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强生,中国首个!

2025-07-14 18:44

作者 | 秦酒

从“成本洼地”到“创新高地”,中国在跨国企业中的市场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01

在华首个

强生中国科创中心将落户北京

今日(7月14日),强生公司与北京市卫健委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确立将在北京设立强生中国科创中心(下称"科创中心")。

科创中心是强生医疗科技在华首个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赋能矩阵,科创中心将重点布局数字医疗创新、专业人才孵化心电生理临床应用三大战略领域,加速全球资源与中国创新融合共振。

此次合作是强生全球创新战略在华布局升级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长远承诺。”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周敏涛表示,“北京汇聚顶尖的临床资源、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开放的政策环境,为医疗科技创新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沃土。我们期待能够通过强生医疗科技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链接全球产研能力与中国临床医疗智慧,双向赋能,让下一代医疗科技解决方案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科创中心将全面升级强生中国学术中心,同时建立强生中国数字创新中心、全球心电生理应用及培训中心

自2005年起,强生在华设立强生中国学术中心。强生表示,此次全新升级将重点满足未来医疗场景所需的培训方案及培训设施,新增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心力衰竭管理和结构性心脏干预等专业领域的培训基地;强生中国数字创新中心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慧手术和数字化诊疗辅助技术等前沿医疗科技领域;全球心电生理应用及培训中心是强生医疗科技在华设立的首个专注心电生理领域的专业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心将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

02

引入多条高端产品线

跨国械企本土化战略全面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构筑起跨国企业在华发展投资的全新区位优势。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还已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外资提供了极大便利。

再加上人才资源全面升级以及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过往单纯的技术输出已经不适应本土市场发展,中国市场从“成本洼地”向“创新高地”转变。

在医疗器械领域,中低端已经基本被国产替代,国内企业向高端领域快速进军,跨国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在华研发创新投入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据《人民论坛》杂志报道,自2020年起,外资研发投入的增速回升至10%左右,表明外资本土化研发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近日,强生医疗科技宣布启动苏州产业园外科工厂产能升级项目,计划将原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兴浦路的吻合器产线整体迁入长阳街强生医疗科技苏州产业园内并升级为智造集群和供应链基地

2019年,强生医疗科技外科工厂在苏州正式落成,6年来,外科工厂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品类的生产体系——从首条吻合器产线起步,随后相继引入缝线、超声刀等高端产品线,以本土化加速度,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此次将吻合器产线迁入苏州产业园是强生医疗科技外科工厂资源整合、能力进阶的关键举措

同样在中国市场高端领域发力的还有GE医疗。近日,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并联验收,标志着其西部首个精准医疗高端装备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投用

项目首期核心任务聚焦于核医学关键设备——回旋加速器的国产化生产,是其自2023年独立上市后加速推进全面国产化战略的关键落子。

美敦力也已将创新枢纽落地北京。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是美敦力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它将成为美敦力联动全球研发能力与中国生态伙伴的超级枢纽。

6月,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强联智创、沛心科技等国内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在AI介入治疗生态平台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面对中国市场环境变化升级,跨国械企需要有足够快的速度来响应中国需求。“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正在成为跨国械企的统一动作,本土研发,世界共享,中国撬动世界的支点从制造转向创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