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高瓴资本“输血”微创医疗!10亿“对赌”能否拯救资金缺口?

2024-04-13 15:12

昔日千亿白马股微创医疗如今也陷入了资金漩涡。

日前,微创医疗发布一则关连交易可换股贷款涉及根据特别授权发行换股股份的公告。简而言之,即微创医疗自高瓴资本等机构处取得了一笔最高2亿美元的融资,并将获得3亿美元的借款,以偿还即将到期的4.48亿美元可转债。通过此次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外加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微创医疗的债务警报得以暂时解除。

根据2023年财报,微创医疗有一笔4.48亿美元的可转债即将在2024年6月到期,且年内还有共计2.95亿美元的短期债务亟待偿还。两笔债务总计7.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50亿元,高额债务让微创医疗备受业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微创医疗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0.19亿美元。

面对压力,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成为微创医疗的一个选择。尽管这次债务风波得到平息,但微创医疗面对的市场不确定性,依然让投资者不无忧虑。正如毕马威在给出的一份非标年报中所提示的,微创医疗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01“万亿市值”目标遥遥无期三年盈利业绩对赌能否如愿?

公开资料显示,在1998年创立的微创医疗是一家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于2010年9月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简略来看,微创医疗这些年的发展足迹的确与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极为相似。

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是医药企业提升公司体量、扩充产品条线的重要方式,也是很多跨国医药公司,乃至细分领域的头部MNC,都曾经走过的道路。美敦力以治疗心脏病起家,在稳住主业后通过并购切入了骨科、糖尿病、神经、医疗机器人等多个赛道。而微创医疗同样如此,在主攻心脏病10年后就开始延伸至其他领域,陆续覆盖了骨科、神经、医疗机器人、医美、康复等12个赛道。

但经历了一段高光发展时期后,微创医疗的经营状况却急转直下。这次微创医疗寻求高瓴资本“输血”,业界也并不感到意外,原因是二者其实早有渊源。

早在2020年3月,高瓴资本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增持微创医疗4773.4万股,耗资6.45亿港元。大手笔增资后,高瓴资本成为微创医疗的第4大股东。不仅如此,在公开增持后,高瓴资本旗下另一个基金又通过定增拿到微创医疗6600万股股份。此后更是直接入股了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心律等多家微创系子公司。

在此信任的前提下,微创医疗进入偿债倒计时,高瓴资本还是决定出手相助。但这并非一场无条件的“输血”,微创医疗承诺:由研发导向转为业绩导向,2024年底前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2025年中亏损不超过1亿美元,2026年中盈利不少于4500万美元,2026年底盈利不少于9000万美元。

事实上,从过往的融资经历来看,这也并非微创医疗第一次签下对赌协议。此前,微创心律在2021年进行C轮融资时,也曾与高瓴资本、碧桂园等投资者约定,如果微创心律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上市时市值少于15亿美元且募资额低于1.5亿美元,微创心律将面临赎回风险,赎回价格是C轮优先股原始购买价1.5亿美元,外加8%的应计复合年利率。

微创医疗此前曾打出“万亿市值基因”的口号,如今却要借新债还旧债,令人唏嘘。有业内观点指出,极快的发展步伐让微创医疗的经营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产品比例小,二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各大细分赛道新产品的研发。同时,这也为微创医疗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债务危机之后,微创医疗还有更大的难关要闯。三年的时间期限或许也意味着,微创医疗在包括人员结构、战略方向等多个方面都将发生彻底的转变。微创医疗能否渡过难关,市场正在拭目以待。02近三年累计亏损超百亿收缩版图缓解资金压力?

微创医疗的危机并非无迹可寻。事实上,自2020年算起,微创医疗已经连续亏损长达4年。根据企业年报,2023年,微创医疗实现营业收入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8%。但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下,微创医疗在2023年的净亏损额也高达6.49亿美元,同比扩大了10.4%,同期经营现金流出净额达到2.32亿美元。最近三年,微创医疗累计亏损超过100亿元。

在业绩重压之下,微创医疗已然开始尝试节流。此前,微创医疗提出了三项措施来解决资金压力,其中之一就是维持更加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大幅削减研究及开发成本预算等。

微创医疗在年报中表示,2023年研发、管理、销售三项费用率之和同比录得22.1个百分点的大幅下降。截至2023年末,微创医疗的雇员人数为8230人,相比2022年末减少1205人。微创医疗认为,报告期内集团组织架构得到有效精简,运营效率明显提升,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8.5%。

除了裁撤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外,微创医疗高层也有不小的波动。微创医疗大中华执行委员会主席、微创投资控股首席营销官彭博与微创医疗首席技术官罗七一均离开了岗位,转而就任微创医疗非执行董事,不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决策。

微创医疗的裁员风波还蔓延到了2024年。据悉,今年微创医疗还对包括微创在线、微创康复、奇迹点孵化器、多闻医疗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进行“关停并转”,各个子公司都进行了较大比例的裁员。微创医疗的举措初见成效,其在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通过采取积极的成本控制措施,优先考虑及重点关注核心项目,研发费用同比下降9.6%。

整体来看,微创医疗的颓势出现在起家产品心脏支架被开始集采的2020年。微创医疗在2000年推出第一根心脏支架后,心脏支架所属的心血管介入业务一直是微创医疗营收最大的板块。而作为第一个被集采的医疗器械,心脏(冠脉)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700元左右,着实惨烈,而微创医疗是当时中标量最大的企业。

在集采前的2019年,这一业务营收2.6亿美元,占总营收33.4%。但到了2020年,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产品营收同比下降44.6%至1.44亿美元,不再是营收最大的品类。这一年,微创医疗的经营性利润是-1.6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了671.4%。此外,微创医疗近几年被纳入集采的产品还包括心脏起搏器、电生理耗材、骨科关节、神经介入弹簧圈栓塞系统等。

但微创医疗的经营现金流和经营性利润为负,除了有集采政策带来的收入端变动外,其在费用端一直居高不下的研发投入也脱不开关系。

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微创医疗在研发上一共投入了近11亿美元,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每年保持在30%以上,2022年更是高达到50%。从实际投入来看,微创的钱并不是“烧”在了少数关键领域,而是多个赛道同步发力。

从心脏病领域起家的微创医疗是该领域布局最完整的中国企业,其产品包括:冠脉介入所用的心脏支架、球囊;治疗心律问题的起搏器、除颤器、电生理设备及耗材;治疗主动脉病变的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病变的人工瓣膜;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人工心肺机(ECMO);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器;用于诊断的血管内成像导管、血管造影X射线机、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

而在心脏病领域之外,微创医疗的业务范围也很广泛。在骨科领域,微创医疗的产品覆盖人工关节、脊柱、创伤等植入物;在神经介入方面,微创医疗的产品覆盖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三大领域,也是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中注册专利最多的企业;在外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微创医疗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了腔镜手术、骨科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泛血管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5大领域的公司……

微创医疗的大手笔研发投入也是有所收获的。2021年至2022年,微创医疗有44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4款产品获美国FDA核准,21款产品获欧盟安全合格(CE)认证。截至2023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累计有30款产品被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然而,医疗器械实现产品化仅仅是开始,产品的商业化更是一座更加难以逾越的险峰。物价审核、进院、医保准入……从设备审批上市,到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从而维持稳定的收益、持续的运转,企业在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微创医疗无疑为业界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