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7 17:51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炼化新格局
共 314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8 分钟
欧洲
“黄金时代”结束,深陷“关停潮”
欧洲石油化工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欧洲约有30座炼油厂关闭,欧洲炼油产能10年来萎缩了37%,机构预测,欧洲所有炼油产能的60%处于高风险,占全球高风险的45%。预计到2035年前,欧洲约有40~50家炼油厂可能会关闭,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占欧洲炼油总产能的30%以上。
近几年,多家石化巨头纷纷退出欧洲石化市场。
10月6日,英力士发布公告称,将关停其位于德国莱茵贝格的两处关键装置,裁撤约175个工作岗位。这两套装置主要用来生产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的核心原材料)、氯气、烧碱等原料。10月7日,英力士再次发公告称,将对其位于英国赫尔的乙酰基工厂裁员20%,该工厂是英欧地区醋酸、醋酸酐等化学品的最大生产基地。此外,英力士还计划关停位于德国格拉德贝克的苯酚工厂(苯酚65万吨/年、丙酮40.9万吨/年);关停位于德国科隆的环氧丙烷和丙二醇生产装置,并将于2026年退出欧洲化工理事会的相关工作组。
10月初,埃克森美孚正式宣布,暂停其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和荷兰鹿特丹的两座化学回收工厂项目进程,涉及投资1亿欧元。作为曾经的欧洲石化市场重要参与者,埃克森美孚此前将其在欧洲(主要是英国和荷兰)的部分聚烯烃业务出售给了英力士,显著缩减了其在欧洲的下游石化足迹。埃克森美孚2024年4月宣布,将永久关闭法国格拉雄翁的乙烯蒸汽裂解及其配套装置,该装置产能为42.5万吨/年。
3月,壳牌公司宣布探索美国战略合作,同时计划关闭欧洲部分工厂,包括德国韦瑟林的邻/对二甲苯资产和荷兰佩尔尼斯的甲乙酮(MEK)设施。2025年7月,公司将“评估范围”升级为“正式退出计划”,决定关闭德国莱茵兰(Rheinland)炼化一体化基地的芳烃及烯烃装置、荷兰莫尔迪克(Moerdijk)的部分烯烃及衍生物装置。计划2026—2027年分阶段关闭英国莫斯莫兰(Mossmorran)的裂解装置。
BP将在欧洲的石化资产全部卖给了英力士,更彻底地退出欧洲传统基础化工业务和市场,BP还计划将其Gelsenkirchen 工厂的产能削减三分之一。
同时,意大利的Livorno已暂停原油加工,而英国的Grangemouth也可能面临关闭。
利安德巴塞尔公司(LyondellBasell),2024年3月到2025年6月采取了一系列的退出措施,拟将其在欧洲的4家烯烃与聚烯烃资产及相关业务出售给AEQUITA公司,预计交易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宣布关闭位于荷兰格林工厂的57.5万吨/年裂解装置。永久关闭位于英国提赛德郡威尔顿的烯烃6号蒸汽裂解装置,该装置乙烯产能为86.5万吨/年,自2020年10月检修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陶氏2024年7月宣布关闭欧洲的3家化工厂,并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宣布新增的关停计划,停止德国博伦工厂的一项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化学回收项目。该决定的直接原因是其主体裂解装置已计划关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欧洲能源成本高企(占其运营支出高达40%)、终端需求持续疲软以及严苛的监管环境,使得此类投资项目不再具备经济可行性。
阿克苏诺贝尔则从2024年到2025年5月陆续关闭其位于欧洲和非洲的三个生产基地,分别是荷兰的格鲁特-阿姆斯、爱尔兰的科克和赞比亚的卢萨卡。
道达尔能源2025年4月宣布,将于2027年底前永久关闭其比利时安特卫普炼油化工综合体中一座老化的裂解装置,该装置拥有乙烯55万吨/年、丙烯23万吨/年的产能。
随着欧洲“炼油黄金时代”的结束,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非洲新兴产能崛起挤压、欧盟碳价上涨碳成本上升重压以及北美页岩气产区受到产量、国际油价波动及市场需求的多重影响,欧洲“关停潮”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全球能源格局、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变化的集中体现。
这不仅是产能的转移,更是全球化工价值链的重构。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正引领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印度通过产能扩张和产业链升级,致力于成为区域炼化中心;中东则利用其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通过向下游延伸,将“黑色黄金”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实现经济转型。这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着全球炼化行业的重心持续东移,重塑着未来的行业格局。
中国
产能跃居世界首位,迈向高端化与绿色化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炼化生产国和消费国,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中国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持续的规模化投资,在全球化工产能中的占比持续提升,正从“大国”走向“强国”,在高端材料领域不断突破。
根据隆众资讯统计,近年来中国炼油产能稳定在 9.8 亿吨左右(不同口径有差异),炼油能力全球第一;国内炼油资本开支大幅放缓,从份额扩张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减油增化与原料轻质化同步推进,增强了炼厂灵活性与低成本优势,全球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迈向下一轮周期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发展趋势:
高端化与精细化:行业正从生产大宗燃料油向高附加值的化工品和高端材料转型。大型一体化炼化项目(如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将炼油与化工深度融合,最大化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
绿色低碳转型:在“双碳”目标下,节能降碳成为核心任务。国家已出台政策,要求炼油行业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企业将加大投入研发和应用节能降碳技术,探索循环经济模式。
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决策。
印度
炼油产能将突破3亿吨,打造区域中心
印度的炼厂产能近四十年来迅速扩张,从557千桶/日增长至4970千桶/日,印度的炼油需求表现较好,除了2020年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外,印度连续20年炼厂开工率超过100%,且2023年炼厂开工率达到新高,因此多数国际能源机构例如EIA、IEA等认为未来中短期内印度地区将会是全球原油消费和炼油需求增长的主力军之一。
为满足国内旺盛需求并扩大出口,印度正大力投资石化项目。预计到2028年,炼油产能将突破3亿吨/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6.5%。新增产能中,58%来自现有炼厂扩建。
未来发展趋势:
下游一体化项目落地:印度斯坦石油公司的900万吨/年拉贾斯坦邦炼化一体化项目即将投产,巴拉特石油公司的安得拉邦项目也将启动建设。这些项目将显著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上游勘探开发松绑:为保障能源安全,印度正通过政策改革(如延长勘探租期、允许国际仲裁)吸引外资,开发包括页岩油气在内的非常规资源,并与国际能源巨头合作推进海上勘探。
进口来源多元化:尽管目前80%以上的原油进口依赖中东和俄罗斯,但印度正积极拓展美国、加拿大、圭亚那、阿根廷等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来源,以增强供应链韧性。
中东
依托资源优势,向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其拥有全球16%的探明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沙特“愿景2030”计划的核心之一就是减少对原油出口的依赖,发展多元化经济。
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是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石油公司,拥有从上游开采到下游炼化的完整产业链。中东炼厂生产的成品油和化工品大量出口,是全球市场的重要供应源。沙特等国的港口拥有巨大的原油和成品油出口装运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
大规模投资下游产业:沙特阿美等国家石油公司正进行巨额投资,建设世界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例如,沙特阿美与中石化合作的延布炼厂,以及其在国内的多个大型石化项目,旨在将原油直接转化为高利润的化学品。
发展非常规天然气:为支持国内工业和发电需求,沙特等国正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如页岩气)和海上气田,以释放更多原油用于出口,并为石化产业提供原料。
全球化布局:中东国家石油公司正积极在海外(如中国、印度、东南亚)投资或参股炼化项目,以锁定市场,确保其原油的长期稳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