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遭遇“关停潮”,欧洲石化业向何处去?

2025-07-31 16:57

编者按 近期,因为多种原因,欧洲化工行业遭遇“关停潮”,多家国际石化巨头开始审查欧洲业务,欧洲化工的未来陷入“愁云惨雾”之中。

市场分析人士:欧洲基础化工复苏难上加难

  在经历多年亏损及全球产能快速扩张后,高昂的生产成本和设备老化使欧洲化工生产商举步维艰,欧洲基础化工产业正面临一波工厂关闭潮的冲击。尽管政府部门发布了多部鼓励化工行业发展的法案,但欧洲基础化学品行业仍完全无法与外部竞争。市场人士警告称,欧洲化工行业目前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尤其是基础化学品行业,寻求复兴的努力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当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建设二十多座新裂解装置时,欧洲却在梦游般走向工业衰退。”英力士集团创始人吉姆·拉特克利夫近期在活动中尖锐地表示。这位通过收购英国石油(BP)等公司石化装置发家的亿万富翁,与其他行业领袖共同批评了欧洲地区政府行动的缺失。

  欧盟委员会本月承诺支持乙烯、丙烯等战略化学品的本土化生产,计划扩大国家援助以推动工厂现代化,并要求公共招标优先考虑欧洲制造的产品。这类似于欧盟2023年针对金属和矿产的立法。但市场人士警告,此举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扭转局面。意大利埃尼集团工业转型负责人Giuseppe  Ricci警告说:“这就像身处泰坦尼克号,不能继续否认现实,必须寻找救生艇。”埃尼集团旗下Versalis化工板块过去5年累计亏损超30亿欧元,已关闭意大利最后两座蒸汽裂解装置,转向投资20亿欧元发展生物炼厂和化学回收业务。

  另外,陶氏、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能源和壳牌等跨国企业也正在关闭或重新评估欧洲化工资产,多数关停目标指向石脑油裂解装置,即将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原料的核心设施。尽管欧洲化企在财报中往往强调特种化学品会取得更高回报,但据3月的欧盟八国联合文件预测,到2035年欧洲或有5万个工作岗位因裂解装置关闭而消失,其影响不可谓不小。伍德麦肯兹数据显示,在欧盟现有总产能2450万吨的乙烯装置中,高达40%均处于中高风险状态。相较于欧洲使用石脑油为原料,美国和中东的裂解装置采用更廉价的乙烷为原料,成本优势明显。咨询公司ADI  Analytics预测,仅仅北美乙烯产能就将从当前5400万吨/年增至2030年的5800万吨/年。如果加上亚洲新增产能,欧洲基础化学品行业竞争压力巨大。

  在美国、中东和亚洲的压力下,欧洲政策制定者现在面临着一个严峻选择:果断干预,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欧洲大陆的化学支柱被侵蚀。面对近年来持续成为乙烯/丙烯净进口地区的现实,今年3月,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呼吁制定《关键化学品法案》。欧盟产业委员Stéphane  Séjourné表示将确定战略供应链和生产基地,并强调“首要问题是主权,即保住我们的蒸汽裂解装置”。但市场人士也指出,这种“主权”的代价非常昂贵:据花旗分析师数据,欧洲裂解装置平均年龄超40年;埃尼集团3月报告显示,欧洲石脑油制乙烯成本为800美元/吨,远高于美国乙烷路线的400美元/吨和中东乙烷原料路线的200美元/吨。

  事实上,欧洲石化行业也在尝试进行突围。英力士正在投资40亿欧元采用乙烷原料在安特卫普建造欧洲30年来首座新裂解装置,该装置设计乙烯产能145万吨/年,计划2026年投产。中东方面,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与奥地利OMV的600亿美元合并将缔造全球第四大聚烯烃生产商博禄集团,计划专门向欧洲出口聚合物,与美国和亚洲石化生产商展开竞争。

  分析师目前认为,欧洲石化生产不会完全消失,但将进入寡头竞争时代。

科思创CEO施乐文:欧洲化工行业已触底

结构性改革正显现积极进展

  近日,德国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表示,欧洲化工行业已触底,结构性改革正显现积极进展,有望为欧洲化工行业带来更光明的前景。

  施乐文提到,欧盟与德国若能重新聚焦经济及其核心驱动力,通过放松监管、能源政策及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化工行业,将带来积极影响。他表示,“能源、监管、税收与创新是这一背景下的四大核心驱动力。我认为各方终于开始理解这一点,且已迈出正确方向的第一步。”

  施乐文指出,欧盟与德国政府已展现出“强烈意愿”着手解决能源成本高企问题,并缓解俄乌冲突后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带来的影响。例如,德国在7月通过的460亿欧元减税方案中,大幅降低了大型制造业及特定群体的能源税。

  施乐文表示,在监管层面,欧洲化工行业已看到初步进展,部分报告要求未被执行,同时中小型企业的豁免期得以延长,这类企业此前深受额外报告要求的冲击。

  对于特种化学品,施乐文指出,高能耗、高度依赖原材料的化工投资在欧洲已难以为继,特种化学品是未来方向。

  身兼德国化工协会(VCI)主席的施乐文表示:“别忘了,在德国化工协会的2000多家会员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支撑化工行业的并非大型企业,而是这些专注于特种化学品的中小企业。它们创新能力极强,且因缺乏国际化战略,投资始终扎根德国。”

  施乐文认为,欧盟与德国政府已开始理解并着手解决能源成本、劳动生产率及监管等问题。“正因如此,我认为随着欧洲及德国的结构性调整,化工行业前景将十分光明,德国向来擅长创新,而广泛的中小企业基础将支撑这种增长。”施乐文说。

  施乐文补充道,高能耗化工产品仅占德国化工行业的10%左右,其中大部分产能已退出或进入长期停产状态。2025年3月,科思创与利安德巴塞尔宣布,将于2026年底永久关闭位于荷兰马斯夫拉克特的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POSM)合资工厂。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克拉默:德对美化工品出口将大幅下滑

  近日,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尔格·克拉默在德国化工协会(VCI)举办的网络研讨会上表示,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德国化工、制药及其他行业对美出口将大幅下滑。

  克拉默指出,美欧达成贸易协定后,美国对欧盟商品的平均进口关税达15%,这意味着德国对美出口或锐减三分之一。他认为,美国关税政策标志着一场“历史性转折”,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全球化将让位于“去全球化”。这将给德国工业,尤其是化工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对于美国经济,尽管关税不确定性也会拖累美国经济增长,但克拉默认为美国不会陷入衰退。克拉默指出,特朗普总统接手的是“一个非常稳健的经济体”。自疫情以来,美国经济累计增长12%,这一增量相当于德国全年GDP总量,彰显了美国经济的“内在活力与韧性”。

  而对于德国,克拉默预测,德国经济明年将迎来复苏,主要驱动力是降息及政府计划通过举债加大基建与国防支出。2026年德国GDP预计增长1.4%,尽管这种复苏可能转瞬即逝,但总好过陷入长期衰退。然而,克拉默对德国能否借关税挑战推动经济“重启”表示怀疑,德国政府难以解决官僚主义、高税收、高劳动力成本、高能源成本及复杂昂贵的审批流程等增长障碍。

  对于德国化工行业,克拉默表示,当前,巴斯夫、科思创、Brenntag等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已下调2025年盈利预期,原因是需求疲软及关税不确定性。VCI则预计,2025年德国化工产量(不含制药)将下降2%。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