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科伦博泰生物-B(06990)中报观:商业化确定性拉升,全球创新价值再上台阶

2025-08-18 18:12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上演“逆袭”行情。Wind数据显示,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医药生物行业超1200亿元,这一浪潮正推动资金流向更具确定性的优质标的。

科伦博泰生物-B(06990)正是市场抢筹的核心标的之一——其股价于8月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突破千亿港元,年内最高涨幅达192.40%,正式跻身港股生物创新药"千亿俱乐部"。这一表现的背后,是市场大资金对其“差异化创新+商业化”能力的共识性认可。

image.png

透过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这家手握三款上市产品的创新药企,正清晰展现从 Biotech向Biopharma的进化轨迹:收入结构转变为BD合作与自主商业化双轮驱动,创新研发能力与商业化体系形成协同,全球创新价值的兑现路径也愈发明晰。

商业化价值验证:“授权合作”与“自主造血”双线并行

商业化能力是创新药企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一家具备投资确定性的标杆药企,科伦博泰2025年中报的核心信号在于:自主商业化已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自2022年起,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了三次重大合作,总金额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也为其铺就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版图。前两年,公司收入绝大部分来自BD交易:2023年许可及合作协议收入15.3亿元,占比高达99.4%;2024年这一收入增至18.6亿元,占比达96.4%。而随着三款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开始发生实质性改变。

今年中报数据显示,科伦博泰上半年实现收入9.50亿元,现金储备达45.28亿元,现金流充沛稳健。报告期内,公司总销售额为3.098亿元(占总收入32.6%),其中佳泰莱®贡献占比97.6%;应收账款回收率达100%,资金高效回笼。

这组数据反映的一个重点在于:公司收入结构正从BD合作主导,逐步叠加自主商业化营收,形成内生增长动能——而这正是Biotech向Biopharma跨越的标志性特征。

支撑营收双轮驱动的底气之一,来自于核心产品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的商业化爆发力。该药自2024年11月上市以来,首月即实现销售收入5169.8万元,并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放量。这一强势开局,直接印证了终端市场对产品创新价值及临床应用潜力的高度认可。

更重要的是,芦康沙妥珠单抗的适应症边界仍在不断拓展:今年3月获批治疗经EGFR-TKI和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为全球首个肺癌适应症获批的TROP2 ADC,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前,围绕佳泰莱®的临床开发已形成“内外协同”格局:科伦博泰在国内开展了9项注册性临床,探索其在实体瘤领域的应用潜力;默沙东在海外快速布局了14项III期临床,覆盖妇科肿瘤、胃癌、肺癌等多个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据交银国际预测,该药中国内地销售峰值有望超50亿元,海外市场峰值或达4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已初步验证了此前的市场预期。随着芦康沙妥珠单抗不断开拓新的适应症赛道,其后续的研发成果将快速实现商业化“反哺”,并连同海外授权分成,一起构成公司长期“造血”的核心引擎。

商业化全链成型:从“单品突破”到“体系协同”的能力沉淀

真正的商业化能力,不止于单一产品的销售,更在于构建可复制的体系化能力。

目前,科伦博泰已形成以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佳泰莱®)为核心、塔戈利单抗(科泰莱®)及西妥昔单抗N01(达泰莱®)协同的首批上市矩阵,HER2 ADC博度曲妥珠单抗、RET小分子激酶抑制剂A400亦将紧跟步伐,进一步扩容商业化梯队。

而公司的自主商业化之所以值得信任,还在于其从生产到渠道、准入的全链条商业化能力

生产供应方面,公司依托符合FDA/EU国际标准的成都生产基地,实现全流程自主生产及国际多中心临床样品供应,并结合“自有产能+委托生产”双轨策略保障供应弹性。高水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充足稳定的产能,不仅能确保产品快速生产落地,更能通过规模效应优化成本,这也是区别于研发型Biotech的关键优势。

商业化推广方面,基于扎实的临床数据和优异疗效,公司商业化产品已获得专家在临床指南中的权威认可,为后续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公司组建了350人规模的专业营销团队,并基于高效的团队执行力,实现“院内+院外”的全渠道覆盖:院内以“省-市-院”三级渗透的模式,深度布局了全国30个省、300余个地级市及2000余家医院,其中超1000家医院已产生实际销量;院外强化终端网络,与超60家一级经销商、超400家DTP药房建立合作,并通过药房零售分级管理和全国性培训提升服务能力,2025年上半年累计培训药师约4,500人次。

在市场准入方面,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佳泰莱® 29省、科泰莱® 25省、达泰莱® 15省挂网的广泛覆盖,借省级采购渠道打通入院“第一关”,并把握医保这一创新药放量的“核心催化剂”,积极推进国家医保准入工作——目前三款产品均已通过基本医保目录的形式审查,若能成功纳入,产品将借助支付杠杆进一步放大销量。此外,公司布局了与医保互为补充的商业保险,推动佳泰莱®纳入7个省级及20余个市级惠民保。这一多层次的支付保障策略,显著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全球创新力筑底:从“技术平台”到“持续创新”的闭环验证

商业化的持续放量,离不开研发实力的底层支撑。

作为国内具备前瞻能力的先锋创新药企,科伦博泰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达6.12亿元),提高自身在关键细分赛道研究深度上的竞争力。

经过近10年的打磨投入,公司已构建起覆盖ADC及新型DC、大分子、小分子药物的三大技术平台。其中,OptiDC™作为国内首批集成化DC平台之一,在新型偶联药物的核心组件上拥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差异化的连接子/有效载荷设计以提升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三大技术底座,公司管线已涵盖超30款候选药物,超10款进入临床阶段,同时布局了双抗ADC、RDC等新兴偶联药物,以及免疫疗法、靶向治疗。这种 “平台化+多管线” 的组合,既降低了研发风险,又保障了创新的可持续性。

对其研发实力的国际认可,则直接体现在BD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继与默沙东达成三次里程碑式合作后,公司持续拓展合作版图:与Windward Bio、Ellipses Pharma、和铂医药等企业围绕ADC、单抗、小分子RET抑制剂等管线达成合作,探索共同开展早期临床以及新型BD模式——这不仅是对技术平台价值的证明,也构建了“全球创新成果转化”的通道,推动公司价值实现非线性增长。

小结

科伦博泰的中期业绩,本质上验证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以佳泰莱®为支点的商业化放量提供 “现金牛”,以三大技术平台为支撑的管线迭代保障 “创新源”,以国际化合作为纽带打开“全球空间”。

在国内医药行业“真创新+自主可控”的趋势下,科伦博泰的这种“BD合作+自主商业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契合港股医药投资的核心逻辑——从依赖BD、融资到实现内生增长,从产品上市到体系化能力构建,科伦博泰的“千亿市值”不仅是对当下成绩的认可,更是对其长期进化潜力的初步预估。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这种兼具创新深度与商业化确定性的标的,无疑是布局医药赛道的关键选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