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20 17:05
一、研发突破:从阿尔茨海默病到癌症治疗的里程碑
1. 神经退行性疾病:抗体药物的历史性突破
2024年,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领域迎来“抗体疗法元年”。继2023年礼来(Eli Lilly)的Donanemab和卫材(Eisai)/渤健(Biogen)的Lecanemab相继获批后,2024年3月,礼来公布Donanemab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其可延缓AD患者认知衰退达35%,进一步巩固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临床价值。与此同时,罗氏(Roche)的Gantenerumab在III期临床中虽未能复制成功,但其亚组分析提示特定患者人群可能获益,推动行业向精准分型治疗方向探索。
2. 肿瘤治疗:双抗与ADC药物的“黄金时代”
双抗爆发式增长:强生(J&J)的Talquetamab(靶向GPRC5D/CD3)和罗氏的Glofitamab(CD20/CD3)在2024年进一步扩展适应症至实体瘤,验证双抗的广谱潜力。中国企业亦不甘示弱:信达生物的IBI-318(PD-1/PD-L1双抗)完成首个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入组,百济神州的Zymberbesiran(双抗+RNAi疗法)开启肝癌治疗新范式。
ADC药物领跑创新:阿斯利康(AstraZeneca)/第一三共的Enhertu(HER2 ADC)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实现总生存期(OS)突破,成为首个覆盖全HER2谱系的疗法。辉瑞(Pfizer)以430亿美元收购ADC龙头Seagen后,其核心产品Tivdak(TF ADC)在宫颈癌中获批二线治疗,市场估值飙升。
3. 自免与代谢疾病:新靶点涌现
赛诺菲(Sanofi)的Tzield(抗CD3单链抗体)在2024年获批用于1型糖尿病预防,成为首款可延缓疾病进程的抗体药物。诺华(Novartis)的Iscalimab(抗CD40单抗)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展现出优于传统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为器官移植领域提供新选择。
二、政策重塑:全球监管趋严与市场准入博弈
1. 欧美:安全性监管与生物类似药放量
FDA强化安全性审查:2024年2月,FDA对CD19 CAR-T疗法和CD3双抗类药物增加继发T细胞恶性肿瘤黑框警告,要求企业建立长期随访数据库。EMA同期出台新规,要求所有T细胞结合抗体药物制定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风险管理计划。
生物类似药价格战白热化:随着美国市场阿达木单抗(Humira)生物类似药玩家增至10家,药价降幅超85%,安进(Amgen)、山德士(Sandoz)等企业转向“价值战”,通过患者支持计划争夺市场份额。
2. 中国:从“Fast Follow”到“全球创新”
双抗/ADC指导原则落地:NMPA发布《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2024年版)》和《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明确差异化创新标准,倒逼企业放弃“Me-too”策略。
医保与集采政策调整:2024年医保目录首次将国产PD-1单抗(如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年治疗费用压降至3.5万元以下,同时将ADC药物纳入国家集采备选名单,引发行业对创新药回报率的担忧。
3. 新兴市场:本土化生产的崛起
印度生物技术公司Biocon与非洲联盟合作,在卢旺达建立首个单抗药物(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本土化生产基地,获WHO预认证,价格仅为原研药的20%。此举被视作全球健康公平的重要里程碑。
三、技术革命:AI、mRNA与新型抗体形式
1. AI驱动抗体设计:从“试错”到“精准”
生成式AI平台爆发:Absci、Generate Biomedicines等公司利用生成式AI设计出靶向IL-17、TNF-α等“难成药”靶点的全新抗体,研发周期从3年缩短至6个月。辉瑞与DeepMind合作,利用AlphaFold 3优化ADC药物的毒素-抗体连接子设计,使疗效提升30%。
虚拟临床试验:罗氏与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合作,通过AI模型预测患者亚群响应率,将Glofitamab的III期临床入组人数减少40%。
2. mRNA技术赋能:抗体的“按需生产”
BioNTech与辉瑞联合开发的BNT411(mRNA编码IL-2抗体)在2024年进入I期临床,患者仅需注射mRNA即可在体内生成治疗性抗体,颠覆传统生产工艺。Moderna与默克(Merck)合作的个性化癌症疫苗(mRNA新抗原+PD-1抗体)在黑色素瘤中实现无进展生存期翻倍,III期数据预计2025年揭晓。
3. 新型抗体形式:小、快、灵
纳米抗体(VHH):赛诺菲的Tzield(单链抗体)和康宁杰瑞的KN046(PD-L1/CTLA-4双抗)凭借小分子量实现穿透血脑屏障,在神经疾病和脑瘤治疗中展露优势。
多特异性抗体:再生元(Regeneron)的REGN5458(BCMA/CD3/CD28三抗)在骨髓瘤中实现100%客观缓解率(ORR),远超传统双抗。
四、市场激荡:并购潮、价格战与全球化博弈
1. 并购狂潮:巨头争夺下一代技术
默克(Merck)50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锁定TL1A靶点抗体,补强自免疾病管线。
诺华30亿美元收购Bicycle Therapeutics:将双环肽-抗体偶联技术(Bicycle ADC)纳入肿瘤战略。
中国药企“出海”加速:百济神州将TIGIT单抗Ociperlimab的海外权益以14亿美元授权给诺华,创本土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新高。
2. 生物类似药:价格战倒逼原研药转型
艾伯维(AbbVie)的Humira因生物类似药冲击,2024年销售额暴跌60%,但其新一代产品Skyrizi(IL-23单抗)凭借自免适应症扩展,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验证“原研药迭代+适应症扩展”的生存策略。
3. 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
欧美市场:FDA加速批准印度Cipla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打破欧美企业垄断。
中国市场: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PD-1)在欧盟获批,成为首个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国产PD-1。
五、未来展望:个体化、多功能化与技术融合
2024年标志着抗体药物从“单一靶点”向“系统调控”跃迁:双抗/ADC药物占比突破30%,AI设计药物进入临床转化,mRNA技术开启“体内制药”新纪元。然而,监管趋严、生物类似药价格战和研发同质化风险亦在加剧。未来,具备全球临床开发能力、源头技术创新实力和灵活商业化策略的企业,或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赢家。
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5年3月25-27日举办“第六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网络会议”,会议聚焦在生物药开发最新进展、质控和生物工艺新技术;此外,2025版药典即将上市,也将设置专题解读微生物检测新变化。邀请来自抗体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多肽药物领域、核酸药物领域等三十余位行业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支持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蛋白药物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会 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 版权:本文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观点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 转载:须本号授权,请联系主编
| 来源:仪器信息网
| 作者:兆堃
| 责编: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