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挖掘新能源车“芯荒”的机会:科技巨头抢入局,车企愁交付

2021-11-18 16:57

2021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我们回顾这一年,基本可以说今年是新能源爆发元年。从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了解到,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1%涨到5%用了近四年时间,从5%涨到20%左右只用了9个月时间。

图源:网络

出现爆发式增长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认知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功能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对于第一代新能源车企来讲,基本都已完成首批次量产,甚至有的都已经完成了车型的更新迭代。

随着新能源车的主浪升起、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怀着雄心壮志表示要跨界造车,但同时,造车新势力车企们却无一例外陷入了“芯荒”交付难的困局当中,那究竟新能源车这块“肥猪肉”是不是那么容易咽得下呢?这当中又有哪些投资机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源:网络

优胜劣汰后,新能源赛道算是度过了草莽时期,开始转向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代新能源车企如集度、小米、苹果也开始踏上造车路,将量产时间放在了2024年左右。

 科技赋能,新能源车承载着互联网企业的持续发展重任

 

 1、百度 $BIDU  ——推动共享领域的无人出行

11月17日,百度发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第三季度,百度营收达319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50.9亿元,超出市场平均预期。据财报公开的信息,Apollo L4级别累计测试里程已超过1000万公里,同比增长189%,获得了411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同比增加了237张。

 早在2013年,百度便在内部启动了无人车项目,打磨四年之后于2017年4月正式推出Apollo系统,致力于打造“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系统”,目标是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图源:Apollo发布会

百度研发自动驾驶有着其他厂商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AI技术储备和百度地图。在技术上,百度拥有云存储、高精地图等全方位技术,而AI又是百度的固有优势。同时,百度地图拥有强大的用户基础,从自动驾驶的采集能力以及资质上来看,百度在业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只不过优势也是劣势,由于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过于先进,市面上能与之匹配的车型并不多,同时也因为自动驾驶技术需要调用车辆本身的许多数据,许多车企出于数据隐私的担忧,不愿与百度合作。因此,百度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于2020年底开始酝酿自己下场造车,这当然有觊觎智能汽车庞大市场潜力的心态,但同时也是出于对自研技术落地普及不得已而为之的考量。

 最终,今年3月,百度与吉利联合推出了集度汽车,并计划5年内投入500亿元造车,但是与其说百度想要制造汽车,不如说它想要当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幕后推手。

 

2、小米 $01810.HK ——造年轻人的第一台新能源汽车

自今年3月30日官宣造车以来,小米造车的每条信息都备受外界关注,特别是有关其入场时机早晚、造车模式选择等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 雷军表示,电动汽车已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加上有同行都已经在做,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小米进军汽车业务绝不是为“出风头”。

 在正式宣布造车之前,雷军一度“白天能想出100个理由造车,晚上一冷静,又会冒出100个不做的理由”。尽管非常纠结,雷军在反复平衡之后仍然下决心造车。

图源:小米发布会

当雷军决定造车之后,第一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也就是小米造车的初心: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从雷军最新表述来看,“小米模式”、“小米品牌和用户”和“全智能生态”被视为小米造车的三大优势,而小米模式的重点就在于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小米的用户则主要是年轻人,这两者均决定了小米牌汽车定价“不宜过高”。

3、苹果 $APLE ——通过新能源车打造完整的苹果生态

话说,虽然苹果自己没有公布过造车计划,但是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这不过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罢了

 首先,苹果在造车方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挖来了一大票业内精英:

  • 比如宝马 i 系列之父,Ulrich Kranz,在宝马汽车时带队研发了宝马的第一代电动车;
  • 还有奥迪的御用底盘设计师 Manfred Harrer,这位专家曾经在多家豪华品牌汽车担任底盘设计工作;
  • 前一阵子,苹果还把特斯拉的前自动驾驶系统总监CJ.Moore挖了过来,大概也是设计自动驾驶相关功能的;
据说苹果汽车长这样   图源:网络

 那苹果为何要造车呢?

据 Yahoo 分析师预测,苹果在 2022 财年的销售额仅会增长 4%,其原因在于手机出货量的放缓。实际上,全球手机市场在 2014 年就已经开始有饱和的趋势,而苹果飙升的市值背后,有 60-70% 是由手机业务贡献的。因此,这位硅谷巨头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新能源车市场还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市场远远还未饱和,所以新能源车对于苹果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看中的可能不是汽车,而是汽车带来的生态,当苹果的汽车平台与其移动设备提供的广泛业务相结合,Apple Car 将像 iPhone 一样,成为整个苹果生态的枢纽。

目标虽是星辰大海,而当下却荆棘塞途。在“缺芯”的大环境之下,没有车企能够独善其身,从今年初开始国内外汽车市场均出现了减产的情况,从而出现了众多车企销量突然下滑的现象。

为了按时交付,车企们想出了各种“妙招”

 

 1、神不知鬼不觉地减配USB端口

 在过去的半个月内,特斯拉 $TSLA 向客户交付的一些Model 3和Model Y新车缺失了USB端口。一些车主表示,在他们发现不能给手机充电前,特斯拉并没有提前通知他们新车没有安装USB端口。特斯拉将缺少USB端口一事归咎于全球芯片短缺。

特斯拉新车内预留的USB接口,图源Electrek

 至于此次缺少的USB-C端口,特斯拉的服务部门告诉一些受影响的车主,他们可以打电话预约安装USB端口的时间,预计应该是在12月,但具体时间还不能100%承诺。

 

 2、买高配给低配,再送点小优惠

 因芯片、零部件短缺,新势力陷入“减配交付”的困境中的理想 $LI 率先提出了“减配”交付方案,即用户可以先选择提取3颗雷达车型,后期对剩余雷达进行免费的补装。

图源:网络

小鹏P5刚启动交付,就公布了先交付后补装雷达的方案,计划在2022年3月底开始分批启动雷达补装。作为补偿,小鹏汽车 $XPEV 将对这部分车主免费赠送XPILOT(3.0/3.5)软件。

 

3、无计可施,只好暂时停产

 不仅电动车企受到较大的影响,传统车企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九月份,福特 $F 汽车宣布位于堪萨斯城的整车工厂开始停产皮卡汽车。

 在福特之后,通用 $GM 汽车也宣布关闭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和墨西哥西劳的皮卡工厂,停工期将延续一周,另外位于美国的一家工厂主要生产的中型皮卡与大型货车受零件短缺的影响导致暂时停产。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芯片行业的预估,再加上突发的疫情,导致马来西亚等地的芯片工厂工人感染疫情和停工停产,进一步加剧了汽车行业的缺芯。

那么对于当下新能源车“缺芯”的困局,有哪些芯片厂值得关注呢?

 

1、高通 $QCOM ——拓展半导体业务,切入宝马供应链

11月16日,高通公司在其举办的2021投资者大会上面向2024财年设定全新增长目标和财务指引,宣布将继续扩展其半导体业务,以满足对其技术的需求带来的日益增长的机遇。

 根据高通最新财报,2021财年,公司实现总营收3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43%。QCT半导体业务的营收达270.19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汽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1%至9.75亿美元

据悉,新芯片将由Nuvia团队设计。此前,高通在今年早些时候斥资14亿美元收购了该团队。高通表示9个月左右将可以为客户提供测试芯片,并在2023年面向消费者推出产品。

行情来源:华盛证券

此外,高通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也有大消息。在大会上,高通宣布,将为宝马提供芯片,应用在下一代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中。有消息称高通提供的芯片将应用于宝马的“Neue Klasse”系列汽车,该系列汽车将于 2025 年开始生产。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通过把业务扩展到汽车领域,高通实现产品多元化,可以对冲单一产品线而导致的各种风险。

摩根大通也将高通的目标价从200美元上调至225美元。

 

2、恩智浦半导体 $NXPI ——专注于电动汽车关键领域

 恩智浦在上周举办了一场分析师会议,表示到2024年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5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长将来自联网电动汽车。

这家来自荷兰的公司预计今年的总营收将达到110亿美元,其中约有一半来自汽车行业。恩智浦首席执行官Kurt Sievers在为投资者举行演讲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恩智浦打算专注于关键领域,在这些领域,更多芯片将用于汽车,恩智浦认为公司可以在这些领域占据至少两倍于任何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

行情来源:华盛证券

据了解,其中一个关键领域是雷达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安装在汽车上已越来越普及,该传感器用于安全系统,可以在碰撞前进行自动刹车。恩智浦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为44%,目前的销售额为6亿美元。Sievers表示,到2024年,雷达芯片的销售额将达到10亿美元。

KeyBanc分析师JohnVinh发布研究报告,将恩智浦的目标价从250美元上调至255美元,并重申对该股的“增持”评级。

德银也将恩智浦半导体的目标价从235美元上调至245美元。

 

 3、德州仪器 $TXN ——为汽车市场建厂

 德州仪器于11月17日宣布计划于明年在德克萨斯州北部谢尔曼(Sherman)开始建造新的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厂。由于电子产品,尤其是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半导体需求预计将在未来持续增长,该北德州制造基地有可能建设多达四个晶圆制造厂以满足逐年产生的市场需求。

行情来源:华盛证券

此前,6月底,德州仪器还表示,将以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光在犹他州莱希的工厂,以提高其产能。据悉,Lehi工厂将生产 65nm和 45nm,用于 TI 的模拟和嵌入式处理产品,并能够根据需要超越这些节点。

10月底,德州仪器公布了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数据显示,该公司Q3营收46.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市场预期为46.55亿美元;净利润19.47亿美元,同比增长44%,市场预期为19.25亿美元;每股收益2.07美元,上年同期为1.45美元,市场预期2.05美元。运营利润为23.05亿美元,同比增长43%。

美国银行称,该公司目前的交易价格较同行有折扣,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它的销售额将优于市场。

小伙伴对于互联网企业与新能源车企的两种处境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