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默沙东与康方分手MK-1308!CTLA-4靶点彻底凉凉了吗?

2025-08-06 12:07

(来源:求实药社)

7月29日,默沙东在其第二季度项目进展更新中,首次公开披露了多项关键研发项目的终止决策。这一系列调整,是其正在推进的成本控制和资源重配策略的一部分。尤其引发行业关注的两项,分别是通过19亿美元收购Pandion Therapeutics获得的IL-2突变蛋白MK-6194(原PT001),以及与中国Biotech公司康方生物合作开发、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LA-4抗体MK-1308。

作为曾被默沙东寄予厚望、计划与Keytruda联合突破NSCLC治疗瓶颈的项目,MK-1308在推进过程中投入了近2亿美元。其终止背后,关键节点是一项于2025年6月完成的二期临床试验,主要疗效未达预期。

这不是简单的一次失败,而是后PD-1时代产业走向“ROI理性化”的缩影。对于仍在坚持“PD-1+经典靶点”组合打法的中国Biotech来说,海外窗口并未彻底关闭,但进入门槛确实提高了。

MK-1308为何出局:不是“失败”,是“不足够优”

这项二期临床共纳入245名NSCLC患者,评估K药(Keytruda)联合MK-1308的疗效。即便协同机制在I期阶段曾展现潜力,最终数据显然无法支持继续投资。

需要强调的是,默沙东并未全盘否定MK-1308——其在肾细胞癌方向的三期研究仍在推进中。这表明,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终止,更像是一次“择优而行”的战略收缩,而非技术性失败。

在NSCLC这个免疫治疗最为内卷的赛道,想要证明价值,仅仅“有效”早已不够。“比已有疗法更好、更稳、更可预测”,才是大药企当前唯一愿意下注的标准。

CTLA-4:从热门到审慎,市场并未彻底关门

CTLA-4并非无效。百时美施贵宝的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联用Opdivo(Nivolumab)早已在黑色素瘤、肾癌中证明了联合疗法的生存获益。例如CheckMate 067研究显示,联合免疫治疗组的10年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率为52%,高于PD-1单药治疗的44%,进一步证实了双免疫治疗在长期生存上的优势。

但在NSCLC这类实体瘤中,CTLA-4的边际效应更为模糊,毒性管理复杂,临床接受度也在下降。

换句话说,CTLA-4不是没用,而是“不够用了”。尤其在PD-1/PD-L1抑制剂已高度商品化的背景下,联合疗法若不能显著拉开生存曲线、简化治疗流程,就难以在商业上成立。

默沙东的节流与押宝:重点在性价比,不是情怀

默沙东此次削减研发支出,终止了多项风险较高、临床数据尚未充分验证的项目,体现了其对资本回报的更严格要求。与此同时,默沙东以10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生物制药公司Verona Pharma,获得其已于2024年6月获FDA批准的慢阻肺(COPD)创新药恩塞汾汀(Ensifentrine),这款药物代表了20年来首个新机制的COPD吸入治疗选择,临床数据扎实且市场潜力明确。

这反映出默沙东从“梦想管线”向“稳健资产”的战略转变,注重投入产出比。但恩塞汾汀依赖雾化吸入器,患者依从性存挑战,同时面对GSK与恒瑞PDE3/4抑制剂组合的激烈竞争。

总体来看,默沙东的举措体现了大药企在当前环境下的务实资源分配,对中国及全球创新药企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信号——未来市场只青睐真正有价值且商业模式清晰的产品。

康方的教训:中国Biotech的license-out故事难讲了

对于康方来说,MK-1308并非失败,而是没有达到继续投资的“资本回报阈值”。但从市场反馈看,这个项目的搁浅,还是让人看到了“中国Biotech出海模式”的困境。

曾几何时,国内Biotech热衷于用“差异化双抗”“改良型PD-1组合”出海,期待复制信达、百济等早期license-out的路径。但随着跨国药企的BD策略转向,曾经讲得通的故事如今需要更清晰的数据、更早的验证、更明确的全球化路径。

MK-1308联用Keytruda,无法击穿NSCLC治疗天花板;而其本身又非first-in-class,临床定位模糊。这种“不上不下”的产品形态,正是全球药企BD部门当前最难拍板的类型。

窗口没有关死,但门槛高了

MK-1308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全球对中国Biotech的兴趣消退。相反,真正有原创性、成本优势明显或在特定机制上全球领先的企业仍能成功出海。

但这意味着,“依赖PD-1协同讲老靶点新组合”的license-out路线,窗口正在缩窄。未来出海,更需要:

1. 更早期的全球注册路径规划;

2. 真实差异化的数据和机制验证;

3. 资本回报比优于自研的清晰商业模型。

康方的故事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提醒——以往的出海方法论,正变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结束语

一个2亿美元的项目黯然落幕,一个旧license-out故事画上句号,但真正的信号不是失败,而是一个周期的结束。

CTLA-4不是“废牌”,而是不再是“万能补丁”。康方不是“错误示范”,而是一个边界案例。默沙东不是“砍项目”,而是在优化自己的ROI。

未来的Biotech故事,要想打动全球制药巨头,不仅要会讲,更要能算得清。

在这个资本更冷静、监管更严苛、竞争更充分的时代,任何不能自证“成本效益比”的产品,终将被策略性放弃。

而这,或许才是MK-1308真正传递的信号。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