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国产MCU龙头生变,掌舵23年,中颖电子实控人筹划离场

2025-06-09 13:04

6月8日晚间,一则公告在半导体圈掀起波澜。

国产MCU龙头企业中颖电子突然宣布,控股股东威朗国际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可能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司股票自次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两个交易日。这一变动,意味着执掌公司23年的"半导体老兵"傅启明或将告别他亲手带大的企业。

截至,停牌前(6月6日),中颖电子报收21.41元/股,年初至今跌超12%,最新市值73.09亿元。



半导体老兵执掌23年


资料显示,威朗国际目前直接持有中颖电子18.49%的股份,而67岁的傅启明通过该平台间接掌控着公司14.41%的股权。这位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拓荒者,自1983年踏入行业以来,历经联华电子、飞利浦等国际巨头的技术洗礼,最终在2002年加入中颖电子,将其打造成国内家电MCU市场的领军企业。

财务表现呈现阶段性承压​​。2024年中颖电子实现营业收入13.43亿元,同比增长3.32%,展现基本盘的韧性。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8.01%至1.34亿元,主要系上年同期收到供货商大额赔偿款带来的高基数影响。若观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实则同比增长26.61%至1.31亿元,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保持稳健。

​经营效率经受行业周期考验​​。2024年公司销售芯片总量达8.85亿颗,同比增长接近9%,但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2.01个百分点至33.60%。这一变化源于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产品售价降低的影响大于成本下降"的阶段性挑战。2025年一季度,公司存货净额环比减少2334万元,管理层预期存货将在年内持续优化。

中颖电子采用无晶圆厂模式运营,产品线中工规MCU占据近六成营收,主要应用于家电领域;电池管理芯片(BMIC)贡献约三成收入。这些主力产品线当前正处于行业调整周期。MCU市场经历着供需再平衡过程,部分料号价格从2021年高峰值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分析报告显示,在消费电子需求波动背景下,相关芯片领域正经历结构性调整。


变局中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剧烈震荡期,公司的经营策略显得格外谨慎。

研发投入从2022年的3.23亿元缓步收缩至2024年的3亿元,研发团队规模三年间仅增加26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持续的高比例分红——上市以来平均分红率达56.19%,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达3.38亿元。

傅启明曾袒露心迹:

"作为经营者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如果可以做到公司稳定发展、员工喜欢在这里奋斗、股东投资有一定回报,自己觉得也算是承担起了基本的责任。"

这番表态,或许正是其经营哲学的写照。

变局之中也暗藏转机。美国关税政策的多变,意外地为国产芯片打开新的机遇之窗。公司透露,非美市场的下游厂商正积极寻求替代方案,"之前采购美国芯片的客户已纷纷接洽,主要是锂电池管理芯片及白色家电MCU客户"。

与此同时,技术突破正在酝酿。数款手机AMOLED驱动芯片已通过面板厂验证,若顺利导入品牌客户,2025年下半年或将迎来量产拐点。

截至停牌前,中颖电子总市值报73.09亿元。随着这位半导体老兵的转身,国内MCU行业格局面临重构。

新控制人将如何带领企业穿越价格战硝烟,把握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