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票据回顾:历年9月票据市场发生了什么?

2025-08-27 17:52

图:历年9月票据利率走势图

图:2025

年8.1-8.27票据利率走势图

2024年9月:

2024年9月票据利率整体呈现“上旬先跌后涨,中下旬再跌再涨,月末跌后回升”的走势。上旬,预防性配置需求仍在,大行月初发力带动市场情绪,叠加市场票源不足,票价逐步下行,半年票价月初即破1以下。随着票价走低,持票机构获利抛售意愿增加,且节前取现需求增加,资金成本走高,买入力量趋向谨慎,供需力量向卖方倾斜,票价止跌回暖。中旬,农行开始增收年内票,且半年报价破1以下,建行亦进场发力,释放看跌情绪,买方跟随提前进场布局,带动票据利率中枢重新回落。下旬,MLF延期缩量,税期影响显现,资金维持紧势,部分区域贴贷比考核趋严,中小行规模需求减弱,买方收票力度相对不高,大行由出转收,票源供给发力,成交利率开始上行。月末,央行降准降息落地,补充中长期流动性,机构融资成本走低,看跌后市影响,非银进场建仓,中小行亦发力填补剩余规模缺口,收票方增多下,票价稳中下调。但随着规模填充到位,大行和非银参与度减弱,一级市场签发量冲上本月高峰,票源供给充裕,票价下行受阻,有所抬升。

2023年9月:

2023年9月票据利率整体呈现“上旬先涨后跌,中旬长稳短升,下旬涨后震荡”的走势。月初,看涨后市影响,机构观望情绪相对较浓,随着央行持续加码逆回购操作补充流动性,买方收票热情得到提振,需求有所释放,票价在供需博弈下先涨后跌。中旬,年内第二次降准落地,但缴税、地方债发行叠加MLF到期影响,资金维持紧势,大行进场收跨年票,卖盘出口以年内票居多,机构卖短收长调节下,票价长稳短涨。下旬,机构融资成本高位,大行操作减少带动市场谨慎情绪渐起,RMBS后半月加快回表,信贷投放压力有所缓解,票源供给抬升,规模调整下,卖盘出票力度增加,季末开启涨价行情。

2022年9月:

2022年9月票据利率整体呈现“上旬跌后抬升,中旬区间震荡,下旬冲高回落”的走势。上旬,部分观望银行积极进场,票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行。随着票价快速回落,卖盘获利了结意愿增加,票价止跌回升。中旬,机构报价持稳,开票量快速回升带动供给力量上涨,买卖力量趋于平衡,票价小幅波动。节后,MLF缩量续做,叠加缴税影响显现,资金成本走高,农发、农行先下后上,大行参与度增加,票价先跌后涨,整体区间震荡。下旬,一级市场稳步攀升,看涨情绪蔓延,票价大幅走高。随着票价走高,买入力量增加,票价有所回落。

2021年9月:

2021年9月,票价呈现“月初小幅抬升,而后窄幅震荡,下半月持续下行,季末快速拉升”,9月利率中枢环比小幅上行约9个BP。月初签发量重回低位,但市场看涨情绪较浓,主要大行抬价领涨,买盘大多谨慎观望,票价稳步小幅上行。随着部分机构陆续进场和一级市场票源逐步复苏,供需相互博弈,利率呈现窄幅震荡,足年双国在2.38%-2.42%之间调整。步入下半月,受能耗双控影响,各地陆续发布限电令,导致部分企业减产。信贷投放整体不力,农行、农发等标杆大行报价持续明显下调,中小机构纷纷涌入抢夺短期票大战,导致年内及跨年一季度票价快速下挫,足年票价缓步下行。月末时点,随着部分大行暂停收票,买盘规模告急,收票需求迅速转弱,卖盘出票力量不断凸显,供需迎来反转,各期限票价迅速反弹。但部分收口仍较为宽裕,最后一日票价竟不见上涨,季末行情整体“差强人意”。

2020年9月:

2020年9月,票价呈现“中上旬震荡走高,下旬小幅回落”走势,利率中枢环比上行约19BP。上旬,央行净回笼市场流动性,机构操作较谨慎,买方多以托收类短期限票据配置为主,中长期票据利率企稳小涨。进入中旬,跨季因素主导,流动性趋于紧张,资金成本走高情况下,看涨情绪推升票据市场报价。下旬,部分机构临时进场调整信贷规模,票据配置需求释放,供需失衡情况得到改善,票价上行动力不足。

2019年9月:

2019年9月,票价呈现“月初价格波动较大,中旬行情横盘,下旬抬升明显”走势,利率中枢环比上行约21BP。月初大行观望,价格从8月的底部回调至理性水平,之后机构陆续进场,在月初票源不济的情况下,票据利率进一步上行空间受阻。此外,央行降准消息的公布重新引导市场看跌情绪释放,票据成交价开始走低。进入中旬,缴税影响逐渐显现,短期限资金成本走高,但买入需求并未减弱,大行频频报价,价格进入横盘阶段。税期过后,流动性重回宽裕,季末供需双方加入市场调整信贷规模,在季末考核压力下,买方操作较为谨慎,足年期票据受青睐程度较高,利率中枢开始上调,在季末涨至7月中旬水平。

2018年9月:

2018年9月,票价呈现“初期上涨,中旬回落企稳,后期小幅震荡”走势,利率中枢环比上行约24BP。月初机构操作较为谨慎,多采取观望态度,收票力量开启缓慢,票据利率在供过于求状态下迅速上行。中旬大行入场收票,虽有大行提价、税期流动性边际收紧等扰动,票据价格依然在强劲的买入需求推动下快速回落。下旬,大行提前进行季末规模调整,操作频率减少,市场在无大行带动的情况下出现报价分化,成交价格小幅翘尾。

2017年9月:

2017年9月,电票价格稳中下降,月末翘尾。9月票市一改8月萧条局面,交易活跃度明显上升。月初资金市场情绪稳定,机构配置需求回升,市场收票热情高涨,浦发、广发、平安、兴业等大行纷纷下调买入指导价并持续收票,带动了一波价格下行走势,而大行偏好的国股票更是成为了票市交易的中流砥柱;月中过后,受到税期及跨季备付等因素扰动,资金利率中枢明显抬升,制约了票据价格的下行空间,票据价格止跌企稳;进入最后一周,大部分机构均已完成月度规模要求,买入操作基本暂停,仅有少部分中小银行仍在调整规模,使得月末时点票据价格小幅回调。

2016年9月:

2016年9月,票据价格呈现震荡上涨走势。一是票据价格已经持续半年一直在下降,并且低于大部分银行的FTP资金成本;二是央行重启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拉长流动性期限去杠杆意图明显,而且9月资金面整体偏紧,短期限资金成本上涨明显;三是大行主动上调各期限票据买入指导价,带动票价上涨;四是部分机构看涨票价,将前期票据卖出,获利了结,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票据规模,市场出票量增多,推高票价。

2015年9月:

2015年9月,票据价格继续窄幅波动。月初受降准预期以及“抗战胜利日”三天持票利息的影响,机构以囤票为主,市场比较清淡,成交寥寥。但是节后降准落地,票据价格并没有像想象中的如期下跌,而是在出票压力陡增以及各行上调FTP价格的影响下,价格反而小幅上涨。随后资金面相对平稳,票据市场进入平静期,票据利率在3%左右弱势波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