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金:新冠药物能否成为破局者?

2021-11-08 10:24

本周焦点:新冠药物研发再出新进展,10月就业数据好转

11月5日,辉瑞公布新冠口服药试验结果,降低重症风险89%。自默克公司药物莫奈拉韦(Molnupiravir)三期试验结果公布后,11月5日辉瑞公司公布其药物利托那韦(PAXLOVID)试验结果,两种药物分别降低重症风险约50%和89%。不同于2020年已经用于临床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最新两种药物为口服给药方式,患者无需住院治疗,可自行在家根据处方服药。当前两公司均计划在11月进行FDA审批,其中默克已经拿到英国的限制性使用授权,并已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签订购买协议。

相比疫苗,新冠药物对于彻底改变当前疫情的持续扰动、特别是那些因为疫苗接种不足而明显落后的新兴市场可能具有更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密切关注。新冠疫苗从去年底开始在不同国家地区分批大规模接种以来,有效的降低了接种比较高地区的重症和死亡比例,但对于变异病毒的疫情传播却成效不大,这从今年Delta变异病毒造成的全球疫情再度复发就可见一斑。因此,在今年全球疫情基本每三个月一轮的反复下,经济活动特别是供应链仍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更不用说那些接种明显落后的新兴市场,因为「疫苗落差」导致「增长落差」进一步扩大。而特效药的出现,如果能够有效且大规模量产的话,可能打破当前疫情升级防控升级、防控放松疫情升级的循环,对当前各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带来改变,有望成为疫情扰动的破局者。

不过,目前看可能还有待时日,特别是对于部分落后新兴市场而言,潜在的瓶颈可能依然在供应上。根据两公司披露的预计产量,2021~2022年合计生产至少7018万疗程,作为对照,当前计划产量相当于2021年至今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的42.4%。不过,默克和辉瑞公司均承诺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分层定价,默克与仿制药公司达成了许可协议以帮助药物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分配,上述产量可能被低估,后续进展值得密切关注。



10月非农数据超预期,疫情好转后服务业再度成为主要贡献。10月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53.1万人,高于预期和前值,其中和线下活动出行相关的就业,如酒店休闲和商业服务都增加16.4和10万人,制造业中汽车就业相比9月的负增长也显著改善。政府部门成为主要拖累,仍旧受到其中教育岗位的负增长影响。此外,失业率继续下降至4.6%,劳动参与率持平于61.6%,工资环比增速回落至0.4%。这种情况和今年初在疫情相对好转后的就业回暖趋势相吻合。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在边际缓解,也说明疫情的影响还是一个主要变量。美国推出的加强针计划和上述药物进展可能使得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减弱。

不过,劳动参与率的提升可能相对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服务业消费需求以及渠道环节的紧张可能使得通胀更多体现在服务性价格,这点从环比均上涨1%的酒店和运输仓储业工资可以得到体现(这两个行业工资环比增速同样提升最多)。

这可能也一部分解释了10年美债利率在数据公布后反而大幅回落。例如,由于一部分投资者依然担心劳动参与率和部分行业工资同环比增速较高可能推升未来工资通胀,因此可能买入TIPS债券,进而导致实际利率下行成为主导(周五名义利率下降7bp至,实际利率下降6bp),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黄金在美元上涨的同时反而还能上涨,与实际利率的走势不无关系。


 

疫情疫苗:美国部分州新增确诊回升,德意继续恶化

美国本周病例持平,英国持续回落。美国本周日均新增确诊人数持平上周7.26万人,部分北部州新增确诊增加,重症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德国、意大利持续反弹,英国本周继续下降。本周欧洲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疫情延续触底反弹趋势。德国本周日均新增确诊人数继续大幅抬升至2.4万人(上周1.5万人),但英国日均新增确诊继续下降。新兴市场主要国家疫情大多好转,土耳其新增下降,但俄罗斯仍持续恶化。

 

美国疫苗接种降速,中国大幅提速。美国日均新增接种66.2万剂疫苗(上周96.9万剂),小幅降速;德国本周提速,英国和法国接种降速。
部分新兴市场本周接种加速。中国本周日均新增接种数大幅上升至644.2万剂(上周227.5万剂),墨西哥接种加速。按接种比例看,截至11月4日,中国、德国、美国、墨西哥和印度完全接种疫苗人口占比分别为74%、66%、57%、47%和24%。
 

开放复工:欧洲继续下降,印度多项指标回到疫情前水平

美国本周线下出行数据如票房、TSA安检人数、公交站点出行基本持平,餐饮数据小幅下降。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本周零售娱乐、就餐人数及出行数据继续下滑。
新兴市场如印度和巴西继续修复,其中印度返工、公交和零售娱乐数据均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