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25-10-17 15:36
10月14日,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两大头部企业——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双双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过,迈出回港上市的关键一步。据悉,小马智行计划发行不超过1.02亿股普通股,文远知行则拟发行约1.024亿股。继禾赛之后,这两家公司成为今年第二、三家搭建“港股+美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的科技企业,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Robotaxi规模化量产拐点,“烧钱”属性凸显
距离在纳斯达克上市尚不足一年,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为何迅速启动回港?背后是政策与业务高速发展的双重推动。
政策东风已至。
今年五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并允许保密申请,此举为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此前已有消息称,便有消息传出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已秘密递表。
Robotaxi业务规模化加速,亟需资金输血。
虽然仍处于“高投入、高亏损”的阶段,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今年业绩营收也迎来了爆发性增长。
文远知行2025年Q2总收入人民币1.272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Robotaxi收入同比激增836.7%至4590万元人民币,为公司成立以来最高的季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36.1%。然而,2025年Q2文远知行净亏损人民币4.064亿元,同比小幅收窄,其研发费用人民币3.189亿元,同比增长50.5%。截至2025年6月30日,文远知行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定期存款约40.88亿元人民币。
小马智行业绩同样增长迅猛:2025年Q2小马智行总营收达人民币1.537亿元,同比增长75.9%;Robotaxi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其中来自乘客端的车费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超过300%。但小马智行二季度净亏损人民币3.816亿元,其中研发费用约为人民币3.512亿元,同比增长69%。截至二季度末,小马智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限制性现金等剩余约53.56亿元人民币。
来源:小马智行财报
小马智行Robotaxi业务正在加速规模化,截至二季度末,小马智行旗下Robotaxi数量已突破500台,四大一线城市均已实现运营,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200万公里,距离年底1000台的目标越来越近。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楼天城表示:“1000台是Robotaxi车队的盈亏平衡点——一旦车队规模超过这个数量,业务便会从烧钱转向盈利;而当规模达到万台时,就可以享受到规模化降本的红利。”
目前Robotaxi正处于规模化运营的关键拐点,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的回港上市也是在为“最后一公里”冲刺备足粮草。
三路玩家集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估值空间有望打开
Robotaxi 的主要玩家大致分为三类: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主机厂/车企和出行服务运营商。
三类玩家的运营模式分为两种:独立和合作模式。独立模式是指通过布局全产业链包括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和平台运营,例如百度,2017年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同时,它也自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来源:萝卜快跑官网
而鉴于独立运营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求很高,国内Robotaxi业务运营大多以合作模式为主,三类玩家以投资入股、合资公司等方式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俗称“金三角模式”),例如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入股由广汽和腾讯联合创立的如祺出行。
来源:罗兰贝格
在市场规模上,高盛报告指出,更乐观预测,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有望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470亿美元。
来源:高盛报告
目前,国内外各路Robotaxi玩家正在加速跑马圈地。谷歌旗下的Waymo和百度的萝卜快跑以超千辆车队规模领跑市场,亚马逊旗下Zoox、特斯拉也在美国积极展开试点;
竞争格局方面,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在国内多个城市展开全面商业运营,同时积极申请多国自动驾驶牌照,加速全球布局,两者在技术、牌照申请、商业化落地速度方面都具有先发优势。
估值方面,文远知行(WRD)在美股上市,截至10月16日,最新市值分别约33亿美元,已回到2021年估值水平;小马智行(PONY)上市一年内,较发行价涨幅达57%,最新市值约72.53亿美元。
对比谷歌Waymo,2024年10月末,Waymo最新估值已超过450亿美元。此外,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已在今年开始放量,规模将快速增长,未来将大幅缩减与Waymo之间的规模差距,伴随放量产生的规模效应,估值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全面盈利,股价大幅飙升超7倍。Robotaxi 正处在商业化加速,实现规模化盈利前夕,作为头部的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