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港股创新药板块反弹 17家药企股价创历史新高

2025-09-12 20:00

(来源:ETF炼金师)

  在经历了昨日的显著回调后,今日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出现全线反弹,市场情绪明显回暖。收盘时,诺诚健华(09969.HK)股价上涨超过14%,达19.19港元/股,接近其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多家药企同样表现强劲,和黄医药(00013.HK)上涨超过11%,再鼎医药(09688.HK)上涨超过7%,康方生物(09926.HK)上涨超过6%,药明合联(02268.HK)也上涨超过5%。

  昨日,由于市场对美国可能对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施加限制的传闻,港股创新药板块(HK1105)大幅下跌约3.82%,收于2324点。然而,自9月12日起,港股和A股的创新药板块开始稳步反弹。据最新数据显示,恒生创新药ETF(159316)和港股通医药ETF(513200)分别上涨0.93%和0.84%,多只个股显著回升,诺诚健华当日涨幅超过12%,再度接近其历史高点。

  火热的市场行情同样传导至A股。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日收盘,A股创新药板块(BK1106)上涨1.08%,报1641点。诺诚健华-U(688428.SH)也上涨超过12%。苑东生物(688513.SH)、塞力医疗(603716.SH)及昂利康(002940.SZ)等多只个股均涨幅超过10%。

  在政策层面,国家药监局近期提出,将进一步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的审评审批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将在受理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一政策将促进国家重点研发品种的临床急需和产业发展,助力全球化的早期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多家药企已表态关注到美国方面的相关市场传闻,但多数认为这些传闻对中国创新药的出海预期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自4月9日触底以来,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板块持续走强,累计涨幅显著。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A股创新药指数(BK1106)期间大涨62%,而港股创新药指数(HK1105)的涨幅更是超过130%。

  在当前板块强势背景下,已有17家创新药企业在2025年内刷新了历史高点。在A股市场中,百济神州(688235.SH)与百利天恒(688506.SH)等13家企业股价均创下历史新高,涨幅主要集中于7月至9月。而在港股方面,信达生物(01801.HK)与康方生物(09926.HK)也攀升至新高。

  一些曾在2021年至2024年间经历大幅下滑的个股也在今年实现了数倍增长。例如,荣昌生物在9月9日触及111.6元/股的历史新高,年内A股涨幅超过250%,港股则上涨超过650%。科伦博泰生物-B(06990.HK)自2023年7月上市以来,于9月9日盘中创下541.5港元的新高,总市值突破1170亿港元,达上市首日市值的9倍。

  分析人士指出,股价快速上涨的企业普遍伴随关键催化剂的推动。今日领涨的诺诚健华,近期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的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R/RMZL)成人患者。百济神州与信达生物也因半年报业绩向好而迅速拉升,纷纷创出股价新高。

  从长期来看,创新药领域自年初以来也迎来诸多利好因素,特别是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根据西南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50家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将实现449亿元的总收入,同比增长31.48%;归母净利润将达到27.27亿元,成功扭亏为盈,同比大幅增长128.4%。在企业层面,62%的公司实现收入正增长,而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占比为28%。

  眼下,创新药产业已进入一个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基本面明确出现拐点。头部企业在商业化产品推广中实现盈利,海外授权及全球临床突破也在加速研发价值的转化。西南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杜向阳指出,此次产业趋势的变化标志着十年的技术积累正逐步转化为实际的商业成果。

  在大市值的港股创新药企业中,经营表现尤为突出。Choice数据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仅有3家创新药企的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其余公司均实现增长。其中,康诺亚-B(02162.HK)营业收入为5.47亿元,同比增长812.10%。诺诚健华、信达生物、荣昌生物及百济神州等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40%。

  在盈利方面,百济神州、瀚森制药、信达生物与和黄医药等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均为正数。这两家被誉为“创新药一哥”和“创新药二哥”的企业,首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其他公司的亏损幅度也较此前有所缩窄。

  在创新药业绩增长的背后,海外市场的拓展被视为关键驱动力。最近,多家药企在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根据丁香园数据库的信息,截至2025年9月,中国内地对欧美的license-out总额达943亿美元,远高于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

  此外,从政策角度看,近年来的政策和监管态度逐步向有利于创新药企业的方向倾斜。集采政策的不断优化,比如2022年第七批集采首次引入“备供企业”机制,使得落标企业能够以次低价补位,降低了供应中断风险。这表明未来政策趋势向着推动“不唯低价论”的评价标准发展,将药品生产质量和企业生产供应实力纳入考量,这将为创新药企业带来更多的利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