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再创记录!港股年内迎8400亿港元“活水”,上行趋势有望持续

2025-07-30 15:23

编者按:恒指月内累涨逾6%站上两万五关口!北水爆买港股超1108亿港元,抢筹盈富基金近105亿港元;机构指出,北水年内累计流入或将超万亿港元,港股后市有望进一步向上,“结构性”牛市颇具韧性>>

港股7月即将收官!回顾月内走势,港股市场的大涨行情仍在持续,月内一度触及25735.89点的高点,创下自2022年以来最高。截至7月29日收盘,恒生指数月内累升6.03%,恒生科技指数月内累涨6.44%。

拉长时间线来看,年内恒指成分股中总市值超1万亿港元的股票均实现上涨,涨幅最大的小米集团-W累计涨逾60%,总市值最大的腾讯控股累计涨逾34%。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大幅加仓港股市场,成为港股市场最大的增量资金来源。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8420.02亿港元,创年度净流入额历史新高,超过2024年净流入的8078.69亿港元。

从月度数据来看,南向资金月内增持港股1108.09亿港元,较6月(803亿港元)流入明显加速。其中,截至7月29日,20个交易日中仅2日出现小幅流出。

机构认为,南向资金年内累计流入将超万亿港元,下半年流入速度可能放缓。中期来看,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叠加资金面持续改善,港股有望进一步向上。

北水7月加仓盈富基金近105亿港元!抛售腾讯超47亿港元

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港股通标的股中,南向资金合计持有4563.87亿股,占标的股总股本的比例达18.24%,合计持股市值55994.41亿港元,占标的股总市值的比例为13.77%。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在港股交易占比持续提升。7月29日,南向资金成交额为1554.92亿港元,为当日港股市场成交额的近六成。

具体来看,本月港股通显著加仓金融、医疗保健、可选消费等行业,工业、咨询技术、日常消费等行业同获南向资金青睐。

个股方面,科网股和蓝筹股依然是北水加仓的重点。其中,盈富基金获北水爆买104.73亿港元,稳坐北水加仓榜榜首;建设银行、美团-W、中芯国际、中国人寿分别获净买入75.13亿港元、71.36亿港元、62.12亿港元、36.45亿港元。信达生物、中国能源建设、恒生中国企业、小鹏汽车-W等皆获不同程度加仓。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电气本月获北水抢筹14.73亿港元。消息面上,7月19日上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摩根士丹利预测,雅江工程将带动西藏GDP年均增速提升至8%以上,未来10年衍生交通、基建等配套投资超2万亿元。

加仓TOP10 净买入(港元) 加仓TOP10 净买入(港元)
盈富基金 104.73亿 信达生物 21.46亿
建设银行 75.13亿 东方电气 14.73亿
美团-W 71.36亿 中国能源建设 11.30亿
中芯国际 62.12亿 恒生中国企业 8.90亿 
中国人寿 36.45亿 小鹏汽车-W 8.73亿
数据截至:2025.7.29

净卖出方面,7月腾讯控股遭北水抛售47.62亿港元,沽出泡泡玛特26.77亿港元,净卖出小米集团-W24.41亿港元;阿里巴巴-W、康方生物、中国银行、老铺黄金等也遭不同程度抛售。

减持TOP10 净卖出(港元) 减持TOP10 净卖出(港元)
腾讯控股 47.62亿 中国银行 3.80亿
泡泡玛特 26.77亿 老铺黄金 3.65亿
小米集团-W 24.41亿 药明生物 1.98亿
阿里巴巴-W 12.14亿 融创中国 1.42亿
康方生物 4.30亿 友宝在线 0.75亿
数据截至:2025.7.29

机构指出港股后市有望进一步向上!“结构性”牛市颇具韧性

对于港股市场未来的增量资金,中金认为,南向资金方面,未来相对确定的南向资金增量约为2000亿-3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或超万亿港元,下半年流入速度可能放缓。外资方面,期待欧美长线外资大幅回流并不现实,但大幅流出的空间也有限。回购上,下半年预计回购金额或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在1000亿港元左右。往后看,支撑港股资金面的长期宏观因素并未转向,资金充裕但优质资产有限的局面或延续。

中国银河表示,当前港股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展望未来,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且板块轮动仍然较快。对于具体配置,该行建议,关注以下板块:

  • 一是在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扰动下,高股息标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
  • 二是政策利好增多或政策利好持续发酵的板块,例如稳定币概念股、创新药、AI产业链等;
  • 三是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的板块。

国金证券表示,展望下半年,港股大方向依旧看多,“结构性”牛市颇具韧性。人民币与南向资金仍是港股最有力的支撑。国际格局重塑、债务周期的不可持续性侵蚀美元信用是长期命题,支撑长期弱美元叙事的底层逻辑仍在。且随着上一轮财政周期的经济影响逐渐下降,美国就业、消费等硬数据走弱已成为既定事实,而新一轮财政周期还在起点,节奏及经济滞后影响仍存不确定性。长期视角下,港股期待人民币资产的“第三轮重估”。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