚、鸭肠等核心菜品,避免与快餐品牌同质化;湊湊的自助档位始终高于行业均价,确保中高端定位不跑偏。正如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所言:“自助只是服务形式,真正的卖点是能否用合理价格提供超越预期的体验。”

火锅行业的自助潮,本质是微利时代的效率革命。19万门店的退场,淘汰的是粗放经营的旧模式;而品牌巨头们的转型实验,正在重构“成本—品质—体验”的平衡法则。

当热潮退去,真正能活下来的品牌,一定是那些把供应链做深、把品质做透、把定位做准的佼佼者。这不仅是火锅行业的生存逻辑,更是所有餐饮品类在微利时代的突围密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