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8 18:17
(来源:动脉新医药)
编者按:
全球视野下的跨国药企深度洞察——创新、博弈与中国答卷
在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跨国药企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既是科学前沿的探索者,也是大多市场规则的塑造者,更是各国医疗生态的重要参与者。从FDA到EMA再到NMPA ,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跨国药企的战略抉择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兴衰,更深刻影响着全球患者的健康福祉。而在这一版图中,中国市场也正从“可选项”到“必选项”再升级为“决胜场”,其独特的政策环境、临床需求和创新潜力,为跨国药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拟打造《跨国药企洞察》栏目,致力于以全球视野观察跨国药企的发展逻辑,既关注MNC巨头的顶层战略——辉瑞如何平衡新冠红利后的增长焦虑,强生怎样通过拆分重塑竞争力;也聚焦区域市场的关键战役——中国医保谈判中的定价艺术,ADC领域中日韩创新药企的竞合博弈;更试图揭示行业本质问题:在细胞与基因治疗、GLP-1等颠覆性技术浪潮下,未来诸多面临“专利断崖”的跨国药企护城河是正在加固还是被瓦解?
与此同时,中国篇章亦无疑是这一洞察的核心维度。无论是将中国纳入全球早期研发体系,还是以“中国优先”策略押注中国市场,亦或是本土Biotech与MNC从License-in到License-out的范式转换,这些案例无不印证:跨国药企的中国战略已从“规模游戏”进阶为“创新游戏”。在这里,您将看到:默沙东如何凭借HPV疫苗与K药续写“中国奇迹”;诺和诺德怎样将减重赛道“爆款”转化为长期市场优势;AZ、罗氏等巨头又如何通过BD合作构建创新生态……
本栏目将记录领军者们的战略抉择,解析重磅管线的研发进展,剖析商业化排兵布局策略,解码本土合作的商业逻辑,观察政策与市场共振下的行业变局。我们既记录成功者的方法论,也分析折戟者的警示录,试图为行业提供真正具有全球坐标系的本土洞察,以全球视野解读中国机遇,以行业高度审视企业决策,呈现跨国药企如何在中国这个广袤市场的平衡速度与耐心、全球化与本土化、科学精神与商业智慧。
变革已至,未来已来。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见证!(朱萍)
跨国药企洞见系列文章:
2025年8月29日,礼来宣布终止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Naperiglipron(LY3549492)治疗肥胖及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两项二期临床试验。除了试验记录中注明的“战略业务原因”外,礼来方面拒绝对取消这两项试验的决定提供更多解释。
从以往经历看,终止新药研发项目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临床试验结果未能达到预期、市场竞争力不足、专注于优势项目,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药品需求下降,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上的成本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多款高价新药的开发被暂停。
近年来,强生、辉瑞、渤健等知名跨国药企均纷纷宣布终止了多款新药的开发项目,其中甚至有进展至临床3期的项目,如2025年3月7日,强生宣布停止其正在研发的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MDD)的药物aticaprant3期临床试验,因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未能显示出足够的疗效;2025年6月30日,辉瑞制药宣布终止一项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该研究原计划结合使用SIRPα-IgG4 Fc融合蛋白药物Maplirpacept与化疗药物来那度胺(lenalidomide)。
在此背景下,跨国药企在研发管线上也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即便是市值近7000亿美元、2024年营收450亿美元的“大地主”礼来亦是如此。德勤数据显示,目前研发一项创新药的平均成本已经高达22.84亿美元。 一着落子不慎,或影响全盘棋局。
而作为“当红炸子鸡”GLP-1,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诺和诺德、安进及Viking等企业正在加速口服或长效GLP-1产品的研发,为此“大地主”礼来在产品布局上也必须采取“优中选优”的策略,终止上述两项实验,将资源倾斜至有着Ⅲ期临床研究积极数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而且为确保其顺利商业化,礼来正同步建设完整供应链及直销平台,包括“LillyDirect”在线购药和多个针对不同州、支付方及健康状况的远程医疗平台。
01.
一波三折,Orforglipron重振旗鼓
据了解,Naperiglipron的另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仍在推进中。礼来公司在其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专门提及了这项研究,该试验计划招募275名肥胖或超重患者,预计完成时间为2026年9月。
礼来方面表示:“研究结果将为该项目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
与此相反,8月26日,礼来宣布其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第三项Ⅲ期临床研究(ATTAIN-2)顺利达到主要终点和全部关键次要终点,并计划递交上市申请。
这项名为“Attain-2”的研究,主要评估了orforglipron在肥胖或超重且伴有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中的疗效。
据礼来官网披露的数据,在72周时,患者实现了显著的体重减轻,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明显下降,并伴随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改善。在主要终点方面,按疗效估计值计算,每日服用一次36毫克orforglipron(不限制饮食和饮水)的患者,平均体重下降10.5%(22.9磅),而安慰剂组平均仅下降2.2%(5.1磅)。
市场对这一结果迅速作出反应。花旗银行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看好这一进展,并认为orforglipron有望成为首个实现商业成功的口服GLP-1,理由在于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同时不受饮食因素影响。汇丰银行分析师也随即将礼来此前的“卖出”评级上调至“持有”,并将目标价从675美元调升至70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orforglipron的研发一度遭遇挑战。
就在8月7日,礼来公布了其ATTAIN-1Ⅲ期研究数据。这项试验针对的是非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礼来官网披露的结果,在72周时,接受最高剂量治疗的受试者平均减重27.3磅(12.4%)。
尽管该研究达到了临床终点,但结果并未完全符合华尔街的高期待。此前,投资者普遍认为orforglipron的减重效果将与诺和诺德的Wegovy(韦戈维)相当,平均减重区间应在13%至15%之间,甚至更高。
与此同时,药物副作用问题也引发担忧。官网数据显示,在接受orforglipron(6毫克、12毫克及36毫克)治疗的受试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分别为28.9%、35.9%和33.7%),而安慰剂组仅为10.4%。
更令人警惕的是停药率。研究显示,36毫克剂量组的停药率高达24.4%。
受此影响,礼来股价当日在纽约股市大跌14%,市值蒸发1000亿美元,创下过去25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而今,凭借ATTAIN-2的积极数据,orforglipron重振旗鼓。
除了疗效数据带来的提振,其简便的用药方式也让礼来格外看重。
“这款药物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每天只需服用一粒药片,无需考虑进食或饮水。一粒药丸不仅能帮助患者减重约27磅,还能改善包括血压、血脂、炎症标志物及空腹血糖在内的多项重要生物指标,而这些正是医生在预防性治疗中需要重点管理的方面。”礼来心脏代谢健康事业部负责人Kenneth Custer曾在电话会议上指出。
此外,2025年9月3日,礼来已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登记启动LY4064912用于减重的一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在肥胖治疗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深远布局。
02.
竞争加剧,优中选优
事实上,GLP-1 类药物一直是礼来营收的核心支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包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的 Mounjaro(中文商品名:穆峰达;商品名:替尔泊肽),以及用于肥胖/超重(体重管理)的 Zepbound。
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汇编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Mounjaro 销售额达到52亿美元,显著高于分析师此前预期的47.4亿美元;Zepbound 当季销售额则达33.8亿美元,同样超出市场预期的29.5亿美元。
礼来官网指出,在Zepbound和Mounjaro双双热销的推动下,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同比大增38%,达到155.6亿美元。因此,礼来将全年营收指引中位数上调15亿美元,新的区间调整为600亿至62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礼来决定放弃Naperiglipron部分临床试验,与GLP-1领域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密切相关。
当前市场动态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礼来公布Attain-1研究数据当天,其股价在纽约大幅下跌的同时,诺和诺德的股价却在哥本哈根飙升6.7%,创下六个半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正因如此,各大制药公司都在竞相研发更高效、更便捷的GLP-1类候选药物,以争夺市场份额。
例如,安进公司正在推进 MariTide 的开发。该药物旨在增强GLP-1受体活性,同时抑制GIP受体,被设计为每月一次甚至更低频率的注射剂。今年3月,安进启动了两项MariTide用于肥胖治疗的Ⅲ期试验。其中,“Maritime-1”预计招募3500名肥胖或超重但未患T2D的参与者,主要数据预计在2027年初公布;另一项“Maritime-2”则面向999名肥胖或超重的T2D患者,结果同样预计在2027年初释出。
而另一家企业Viking Therapeutics则在2025年6月宣布,已启动GIP/GLP-1受体双激动剂 VK2735 的Ⅲ期项目“Vanquish”。该药物正在开发口服和皮下注射两种剂型,用于肥胖及其他代谢疾病治疗。8月,Viking公布了VK2735口服剂片的Ⅱ期临床积极顶线结果:受试者在13周后平均体重显著下降,与基线相比下降幅度高达12.2%。
与此同时,诺和诺德也在加快布局。今年5月2日,诺和诺德宣布其口服版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申请已获FDA受理,标志着在肥胖药物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紧接着在8月31日,诺和诺德公布的新数据进一步强化了Wegovy的临床价值:与礼来减肥药相比,Wegovy可将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死亡的风险降低57%。诺和诺德强调,这一心血管保护效益仅限于司美格鲁肽分子,不能推广至其他GLP-1或GIP/GLP-1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药房福利管理巨头CVS Health旗下的Caremark已与诺和诺德达成协议,使Wegovy在其覆盖数千万人的标准处方集内享有优先使用权。这一合作无疑会削弱礼来Zepbound等同类药物的市场空间。
种种外部声音都在“倒逼”礼来的战略更聚焦,优中选优。
如果获批,礼来 Orforglipron 有望于明年上市。相较于现有的注射剂Zepbound,Orforglipron不仅生产工艺更为简便,对患者而言也可能是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因此,礼来集中研发与注册资源于最有希望、最早转化为现金流的Orforglipron,本质上是对胜率与机会成本的现实主义回应。
03.
建立商业化全链条,多管齐下散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要推动口服GLP-1药物真正跑通从临床到商业的全链条,关键环节包括:稳定的原料与中间体供应、面向全球市场的剂型与规格梯度、与医保支付方的谈判节奏,以及与公司整体产品线的协同等。
早在2024年1月,礼来便着手打破中间商模式的限制,推出“LillyDirect”直销平台,使患者能够直接在线购买药物。其中,率先上线的便是礼来的“当家花旦”Zepbound。对于这样一家全球制药巨头而言,从传统生产环节转向直面消费者(DTC)的分销模式,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营跃迁。
由于患者仍需凭处方购药,礼来在此过程中同时运营着几个不同的远程医疗平台,每个平台针对不同州、支付方以及健康状况,形成差异化的配套服务。
据了解,为避免重蹈Mounjaro与Zepbound初期上市时因需求过旺导致的短缺问题,礼来正在提前为Orforglipron搭建供应体系。
根据礼来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积累了价值5.481亿美元的上市前库存,其中“主要与Orforglipron相关”。
虽然在新药上市前囤货并非罕见操作,但礼来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显然对orforglipron格外重视。
与此同时,对礼来来说,“优中选优”并不意味着“只有一条路”。
根据其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披露的信息,礼来在监管、临床和业务发展方面的重点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新药Donanemab;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Jaypirca;针对铂耐药卵巢癌的下一代FRα靶向ADC项目的首批临床数据;以及通过收购SiteOne Therapeutics扩展止痛药产品线等。
由此可见,礼来正试图通过多条超级赛道形成互补的现金流格局,以分散单一产品波动对公司估值与经营带来的冲击。
此外,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也在加快。例如,GLP-1与CAR-T的结合正在为未来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2025年8月29日,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彭敏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GD2TIF cells as a platform for single-dose and long-term delivery of biologics》,报道了一种利用长寿命CAR-T细胞作为体内药物递送平台的新型策略。在动物模型中,该技术实现了GLP-1药物的长期稳定释放,仅需单次输入,即能维持肥胖和糖尿病的长期缓解。这一成果为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