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以照明场景为中心助力灯具光效向能效转变

2025-05-21 17:02

在“双碳”背景下,人工照明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势在必行。由过去首选高光效灯具变成根据照明实际场景需求精准配光,提高光源光效利用率。行业及用户需重新认识“光随需动”集约化发展理念,让每一流明都能做到光尽其用!

照明设计的核心原则“适配光效”,即通过约束光通量边界条件,实现光效与场景需求的精准匹配。这一理念打破了行业对“光效越高越好”的盲目追求,转而回归照明本质,“用最少的光,做正确的事”。以下从理论框架、技术实现及行业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理论框架:适配光效的数学模型

1. 边界条件的量化定义

   光通量约束:特定场景的有效照明需求可表述为 Φ= E × A,其中:

     E:目标区域照度标准(lux,由国家标准或功能需求决定);

     A:有效照射面积(m²)。

   光效适配公式:适配光效 η0 = Φ/ (P × t × μ),其中:

     P:灯具功率(W);

     t:每日有效照明时长(h);

     μ:系统效率系数(含光学损耗、维护系数等)。

2. 光效的“天花板效应”

   当实际光效 η1> η0 时,会导致:

     性能冗余:超出需求的光通量引发过度照明(如眩光、光污染);

     经济浪费:高光效灯具通常成本更高,边际节能收益可能无法覆盖初期投资。场景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大马拉小车”,不仅浪费能源也会造成光污染。

   案例一:某仓库照明

需求为 Φ = 20,000 lm,若选择 η0 = 180 lm/W 的灯具,需 P = 111 W;但若使用

 η1= 200 lm/W 的灯具,功率会降至 P = 100 W,年节电量 4 kWh(假设t=10 h/day)。高光效虽提高了节能的贡献率,但也会增加灯具成本。

案例二:某道路照明

同类似仓库等室内空间场景不同,道路有严格的边界条件限制,照明的目标指向在路面而非周边及夜空。需采用精准控光型灯具(高光效窄光束)。选择适配光效η0 = 120 lm/W ,实际采用功率为P=80W可达标;若选用高光效灯具,η0 = 160 lm/W ,则需选用110W灯具才能达标。光效虽高出30lm/w,年运营成本却不降反升,年增加电能消耗120.5KWh(假设t=11 h/day)。所增加的30lm/w为溢散光,累积到一定程度会衍变为光污染。

从两个不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仓库等密闭空间,高光效可直接减少灯具数量,实现线性节能;但在道路等开放场景中,未受控溢散光会形成“光能黑洞”,抵消了高光效对节能的贡献率。

3. 动态场景的适配扩展

   对于可变需求场景(如会议室的多模式照明),适配光效应定义为 η0 = Σ(Φ_i × t_i) / Σ(P_i × t_i),其中i代表不同时段或模式,需通过智能控制实现动态匹配。 

二、技术实现:从理论到落地的关键路径。

1. 光通量精准约束技术

   光学设计:  

     采用非对称配光、光束角可调透镜(如菲涅耳透镜、自由曲面、控光模块),将光通量严格限制在目标区域。  

     案例:飞利浦的ActiveSite路灯通过动态调光角,使溢散光比例<5%。

   智能控制:  

     结合光强传感器与AI算法,实时调整输出光通量(如隧道照明随车流量动态调光)。

2. 适配光效灯具开发

   模块化光效设计:  

     同一灯具平台通过更换光学模块(或反射式非对称控光模块)实现不同光效输出(如50-2000 lm/W可自由调节),例如欧司朗的FlexOptik系统;易永光电的“自适应调光角模块系统”等。

   “光效-成本”曲线优化:  

     在灯具设计阶段,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平衡光效、成本与寿命,找到场景适配的帕累托最优解。

3. 标准化与认证体系

   场景化光效标签:  

     参考欧盟ERP指令中“场景能效指数”(SEI),建立中国版《场景适配光效分级标准》,强制标注灯具适用场景(如“道路照明适配光效:120-140 lm/W”)。

   测试方法革新:  

     将传统实验室测试(积分球测总光通量)升级为实景光分布测试,如基于goniophotometer的“有效光通量比”评估或采用盐城师范学院光研所秦大为研究团队的“车载式光环境动态检测评估系统”进行评估。

三、行业实践:挑战与突破 

 1. 当前痛点

   厂商惯性:头部企业依赖“高光效”作为营销噱头,缺乏动力开发适配型产品;

   设计惰性:工程师习惯按“最大光效”选型,缺乏场景化计算工具;

   用户认知:业主方常误认为“光效高=节能好”,忽视全生命周期成本。

2. 先锋案例

   上海外滩景观照明改造:  

     采用“分区分时控光”策略,对历史建筑(低光效高显色)、绿地(中光效防眩)、道路(高光效窄光束)差异化配置,整体节能40%。

   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仓库:  

     使用光效100 lm/W的定制灯具(低于市场平均120 lm/W),但通过AGV路径优化将照明面积缩减60%,总能耗下降55%。

3. 易永光电研发团队的潜在角色

   团队深耕适配光效技术,通过以下路径改变传统认知,加快以场景为中心遴选照明产品的实现路径:

     技术专利:申请“场景光效匹配算法”或“可调光效模块结构”专利(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

     生态合作:与设计院联合开发《场景适配光效设计手册》,成为行业事实标准;

     产品差异化:推出“光效按需定制”服务,引导客户在指定目标光效范围(如90-200lm/W)提出对应适应场景。

四、未来展望:从“适配光效”到“光环境免疫系统”

1. AI驱动光效自学习:  

   灯具通过物联网感知环境变化(如人流、天气),自动调整光效至最优区间。

2. 材料革命:  

   钙钛矿LED、量子点技术可能打破“光效-显色性”权衡,实现高光效(>200 lm/W)与高显色(CRI>95)共存。

3. 政策杠杆:  

   碳交易市场引入“光效适配系数”,对超适配光效的过度照明征收资源税。

总结:

“适配光效”的本质是将照明从“能量转换游戏”升级为“光资源管理科学”。它要求行业摒弃对单一参数的崇拜,转而构建“需求-光效-成本”的全局优化思维。在此范式下,每一盏灯都应是场景的“定制化答案”,而非技术参数的“标准化商品”。这既是照明设计的终极理想,也是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

上海易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袁奇

2025.4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