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7 19:11
(来源:财通基金微管家)
10月债市展望:利率债方面,经济弱修复与流动性宽松对债市仍有支撑,外部不确定性可能降低风险偏好,建议把握交易性机会;信用债方面,信用利差压缩动力有限,建议以中短久期票息策略为主。
9月债市仍处逆风,超长债明显承压,曲线陡峭化演绎。近期债市整体偏淡,基金费率改革新规、权益市场维持强势、“反内卷”政策升温以及财政政策或加码发力,对债市情绪均带来一定压制,短端品种相对抗跌,超长端明显弱势,收益率曲线走陡,由于配置盘承接力量相对有限,供需错位之下,30年国债收益率升至年内新高。全月来看,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0.5BP至1.37%,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2BP至1.86%,3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1BP至2.25%。
信用债方面,9月非金融企业信用债一级发行量11826亿元,较上月的11168亿元增加6%,净融资额由上月的540亿元上升至1090亿元;二级市场方面,信用债跟随利率债上行,公募基金费率新规、银行自营兑现浮盈以及理财回表行为等,信用债买盘力量偏弱,信用债市场呈现明显调整,长端调整幅度更大;信用利差方面,信用债整体表现弱于利率债,信用利差整体走阔,尤其是中长久期品种、银行二永债的信用利差走阔幅度较大。
从基本面来看,宏观经济增长呈现放缓态势,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核心矛盾。8月经济数据延续7月的放缓态势,工业生产受外需承压和内需偏弱双重影响增速回落,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较前值下降0.5个百分点;由于“以旧换新”政策效果逐渐减弱,国补类产品对社零形成一定拖累,消费增速连续三个月回落,8月社零同比增长3.4%,较前值下降0.3个百分点;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增速较1-7月下降1.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基建投资放缓、地产状态延续。此外,8月出口增速边际回落,同比增长4.4%,“对美弱、非美强”的出口特征进一步凸显。
金融数据方面,8月信贷偏弱,资金活化延续。8月新增社融2.57万亿元,同比少增4655亿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至8.8%,政府债券由支撑项转为拖累项。8月新增信贷59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延续同比多减,与地产销售的表现相一致,也显示政策补贴退坡后,居民消费需求边际回落;企业短贷转为同比多增,企业短期融资需求回升,票据融资同比多减,“票据冲量”特征缓解,而企业中长贷同比多减,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出现回落,企业生产安排与资本开支意愿仍偏审慎。8月M1同比升至6%,除了低基数效应外,显示居民存款活化能力增强,M2同比持平于8.8%,财政支出加快支撑M2增速。
流动性方面,9月央行累计进行73396亿元逆回购投放,当月共有69494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3902亿元。央行分别于5日、15日开展10000亿元和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25日MLF投放6000亿元,净投放3000亿元。9月上中旬,资金面维持平稳均衡状态,进入下旬,跨季影响下资金利率波动加大,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MLF维持超量续做,流动性加码呵护下,季末资金利率出现回落,隔夜资金再度运行于1.4%下方。总体来说,9月资金面平稳跨季,资金利率中枢相比历史同期仍较平稳,R-DR利差处于低位。
基本面:
内需修复动能偏弱,出口韧性较强
从基本面来看,内需修复动能偏弱,出口韧性较强。9月制造业PMI为49.8%,较前值上升0.4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超季节性水平,但仍在荣枯线下方,9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回升,供需两端回暖,但新出口订单显示外需仍在低位徘徊,9月服务业PMI下滑表明消费压力可能在加大。结合高频数据来看,基建实物工作量相关指标同比下滑,基建投资压力仍存,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放,或能带动基建投资回升。地产方面,一线城市地产优化政策出台后,新房销售同比增速回正,但二手房仍呈现“以价换量”的特点,地产景气度回升的持续性仍待观察。出口方面,今年外贸维持较强韧性,但外部贸易环境仍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出口情况形成扰动。
政策:
财政关注新型工具,货币宽松延续
财政政策方面,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1],提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目前正抓紧投放到具体项目,其对于社会资本、银行配套贷款的撬动作用,以及对基建投资的拉动效果值得进一步观察。另一方面,9月12日,财政部表示“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该举措是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体现,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后续关注四季度政府债供给节奏。
货币政策方面,“落实落细”仍为主基调。9月26日央行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2],强调“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与7月政治局会议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述一致;同时提到“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删除“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后续央行更关注存量政策的实施。央行国债买卖和降息预期或是主要博弈点。四季度关注央行国债买卖是否兑现,净买入或仍是大方向,期限上或以“买短”为主。去年早期“买短卖长”成为主导,“买短”比“买长”更匹配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属性,将利好短端品种。影响上来看,当前市场情绪相对偏谨慎,国债买卖的重启,或能一定程度提振市场信心,信号意义或更为凸显。
资金面:
“先宽松后收敛”
资金方面,10月资金面或维持“先宽松后收敛”的季节性别表现。上旬,支撑因素主要包括季初财政支出、节假日现金回流以及中长期流动性投放的累积效应,资金利率有望延续平稳运行。进入中下旬,资金波动或加大,但在央行积极呵护下,压力或整体可控,10月缴税规模通常环比上升,叠加高息定存到期“搬家”或推升存单发行诉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信贷等,可能放大资金利率波动。
机构行为:
费率改革或带来赎回压力
机构行为方面,9月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3],将对公募基金的赎回费率进行调整,除部分特定基金外,对于持有期不足7日、30日和6个月的投资者,将分别收取不低于赎回金额1.5%、1%和0.5%的赎回费。若新规落地,意味着债券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和短期波动交易的需求将下降,基金或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未来需密切关注正式稿是否会对相关费率规定进行调整。
后续关注:
利率债或有交易机会,信用债票息策略占优
利率债方面,往后展望,在经济弱修复与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基本面对债市仍有支撑,随着债券的配置价值显现,保险等机构的配置力度加大,有助于债券收益率重回下行,此外,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可能阶段性降低风险偏好,债市存在交易性机会。
信用债方面,10月理财规模季节性回升,对信用债形成支撑。当前部分品种信用利差已回到中枢水平,考虑到费率新规正式稿暂未落地,赎回扰动可能仍存在,信用利差压缩动力可能有限,建议以中短久期票息策略为主。
[1] 资料来源: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9/content_7042877.htm
[2] 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3870933/3870936/5855060/index.html
[3] 资料来源:http://www.csrc.gov.cn/csrc/c101981/c7581731/content.shtml
数据来源:Wind,2025.10.13
风险提示: 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法律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提及行业、板块不构成任何投资推介,文中市场判断不对未来市场表现构成任何保证,历史情况仅供参考;文中基础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基金管理人力求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获得报告的人士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请投资者充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