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份“减碳成绩单”如何拉低融资成本?

2025-08-21 00:00

  □ 本报记者 胡羽

  轧机轰鸣,热浪翻涌。在山东万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巨型轧机正全速运转,炽热的铝板坯在滚轮间被反复碾压、延展,最终卷成直径数米、银光灼灼的铝卷。这充满力量的工业画卷背后,一场静默的“考试”正在进行,企业每生产一吨铝卷,其消耗的能源、产生的碳排都在被精确计量,正汇聚成一份能直接“刷”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减碳成绩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滨州这座拥有千亿级铝产业集群的工业重镇,如何撬动低碳新空间?

  作为滨州铝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之一,万通金属须突破高耗能、高排放的瓶颈。然而,设备升级、工艺优化的大额投入,叠加传统融资渠道对高碳行业的顾虑,曾让转型之路举步维艰。“绿色转型的决心我们有,技术路径也在推进,但持续的资金投入,是悬在头上的现实压力。”山东万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唐功泉坦言。

  “钱”途之困如何解?转机出现在一份创新的金融方案上。

  建行滨州分行精准投放的2000万元贷款,成为撬动万通金属绿色升级的关键支点。这笔全省建行系统铝行业的首单转型贷款,其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了环境效益与融资成本的动态挂钩,科学选定“吨铝碳排放强度”作为关键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精准量化企业减排成效,同时,推出贷款利率与减排绩效目标动态绑定机制。如果在贷款期内,万通金属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将吨铝碳排放降至双方约定的目标值,并且这份“成绩”经过独立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认证,那么,企业将享受贷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BP)的优惠。“这10个基点的下调,就是建行用真金白银为我们的减碳成效‘买单’。”唐功泉说。

  创新机制要落地,离不开高效执行。“建行充分发挥了系统协同优势,‘省行+市行+县行’三级联动,各司其职,推动业务迅速落地。专业服务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调研转型痛点,量身定制金融方案,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的无缝衔接,保障了首笔业务迅速开花结果。”建设银行邹平支行公司部负责人王东道出背后的协同力量。

  面对这份能直接降低融资成本的“减碳考题”,万通金属开足马力,一方面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迈进。另一方面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通过不断的尝试,缩短整体工艺流程、降低单位产品工艺用能,提升成品率。按照规划,到2025年末,企业铸轧带材的碳排放强度将降至79.05千克/吨,较2024年下降约5%。

  这笔全省建行系统内铝行业转型金融的破冰贷款,其意义远超2000万元本身。它构建了“环境效益测算+动态利率调节+第三方认证”的可持续金融支持模式,为黄河流域传统高碳产业的绿色转型蹚出了一条可复制的金融路径。

  轧机持续转动,铝卷不断产出,而这张诞生于车间的“绿色账单”正清晰地记录着,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传统产业的转型步伐也能踏出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的强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