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石英纤维布专家交流

2025-08-31 21:13

(来源:老司机驾新车)

1、石英纤维布行业供需现状

供需关系与产能限制:当前石英纤维布行业需求大于供给,尽管近半年市场炒作较热,但实际供给量有限。产能受限主因工艺及质量问题。国内仅菲利华、泰玻、德宏电子等少数企业能生产电子级石英纤维(暂未明确是否合格)。日系仅旭化成Asahi有少量量产,信越Shin-Etsu产能可忽略不计。行业对纱线及电子布的要求极高,相关企业在风口来临前技术准备不足,导致需求远超产能。

主流供应商格局:国内主流石英纤维供应商中,菲利华是国内石英行业龙头,1969年建厂,是国内首家生产石英纤维的企业,其拉丝技术成熟,但织布工艺短板明显。此前主要生产用于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的工业级石英纤维(产品较粗糙),电子级石英布需织完布后的闷烧、开纤、突破偶联剂等后道工序,菲利华在此方面技术不足。泰玻是电子布老牌厂商,在LowDk一代、二代等易玻纤生产上较内行,其织布及后处理工艺成熟,但拉丝工艺是短板------泰玻从前年开始接触石英纤维拉丝工艺,技术尚不成熟。

2、主要企业技术优劣势分析

菲利华技术特点:菲利华拉丝工艺为核心优势,当前产能较突出,月产量约1吨。2025年成立鼎益公司,计划设500台机位扩产。但织布工艺是短板,水平低,需改进,否则影响后续发展。在松下验证一次性通过,但产品批次差异影响后续验证及稳定性,有待时间观察。

其他企业技术现状:国内接近5/10,000DF值水平的企业有菲利华、泰玻和苏州德宏电子,受批次差异影响,仅偶尔有批次达标。药石纱线产能小,暂不能织布,有潜在产能,正改良纱线品质。山东瑞丽太阳等小厂生产电子纱能力和产品质量一般,与国内电子布厂合作实验织布,结果不佳,电性能(DF值)在6/10,000-7/10,000,未通过验证,正试验新批次纱线织布,结果待察。

国内外技术差距与影响因素:海外企业DF值(介电损耗)普遍能稳定≤5/10,000,国内仅菲利华等三家接近,但批次稳定性不足。后处理工艺是影响DF值稳定性的关键,包括焖烧和涂覆偶联剂环节。焖烧烧淀粉型浸润剂难100%烧净,约残留2/10,000,不同厂商工艺和温度控制使残留率有差异;偶联剂选择(国产或信越1003等)很重要,需与CCL树脂及铜箔匹配。原料成本上,石英棒优质料80-100元/公斤(纯度高),普通料30-40元/公斤;电子纱单丝直径7微米约2000-2200元/公斤(含税含运),5微米约3000元/公斤。

3、生产工艺与关键技术分析

生产损耗情况:生产中原料损耗显著。实验显示,生产60公斤5微米成品纱线,需560公斤原料和近1吨浸润剂,存在较大隐形损耗。

良率水平分析:行业良率分纱线和布良率。纱线平均良率约70%;布良率上,日本旭化成(Asahi)在CCL反馈中良率为60%多(不到70%),泰玻当前为50%多。有消息称泰玻布良率达80%多,被认为前期可能性不大,预计2026年可能达到。国内外板厂对布要求有别,国外如旭化成对纱线毛羽要求严(每千米不超两根),国内更关注中空ppm值,对毛羽要求低,导致电子布成品质量有差异。泰玻80%良率的数据来源待核实。

产能与出货现状:当前石英纤维生产企业受产能限制,泰玻月产能约1-2吨(部分外销日本),德宏电子月产能一吨多,菲利华月产能不到两吨(主要自用织布)。国外方面,日本信越采用化学(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合成法,产能极小;旭化成Asahi是输出量最大的石英布企业,2024年国内采购计划25吨,实际18吨,2025年计划采购60吨,截至7月预计采购约20吨。考虑良率及损耗,0.6吨纤维对应1万米布(电子布克重控制较精准,40克/平方米);布幅宽1.27米,1米布实际为1.27平方米。

4、石英纤维产业链生产要点

石英棒到纤维损耗:石英棒到纤维的损耗因企业设备和工艺不同存在差异,行业平均损耗约30%。

矿砂核心要求:矿砂要求高,核心指标为高纯度、低金属含量和低杂质。制棒时,羟基分子团会影响电子纱和布的介电性能,部分制棒企业已在矿砂到棒料过程中增加去除羟基环节。

棒料技术难点:棒料生产难点在提纯工艺和棒材均匀度。提纯工艺上,仅美国公司和国内太平洋石英股份技术较优;棒材均匀度上,石英纤维用棒材直径1.8-2.2毫米,需保证批次稳定和均匀度,否则会因粗细不均无法下料而被视为废品。

纤维生产成本:电子级纤维价格高,约200万一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约70-80万一吨。

5、扩产计划与设备瓶颈

国内企业扩产动态:国内石英纤维企业扩产计划方面,菲利华新成立的鼎益公司设计了500台拉丝机的产能,按每日每台20公斤的产量计算,可推算其日产能及月产能;泰玻有扩产计划但具体规模较保密,通过其季度采购10吨原料的情况可推算其机位大约在100-150台;德宏电子在台湾扩产,大陆无相关信息。目前多数厂家处于验证阶段,需保证批次稳定性,由于石英纤维生产为模组化,批次稳定后产能可快速复制。

设备瓶颈与采购:设备端方面,拉丝环节的捻线机国产单电脑单控设备即可,拉丝机价格在2万至30万元不等,均为国产;若追求高精度,进口设备更佳。织布环节若要保证电子布品质,需使用日本丰田织布机,但菲利华因军口背景被丰田列入黑名单,可能需其他方式获取设备。民用产品设备暂无管控,但国产设备精度调校存在小问题。关键设备熔炉无法外购,需由专业技术团队设计制造。

海外扩产与合作:海外方面,海外企业生产石英纤维较少,主要用于军工或工业产品。日本企业中,旭化成Asahi、日东纺Nittobo仅限织布,新日化虽可生产纱线但产能极小,未来扩产计划不明,其扩产方向或集中于电子布环节。日本旭化成2023年年底起通过上海代采公司接触国内石英纤维厂家,目前仅泰玻、德宏电子向其供量,每家供量约1吨,总计2吨,其他厂家因规格参数(如气泡、毛羽、金属、线密度等)不合格暂未供货。

6、其他应用领域与技术风险

工业领域应用潜力:石英纤维与高硅氧纤维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存在显著差异。高硅氧纤维采用酸洗工艺(用酸腐蚀玻璃纤维去除杂质,形成孔洞后用水玻璃抹平),力学性能差,800℃以上高温下水玻璃会溶解并析出杂质,仅用于一次性或射程不远的战略弹等战略性产品。石英纤维耐温比高硅氧纤维高约150℃,透波性更优。在工业领域,石英纤维用于隐身和防隔热关键部位:隐身需吸波、透波,消耗电磁波热能;防隔热应用于二三级推进舱、舱体内外隔热舱、尾喷口、头锥(雷达罩)、飞机机翼、机头尾翼等,其他部位多由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替代。

专利与技术风险:当前行业无重大专利纠纷。专利集中于熔融设备(各厂家熔棒装置不同)、拉丝阶段及后处理工艺(开纤、焖烧、偶联剂涂覆工艺),拉丝、捻线、织布等工序无显著专利壁垒。

Q&A

Q:当前行业需求与供给的大致情况如何?

A:当前行业需求大于供给,供给量有限主要因生产工艺及质量问题。国内仅有菲利华、泰玻、苏州德宏电子等少数企业可生产电子级石英纤维;日系企业中仅旭化成Asahi能提供量产产品,信越产能极小可忽略。行业对纱线及电子布要求极高,且相关企业在需求爆发前技术准备与提升不足,导致产能受限,需求远大于产能。

Q:目前石英纤维主流供应商的性能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维度?哪些供应商表现更优?

A:主流石英纤维供应商的性能差异主要集中在拉丝工艺与织布工艺两大维度。菲利华作为国内石英纤维龙头,拉丝工艺突出,丝线生产能力强,但织布工艺存在明显短板;中材旗下泰玻为电子布老牌厂商,织布及后处理工艺成熟,但拉丝工艺为短板;苏州德宏电子仅能拉丝,织布水平低,可忽略。三家当前月产能均约1吨。菲利华今年成立鼎益公司并设500台机位,未来产能将扩大,但织布工艺待改进,虽通过松下一次性验证,后续批次稳定性仍需观察。其他供应商中,安徽药石仅生产纱线,山东瑞丽太阳等小厂电子纱能力及产品质量一般。

Q:瑞利太阳等企业生产的电子纱是否对外销售?

A:瑞丽太阳目前尚未对外销售电子纱,当前与国内电子布厂合作实验织造成品布,但实验结果不佳,未通过验证。电子布更关注DF值而非DK值,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Q:产品性能稍差是否会产生影响?

A:影响非常大。产品关键指标包括布面平整度和介电性能。电子行业要求介电损耗≤5/10000,但该产品介电损耗在6/10000-7/10000,接近但未达标,构成技术门槛。目前企业正试验新批次纱线织布,效果待验证。

Q:国内能达到或接近5/10,000介电损耗水平的企业有哪些?是否为前三家?

A:目前国内最接近该水平的企业为菲利华、泰玻和苏州德宏电子,共三家。但受产品批次差异影响,仅偶尔有批次能达到要求。此外,除电性能外,布面平整度是否达标、电性能稳定性及能否批量生产等问题仍需验证。

Q:若要将DF值稳定控制在5/10,000,后处理与拉丝工艺中哪一环节对DF值稳定性的影响更大?

A:后处理环节的影响更大。后处理主要包括焖烧与涂覆偶联剂两个关键步骤:焖烧需去除表面淀粉型浸润剂;涂覆偶联剂需根据CCL树脂及铜箔适配需求选择国产或信越1003等亚克力结构产品。拉丝工艺仅影响前期织布工艺进程,对DF值稳定性的影响弱于后处理。

Q:每一米石英纤维布需要消耗多少石英棒?石英棒与石英纤维的对应关系如何?

A:理论测算显示,一吨石英纤维棒可生产4万平方米的1078石英纤维布,中间存在损耗但可忽略不计。

Q:石英纤维布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成本情况如何?

A:石英纤维布生产涉及的原材料成本主要包括原料与纱线两部分。原料方面,优质原料价格约80-100元/公斤,普通原料约30-40元/公斤。纱线方面,成品电子纱分两种规格:单丝直径7微米的电子纱市场价格约2000-2200元/公斤,单丝直径5微米的电子纱约3000元/公斤。

Q:石英原材料在成品纱线成本中的占比是否仅为10%甚至更低?

A:石英原材料在成品纱线成本中的占比不能简单以原料价格计算,成品纱线实际成本远高于原料成本,主要因生产过程涉及设备、人工、人机协作等环节,且存在显著损耗。以生产60公斤5微米成品纱线为例,需消耗560公斤原料及近一吨浸润剂,隐含大量隐形消耗。

Q:行业中纱与布的平均良率情况如何?

A:行业中纱的平均良率约为70%;布的良率方面,日本旭化成在CCL领域的良率为60%多,泰玻的良率约为50%多。

Q:泰玻当前布的良率达到80%多是否可能?

A:当前泰玻布的良率达到80%多可能性不大,预计明年可达到。国内外CCL板厂对布的要求存在差异,国内电子布厂对石英纤维及织布纱线的要求较低,导致成品率下降。具体来看,国外采购对毛羽要求严格,而国内仅要求中空ppm值较小,导致电子布质量存在差异。此外,当前80%的良率数据来源存疑,后续将进一步核实。

Q:明年电子石英布的行业需求预计有多少?当前供需关系及产业链进展如何?

A:明年电子石英布的行业需求预计约300万平,其中一半仍处于验证阶段。电子石英布真正的需求量预计在2027年中后才会释放。目前产业链各环节均处于验证阶段,但终端PCB在高频(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高速方向采用Q布方案已确定。当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但相比LowDk一代、二代及当前较火的LowCTE产品,300万平的规模仍较小。

Q:2026年300万米需求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A:主要来自封装板与交换机两个领域。

Q:当前每月石英布需求及各企业年出货量情况如何?

A:当前需求受产能限制,具体数据需结合各企业产能分析。国内企业方面,泰玻月产能约1-2吨,德宏电子月产能略超1吨,菲利华月输出不足2吨。国外企业方面,日本信越因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石英纤维,丝线产能极小,可忽略不计;旭化成Asahi为国内外输出量最大企业,去年国内采购计划25吨,今年国内采购计划60吨。

Q:旭化成Asahi1-8月采购量约20吨,其月均采购量具体为多少?

A:旭化成Asahi月均采购量约两吨多。其虽希望大量采购,但国内生产企业存在大量不合格产品。

Q:纤维的吨数是否指纤维材料的吨数?考虑当前企业良率及损耗后,0.6吨对应1万米的数值是否合理?

A:40克的理论值较为精准,主要因电子布公差控制较好;考虑损耗后,0.6吨对应1万米的数值合理。

Q:按照40克/平方米的克重计算,一吨布料对应的长度是多少?

A:40克为每平方米的克重,通常所说的米指长度单位,而非面积单位。该布种幅宽为1.27米,因此1米长度的布料面积为1.27平方米。具体换算需根据该参数进行转换。

Q:石英棒到纤维的损耗情况如何?

A:石英棒到纤维的损耗因企业设备与工艺不同存在差异,平均损耗约为30%。

Q:石英棒到纤维的损耗率大概是多少?

A:不同企业因设备、工艺差异损耗率不同,平均损耗率约为30%。

Q:矿砂的要求是否高?具体有哪些关键指标?

A:矿砂的要求很高,关键指标包括高纯度、低金属含量及低杂质。制棒过程中虽有提纯步骤,但高纯度原料因氢氧焰熔融过程易引入羟基分子团,会显著影响电子纱和电子布的介电性能,因此当前部分制棒企业已开始在矿砂到棒料的加工过程中增加去除羟基的环节。

Q:当前矿砂的市场价格约为多少元/吨?

A:目前未掌握矿砂的具体市场价格信息。

Q:会议中提及的80~90公斤的价格是否为棒料价格?

A:是棒料价格,指加工好后的价格。

Q:石英棒料的技术要求是否较高?其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矿砂源头选择还是后道加工环节?

A:石英棒料的技术要求较高,技术难度同时体现在矿砂选择与后道加工环节。后道加工中提纯工艺是关键,因矿砂含较多杂质需提纯处理。全球仅两家企业掌握优质石英棒提纯工艺,分别为美国公司与国内的太平洋石英股份,其中太平洋石英产品在纯度等指标上更优。此外,制棒环节需保证标号均匀度,石英纤维用棒料直径通常为1.8-2.2毫米,棒料均匀度与批次稳定性直接影响熔炉下料效率,若均匀度差则视为废品。

Q:电子级纤维当前售价中,部分厂家约70-80万元/吨的水平属于行业平均水平还是较好水平?

A:70-80万元/吨的售价属于行业平均水平,该数据较为中肯可靠。

Q:生产成本结构中,石英棒、制氢、设备折旧、人工各占比多少?

A:无具体数字,因相关数据由生产部管辖且未掌握详细信息。

Q:国内纤维生产企业是否均采用氢氧焰法?

A:国内纤维生产企业绝大部分未采用氢氧焰法,主要使用LNG天然气;目前仅菲利华因背靠氢气厂采用氢氧焰法。

Q:天然气能否达到如此高的燃烧温度?

A:天然气无法单独达到该燃烧温度,需与其他气体掺杂使用。

Q:使用天然气是否会导致成本降低,对产品品质有影响?

A:使用LNG与氧气混合生产普通工业产品无问题,但生产电子类产品时,天然气存在燃点不足、生产效率不达标的问题,需氢气参与以达到高熔点,确保材料充分熔融及拉丝。因此,使用天然气会导致成本升高,目的是保证产品品质,故不建议使用普通天然气生产需高品质的产品。

Q:拉丝端各企业的良率情况如何?菲利华的良率水平如何?

A:拉丝端各企业良率水平相近,因行业内企业基本处于同步起步阶段。电子纱使用的树脂体系与工业纱不同,工业纱采用树脂型体系,电子级采用淀粉型体系。淀粉型体系对所有石英纤维生产企业而言均为新领域,且玻纤生产企业及电子布厂的淀粉型体系配置各有独特性;石英生产企业无自有淀粉型体系及增韧剂,生产电子级产品需外购适配体系。

Q:石英砂的纯度要求需达到几个9?

A:行业中存在纯度越高越好的误导性认知。实际生产中,棒料纯度可能达到4个9甚至5个9,但熔融过程中因氢氧焰产生大量羟基及粉尘污染等因素,纱线生产完成后纯度可能降至3个9。行业内通常要求纯度≥99.95%即可。石英纤维本身介电常数为3.3-3.7,损耗仅2/10000,但成品纱线或布的损耗可能因金属杂质、中空结构、羟基等问题无法达标。纯度并非越高越好,其影响程度随纯度提升而降低,但真正性能取决于后续处理及单丝直径均匀性等因素。

Q:目前国内及海外石英纤维相关企业的扩产计划情况如何?

A:海外方面,美国、欧洲企业主要将石英纤维用于军工领域;日本企业受行业限定,旭化成Asahi、日东纺Nittobo仅能从事织布环节,新日化虽可生产纱线但产能极小,未来扩产可能集中于电子布领域。国内方面,菲利华通过新成立的鼎益公司推进扩产;鼎益设计500台拉丝机产能,按优质品率20公斤/天计算,日产能为500×20公斤,月产能为日产能×30天;泰玻存在扩产计划但具体规模保密,根据其季度采购约10吨原料推算,机位规模约100-150台;苏州德宏选择在台湾扩产,大陆无相关信息;其他企业扩产计划尚处于验证阶段,需确保批次稳定性,因石英纤维生产为模组化,验证通过后可快速复制扩产。

Q:拉丝设备均为国产,设备端是否存在瓶颈和壁垒?

A:设备端当前无明显瓶颈,但不同应用领域存在差异。工业布产品对原料和设备有严格要求,需全部国产化以避免卡脖子;民用产品领域设备暂无管控,但企业若需提升产品精度及参数,仍倾向进口设备,国产设备精度调校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菲利华因涉及军品业务被日本丰田织机列入黑名单,影响其电子布生产所需高精度设备采购。拉丝环节中,捻线机采用国产单电脑单控设备即可;拉丝机价格差异较大,均为国产,精度越高越有利于生产。此外,原料熔炉作为关键设备无法外购,需专业技术团队设计制造。

Q:目前关于安徽药石的拉丝机位现状及扩展规划有哪些信息?

A:安徽药石大股东为太平洋石英,前期规划使用300亩新厂房,后期可能还有300亩在建。当前拉丝机位数量较少,且机位及机台数量不多,具体数字不明确。

Q:日本旭化成对纤维品质要求较高时,是否仅能从国内少数厂商采购?国内少数厂商能否满足其纤维需求?

A:目前国内少数厂商的供应量无法满足日本旭化成需求。旭化成自前年年底起通过上海代采公司接触国内所有石英纤维厂家,经供样评测后仅选定泰玻和苏州德宏两家供货,当前供应量约2吨。旭化成积极扩展渠道,但其他厂家因气泡、毛羽、金属、线密度等规格参数不合格,经两三年实验仍无法供应。

Q:菲利华是否向旭化成供货?

A:菲利华目前未向旭化成供货,其目标客户为松下。前年菲利华收购泰州中亿布厂,旨在布局电子布业务,未来将直接向CCL板厂供应成品电子布,而非销售纱线给电子布厂。

Q:当前织布机供应紧张,丰田薄布织布机的数量情况如何?行业内企业从其他领域转用的织布机是否适用于电子行业?

A:丰田机精度最高,是最优选择。其他厂家设备转入电子行业并非不可用,但需通过提升织布工艺和人工技术来弥补设备精度不足的问题。

Q:对日本丰田设备的产能情况是否了解?

A:对丰田机具体产能情况不了解,但已知国内电子行业企业曾计划以自有资金购买1000台丰田机自建电子布厂,向丰田洽谈时被负责人指出根本不懂电子布。此外,据相关信息,丰田机最快交付周期为半年。

Q:企业向丰田采购的织布机差异化配置具体指什么?

A:企业采购设备时,通常会根据自身工艺要求提出改良需求,具体参数由采购方技术团队协商确定,不同单位的具体配置方面存在差异。

Q:从PCB企业角度看,哪些PCB企业在Q布方案推进上进度会更快?

A:产品产业链上游集中度更高,下游更分散。在大陆市场,深南电路华正新材、台光电子、生益科技等高端PCB厂商在Q布方案推进上进度更快,这类厂商占据较多市场份额且持续关注Q布进展,而并非所有PCB或CCL企业均适用Q布方案。

Q:是否关注相关PCB企业生产QC产品的良率?能否跟踪到该数据?该数据是否有变化?

A:在PCB端无法跟踪到相关良率数据,但可跟踪CCL端,因PCB企业仅关注其CCL。

Q:明年的Q布需求300万米是来自个别企业还是全行业?

A:该需求主要来自个别企业,另有约20%来自其他行业。由于与相关CCL厂商关系密切且对方不愿公开信息,因此无法透露具体企业名称。

Q:如何看待市场关于不一定是Macro9,Macro9里面也不一定是G布的声音?

A:最初团队对石英纤维是否最终应用于Macro7、Macro8、Macro9时代存在疑问,通过走访电子布厂、CCL及PCB厂商,得到肯定结论:石英纤维因性能参数及低膨胀率优势,是必须应用的材料。早期Q布因打孔工艺性差,但日方公司突破该技术后,国内厂商逐(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步效仿,已解决加工问题。曾设想Macro9时代使用光模块,但因成本过高不可行,最终确定石英基材更可靠且价格低于LowDk2代、LowCTE1,应用方向明确。

Q:该行业是否存在专利风险?

A:目前该行业无重大专利纠纷。除熔棒装置因各厂家设计不同外,拉丝、捻线、织布工序无显著专利壁垒且各厂家均有布局;可能的专利集中在熔融设备、拉丝阶段及织布设备的后处理环节,且各厂家拥有差异化专利技术。

Q:除电子领域外,其他领域石英纤维用量是否会增加?高硅氧方案是否正转向石英纤维?

A:高硅氧纤维与石英纤维同属二氧化硅产品,但纯度不同。历史上高硅氧多用于军口,用量少于石英纤维。石英纤维耐温比高硅氧高约150度,透波性能更优。高硅氧采用酸洗工艺,导致力学性能差,且800度以上水玻璃溶解会析出杂质,仅用于一次性或短程战略产品。石英纤维在工业领域用量将高速增长,主要用于头锥、雷达罩、机翼等关键部位,但整体用量有限,其他部位仍以碳纤维和玻纤为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