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念廿不忘,必有回响

2025-08-14 06:05

(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建邺区鱼嘴公园俯拍。 建邺区委宣传部供图

建邺区鱼嘴公园建成前。

扫码观看南京20年 20景的新旧变迁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南京从“生态觉醒”到“绿色繁荣”,迈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南京实践”,打造生态转型创新治理的“南京样本”。“念廿不忘,必有回响”。在南京,“两山”理念已深入人心,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人人都是美丽南京的建设者,一起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时代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宁海路一线环保人的 “空气保卫战”

管好一条街改变一片天

2005年,南京市全年环境空气达到优秀、良好(API小于100)级别的天数为304天,占全年天数的83.3%,其中,优秀级别的天数43天。到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 314天,达标率为85.8%,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112天。

一提到空气污染,很多人想到的是工厂黑烟、汽车尾气,但餐饮油烟的“隐形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它直接关乎居民的呼吸幸福,从部队转业到街道的曲鲁宁,对此深有体会。

2020年初,曲鲁宁刚到鼓楼区宁海路街道,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治理南艺后街的餐饮油烟。这条街紧邻秦淮河和古林公园,风景优美,当时店铺还在装修,尚未营业。曲鲁宁和同事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决定提前下手,要求所有餐饮店在开业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他说,“等开业后再整改,难度大、矛盾多,所以我们从装修时就盯紧。”

南艺后街餐饮集中,又靠近景区和居民区,油烟问题马虎不得。街道为每家商户安装了油烟在线监控设备,通过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排放数据。开业时,所有硬件设施均按最高标准配置,油烟监控全部覆盖。曲鲁宁回忆:“那几个月,我们天天泡在街上,和施工方、商户反复沟通。从根源解决问题,后期省心多了,开业以来油烟扰民的投诉一直为零。”

相比新街区,老城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更为棘手,小餐饮店数量多、分布散,监管难度大。这不,曲鲁宁刚处理完一个案例:一家老餐饮店的油烟净化设施装在顶楼,虽然检测显示油烟和噪声达标,但顶楼居民仍觉得受影响。商户自己搞的整改方案费用太高,街道主动帮忙联系了一家长期合作的单位,重新设计了一套方案,省了1万多块钱,还彻底解决了问题,居民和商户皆大欢喜,还给曲鲁宁送了锦旗。

穿过几条巷子,西桥的网红拍照点排着长队,年轻人举着手机对准高耸的紫峰大厦,曲鲁宁曾和这里的商户聊天。一位烧烤店老板原先的排烟问题严重,曲鲁宁劝他:“你这烟道冒烟,游客哪愿意来附近拍照。”后来,商户换了更好的净化器,油烟问题解决了,游客多了,生意也更红火了。曲鲁宁还说:“来南京旅游必去打卡的颐和路,从2023年底开始人就特别多,以前总觉得天灰蒙蒙的,现在特别蓝,非常出片。”

环境改善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马鞍山路的噪声监测站最近频频“超标”,原因竟是鸟叫声。“以前监测工地噪声,现在鸟叫比施工声还响。”曲鲁宁哭笑不得。“这叫幸福的烦恼,暂时解决不了,只能尽量控制人为噪声。”

曲鲁宁在宁海路街道工作的五年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监测数据显示,辖区PM_2.5年均浓度不断下降,从2021年的32.9微克/立方米,到今年(截至8月)的29.1微克/立方米。他说:“保护环境既要靠科技手段,也要靠大家参与。”为此,他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地铁5号线开通后,大家出行更方便,对减少污染排放会更有帮助。”从“大处着眼”到“小处着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好空气就在身边。

老山父子的“金山银山”接力

2005年,南京市森林覆盖率为21%,自然生态保护区覆盖率为10.11%。到2024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已经达到31.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3平方米,生态空间保护面积占总面积的22.3%。

夕阳熔金,为老山层叠的绿镀上金色。童运林布满沟壑的手抚过一棵老麻栎粗糙的树皮,像是与一位老友无言作别。这位守护了老山二十载的老护林员退休了,他目光投向身旁的儿子童家洛——新一代的守山人。一个眼神、一次轻拍肩膀,护林的职责便在这无声中完成了交接。

老山,这片横卧金陵之北的苍翠林海,在童家两代人的生命刻度上刻下了迥异的印记。父亲童运林壮年时踏入山林,巡护靠的是铁脚板与一柄劈开荆棘的柴刀。而今,童家洛的巡山伙伴变成了一辆轻捷的电动车,巡山设备更为智能。他掏出手机,屏幕上清晰跳动着“巡护”系统传回的实时画面——红外探头正警惕地扫视着密林深处,任何一缕异常烟雾都难逃“法眼”。从双腿丈量到科技护佑,工具变了,守护的初心却一脉相承。

老山的容颜也在悄然蜕变。童家洛仍记得幼时跟随父亲踏入老山东部林区的景象,“那时候到处都是矿坑,山体光秃秃的,看着就心疼。”如今,当年童运林守护的“伤疤之地”已涅槃重生,成为市民踏青寻幽的“老母猪沟”。更令人欣喜的是生命的回归:曾经因麻栎林病害而稀疏枯黄的林冠重新变得郁郁葱葱;一度踪迹难觅的中华虎凤蝶,如今翩跹于林间,翅膀上斑斓的虎纹成为生态好转的生动注脚。

守护之路并非总被阳光铺满。童家洛回忆起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是个寒冷的夜晚,火险等级四级,我骑着电动车巡山,突然车灯照到两个红点,接着就看到一个人影窜进了树林。”他冲上前,用手电一照,眼前的一幕让他心痛不已,电网缠绕着一只被电毙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子,身体尚有余温。尽管盗猎者侥幸逃脱,但童家洛的及时报警斩断了这条黑链。这些年,随着巡查日益严密,“清网清套”行动常态化,盗猎的阴霾正逐渐从老山褪去。

从童运林肩挑背扛的岁月,到童家洛科技巡山的今天,老山林场8.7万余亩的浩瀚林海始终被精心守护。精心打造的森林防火智能监测指挥系统,42个高清云台如同警惕的“森林之眼”;106个森林管护语音播报器在山风中发出温柔的生态提醒;覆盖6000亩的以水灭火管网,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生命防线。智慧之力已深植于这片古老山林。

童运林当年朴素的誓言:“只要双腿还迈得动,就守好这山、这水、这林子”,如今在儿子心中依然滚烫。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让下一代也扛起这份责任,童家洛坚定道:“林子如同我的家,一定把林子守好!”

暮色四合,童家洛立于山巅眺望。脚下是父辈用双脚丈量过的土地,眼前是科技编织的立体防护网。他心中升腾的愿望朴素而深远:“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把保护老山的行动,变成血液里流淌的自觉。”两代人的接力,守住的不仅是95%森林覆盖率下的万顷碧波,更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与人心之中,让老山的绿意,永远成为滋养未来的不竭源泉。

“鸟变多了,观鸟的人也变多了!”

南京观鸟人见证城市鸟类“朋友圈”更新

仅近十年来,南京市累计新增鸟类一百余种。2016年《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一书共收录鸟类272种,截至2025年3月这个数字已上升为389种。目前,南京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其中,有9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活跃着65头江豚。

“2016年我刚入门观鸟时,鹊鸲(qú)在南京还是个稀罕物,出现一只大家就围着拍,现在它们都成‘小区常客’了,都没人稀罕拍了。”今年是陈逸用镜头记录鸟儿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我看到过石臼湖上优雅踱步的丹顶鹤,新济洲上上万只花脸鸭群飞,仙八色鸫在老山繁殖,以前我没想到过能在南京观测到的场景,这些年居然都一一实现了!”

2016年至今,陈逸观鸟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各地,见过的鸟类已超过1000种。谈起这么多年来南京观鸟圈的变化,他总结道:“鸟变多了,观鸟的人也变多了。”

去年寒冬,在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上演了一场南京罕见的自然奇观——成千上万只花脸鸭如流动的墨点,铺满了水面和滩涂。“以前在南京,花脸鸭能见到几十只就算多了,这次听说有上万只,像‘鸟浪’一样,不去看看太可惜!”陈逸回忆道。他们登上新济洲,眼前的景象让他至今难忘:“太震撼了!密密麻麻,起飞降落像一阵阵风刮过水面。这种规模的鸟群,以前只在海边迁徙地见过,在南京市区真是头一遭!”陈逸感叹,“这说明它们的种群真的在恢复!如今在南京就能看到就这‘鸭群大聚会’真是太好了,”这一曾被过度捕猎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最安全的越冬家园。

如果说新济洲的鸭群是远道而来的“贵客”,那么南京栖霞龙潭的“水一方”,则是陈逸心尖上的“自留地”。这里曾是他老家的农田湿地,承载着截然不同的记忆。

“小时候,村里晚上还有人用弹弓打麻雀,我也跟着跑过去。”陈逸说起过去,语气有些唏嘘。后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打鸟声渐渐消失。这片湿地被改造成了以荷花闻名的景区。许多人只知夏日荷塘美,陈逸却发现了它冬日的妙处:“枯萎的荷塘,秆子东倒西歪,水面露出来,反而成了秋天迁徙鸟儿的‘高级宾馆’! 它们躲在里面休息、觅食,安全又舒服。”陈逸几乎每月都必回“水一方”转一圈。这份坚持,让他成为这片土地鸟类变迁的最佳见证者。“以前谁关注这儿有啥鸟啊?就是个普通水塘。”如今,经过他多年持续观察记录发现,小小的“水一方”已孕育了超过100种鸟类!他如数家珍地报出“稀客”名单:行踪隐秘的小田鸡、羽毛斑斓的彩鹬、身姿优雅的南鳽、长腿的鹤鹬……这些在南京并不常见的鸟儿,都曾在这里留下倩影。陈逸的发现和分享,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越来越多的南京观鸟爱好者循着他的足迹来到“水一方”。“现在周末常能看到扛着‘长枪短炮’的鸟友,围着荷塘转悠。”陈逸笑着说,这份“热闹”还带来了意外之喜,观鸟人多了,吃饭、停车、买点土特产,小小的“水一方”竟也沾了“观鸟经济”的光。

陈逸告诉记者,2016年江苏观鸟协会在南京记录到的鸟类就有350多种,现在已经超过390种了。在陈逸看来,这背后有环境改善的功劳,但更离不开人的力量。“鸟确实变多了,但更重要的是,看鸟、爱鸟、关注它们的人更多了!”这份关注,不仅投向城市周边的新济洲鸟浪、老山的仙八色鸫,也越来越多地投向身边。每当清晨或黄昏,总能看到不少市民在公园里,举着望远镜和相机,轻声细语地记录鸟儿的动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正是生态修复带来的最好成果。这些年来,生态教育也在校园扎根,观鸟社团、自然笔记活动日益普及。“以前孩子可能只认识麻雀、喜鹊,现在他们能说出黑脸琵鹭、震旦鸦雀的名字,懂得在公园看到鸟儿繁殖要拉警戒线、保持安静。”2022年,陈逸创办了拾野记自然博物工作室,每周组织的城市观鸟、夜探昆虫活动场场爆满。

从童年的“打鸟”到如今的“护鸟”“观鸟”,从无人问津的家乡湿地到生机勃勃的“百鸟乐园”,从追逐珍禽到发现身边的鸟类邻居……这份人与自然的亲近感,或许正是“绿水青山”最动人的回响。

从“黄泥汤”到“江豚跃”

江上加油员的生态见闻录

至2025年,全市纳入江苏省“十四五”水环境考核目标的4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南京段干流水质总体状况为优,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

近年来,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简称“中长燃公司”)大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累计在长江南京段投入2000多万元,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发展打造新支点、提供新支撑,助力南京发展“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工班长刘响工作了12年,亲眼见证着长江一点点透过气来。

刘响刚来这里时,长江是另一副模样。江水是浑浊的,像黄泥汤,站在趸船上往江面上看,随时可见漂浮的垃圾。船民们更实在,脏拖把直接在长江里洗,生活垃圾随手一丢就扔到长江里了,甚至日常使用直排卫生间向长江排放污物。刘响说:“有回我劝一个老船民别乱扔,他直摆手说‘江大得很,这点东西算啥’,那些年哪敢想江豚能回来?”

更让刘响痛心的是,那时长江还没有禁渔,在他夜里值班的时候,经常看见有人凌晨划着小船偷偷下网,甚至在八卦洲岸边有泛着手电光的人在电鱼。听身边老师傅们说,更早些时候,夜里偷偷地盗采江砂也是屡禁不绝。

变化在悄然发生,“水上加油站”为了避开长江饮水源保护区,搬迁到新址,也挂上了新牌子——新生圩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服务区由4艘90米趸船组成,全面对接江苏海事局“一零两全四免费”模式(靠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航行排放全达标;免费生活垃圾接收、免费生活污水接收、免费水上交通、免费锚泊)。刘响说:“名称变了,我们所肩负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担负着更多的环保责任,每天只要船舶来加油,我们都要提示船民投放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据了解,2024年接收船舶生活垃圾16.57吨,同比增长23%,接收船舶生活污水1821吨,同比增长31%。

最令刘响高兴的是船民们也在变。如今船刚靠上来,船民就拎着分类好的垃圾袋过来投进了服务区的垃圾桶,连船上的娃娃都知道垃圾不能丢进长江。这几年,中长燃公司不仅通过“船E行”APP推广污染物申报,提升污染防治效率;还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江小青”活动,隔三岔五就去江边捡垃圾。“现在去十回有九回空手而归,因为没得捡了。”刘响笑着说。

长江的生态一天天变好,刘响有着最直观的切身体会。有一次,他正在值班,忽然听见江面上“扑通”一声,一条光滑圆润的江猪子(江豚)翻了个身,银亮的肚皮闪得人眼晕。当时上班的同事、加油的船民,全都惊叹地喊道“快看,快看!”,有个山东籍船老大跺着脚喊:“活了!长江真活了!”刘响模仿着当时的场景,眼眶泛红。如今,江豚在江面嬉戏的场景频频出现,大家也觉得司空见惯了。

如今的长江,采砂船没影了,江豚活泛了,岸边的柳树林子绿得淌油,成群的水鸟起起落落。夜里值班,遇到一轮明月当空,刘响想起了一句诗“江清月近人”,他说:“这江啊,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笑。”

85后女老板的返乡创业记

万亩竹海“长”出百家民宿

把休闲农业提升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后,至2011年,南京市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到2024年,南京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已达445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2.1亿元。去年高淳完成江苏首张交易成功的农业碳票。“绿水青山”已真正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十多年前的石塘村,还是一个穷地方,如今,这里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美丽乡村。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开办民宿、经营农家乐,年收入翻了好几番。“溪·山居”的女主人许红艳是一名回乡创业的85后,她说:“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

“以前村里条件很差,门前就是农田,鸡鸭四处乱跑,垃圾满地扔。”许红艳回忆道,“没有自来水,喝的水全靠山上水库引下来,雨天就浑得没法喝。路也是石子铺的,坑坑洼洼,下雨根本走不了。”转机出现在2012年,政府将石塘村选入美丽乡村“五朵金花”,修了路、通了自来水、清理了河道,还靠着村里的万亩竹海和九龙潭等自然资源,打造了生态景区。2013年,许红艳回乡探亲时,发现游客多得挤不下,连吃饭都要排队一两小时。有游客对她说:“你家位置这么好,对着山对着水,怎么不开个农家乐?”这句话让她动了心。

“一开始家里人都反对,怕辛苦挣的钱打了水漂。”许红艳说。但看到村社区带头做的农家乐生意火爆,节假日人挤人,她下定决心,贷款投资开办了民宿,带着公公婆婆干了起来,一做就是十二年。在许红艳的精心经营下,如今的“溪·山居”,占地5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0人就餐,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家乐之一。现在,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开到了100多家,许多像许红艳一样的村民,靠着家门口的山水,过上了“足不出户挣钱”的日子。“以前打工,租房吃饭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房子是自己的,生意忙时请邻居帮忙,闲时种点菜,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许红艳算起了账。村里还卖起了竹笋、西瓜这些特色农产品,游客既能体验挖笋,又能品尝农家菜,生态产业越做越大。

好环境成了村民的“金饭碗”,大家也越来越珍惜。游客多了以后,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河道都变脏了。许红艳通过政协反映了问题,政府牵头召开协商会,最终定了垃圾清运制度,解决了污水问题。“保护环境得靠每一个人。”许红艳说。村里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节假日专门拿着网兜清理河道垃圾。村民也自觉了,看到游客乱扔垃圾会主动提醒。下雪天,山里雪积得厚,村里每家每户都主动清扫自家院子的雪,积极维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靠这片山水吃上了生态饭,当然要保护好它。”

现在,石塘村的竹海和横溪西瓜成了招牌。春天,游客可以体验挖竹笋,还能买到新鲜的竹笋或笋干,村里农家乐的“竹笋烧肉”用的就是山上的竹笋。横溪西瓜也通过民宿和观光线路卖了出去,带动了周边经济。“以前拼命往外跑,现在在家门口也能致富。”许红艳说,“这片山水,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如今,石塘村的村民端稳了“生态饭碗”,绿水青山的故事还在继续。

通讯员 万青峰 张庆 李雪 实习生 潘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吴旭渤 潘菲 聂龙妃 黄阳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