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机构展望港股下半年:科网股显著低估,三趋势孕育“核心资产”

2021-06-25 09:39

转眼间,2021年上半年就要过去,回顾上半年的港股市场,恒生指数总体呈现震荡的趋势。

截至2021年6月24日收市,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为6.06%。

来源:华盛证券

而主要有香港金融、地产等价值股构成的恒生香港35指数累涨11.28%,由科技股组成的恒生科技指数累计则跌了4.58%。

来源:wind

而从行业表现上来看,2021年上半年港股市场中能源及医药行业涨幅居前,日常消费板块整体下跌。

上半年港股市场中,市值涨幅居前的分别是医药、媒体、能源、耐用品消费与服装、资本货物和运输。

光大证券认为其中医药受益于全球范围内及我国广东省新冠疫情的反复以及一季度较为强劲的财务表现。

能源板块则主要受益于油价和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耐用品消费与服装中的安踏体育、李宁、特步主要受益于新疆棉事件及国货浪潮的影响,而服装纺织业主要受益于东南亚疫情下的订单回流。

资本货物、运输业受益于中国的强劲出口和制造业的高景气度。

而消费者服务行业上半年领跌,主要源于校外培训遭遇最强监管,教育股整体经历了大幅调整。

那么在下半年港股会怎么走,又会有哪些行业投资机会,各大知名券商机构和首席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让我们详细看看。

一、中信证券:高端制造和消费升级将成高增长的保证

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并且结构逐步优化。

供给方面,国内工业生产稳中有升,4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同比增长9.8%,较前月有所加快,并好于疫前水平;

需求结构上,制造业投资4月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接续了2020年四季度时的向上趋势。

当前我国工业表现出“外需旺、内需稳”的相对景气态势,结构性的新经济板块中,“高端制造”和“消费升级”将是高增长的两个最重要方面。

中信认为“碳中和”目标下,光伏、新能源车产业链需求景气有望长期持续,重点关注光伏板块中的硅料、组件等环节厂商以及锂电设备、智能驾驶相关零部件企业。

行业供需关系改善叠加国产替代逻辑加强,本土半导体厂商将受益。

后疫情时代,新冠疫情催化板块需求景气,同时疫情也加速了新治疗技术发展,疫苗、CXO 企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中信高端制造推荐策略中,港股的中芯国际、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在列。

来源:中信证券

消费方面,中信希望聚焦短期服务性消费超预期带动的休闲服务板块投资机会,长期看好消费升级下“新消费”板块的高增长。

疫情管控较好叠加居民消费心理复苏,有望对出行产业链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重点关注旅游、酒店、博彩等需求景气反弹明确的板块。

居民收入提升及新兴人群消费贡献度增加,推动如互联网、教育、运动服饰等板块的渗透率提升和不断细化,赛道长期增长空间较大。

另外,尽管当前为监管及投入大年,互联网电商平台盈利承压,但本轮估值下杀后,当前企业已具备较强安全边际,疫情进一步强化用户线上习惯,预计电商板块未来仍具较高业绩确定性。

在中信消费升级和复苏推荐策略中,港股的中教控股、安踏体育、美团、腾讯控股、阿里巴巴、金沙中国等公司在列。

来源:中信证券

二、兴业张忆东:港股指数年底有望灿烂,要拥抱“核心资产”

在6月召开的兴业证券中期策略会上,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对下半年的港股走势以及潜在投资机遇发表了观点。

张忆东认为,下半年行情整体将先抑后扬,三季度可能是下半年的风险释放相对集中的阶段。

“下半年A股港股都不是熊市,A股是震荡市,恒指年底有望突破年初高点。行情震荡可视为风格切换的信号。先进制造业、新消费等领域有价值的成长股以及科创‘小巨人’有望跑赢。”

张忆东表示,上半年风格剧烈切换,成长股估值已大幅修正。

下半年,随着宏观通胀回落、流动性难紧,成长风格或将归来。

来源:兴业证券

如果互联网相关政策的风险进一步趋弱,港股指数年底有望再度灿烂。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风格,根据张忆东的研判,将以成长为主、价值为辅。

原因在于:首先,成长和价值的剧烈分化已经收敛,价值股的相对性价比降低。

其次,过去数年“躺赢”的核心资产已不便宜,下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基于盈利和估值的匹配度,核心资产将面临震荡分化。

张忆东认为,当下应该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当前A股科创板、创业板以及港股新经济是“未来的核心资产”的孵化器。

张忆东表示,有三大趋势孕育“未来的核心资产”:

一是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及智能制造成为全球竞争的高地。中国实体经济的智能化重塑,特别是制造业的智能化重塑,是中长期的投资抓手。

来源:兴业证券

二是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均GDP提高,内需的新趋势将带来大机遇。

例如,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下,消费将依赖价格提升和创新支撑,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等成新趋势;医美、潮玩、潮吃潮喝、国潮文化等新消费需求将持续受益于Z世代的兴起。

来源:兴业证券

三是先进制造业的朱格拉周期方兴未艾,科创成长迎来新机遇。

季报数据分析,2021Q1相比2019Q1,我们筛选出了收入年均复合增长超过2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公司,发现高增长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

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将发生变化,我们相信,中国制造业的综合优势难以替代。

首先,中国享有双循环模式的优势。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内需消费市场,这个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办法比的。

广阔的市场机会和从中成长起来的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是中国制造业在后疫情时代不可或缺的底气。

其次,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我国已逐步从低附加值的终端消费品,走向高附加值中上游的机械、化工等资本品。

今年以来,在全球生产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中上游工业品的需求大幅提升。

来源:兴业证券

三、广发:港股科技严重低估于全球

机构广发香港策略研究指出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港股市场的大型科网股走势显著承压,主要受平台经济监管措施逐步收紧、全球范围内“宅经济”红利减退和美债收益率走高等三大因素所制约。

不过,站在2021年年中的时间点上来看,上述的三大不利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边际减退,香港大型科网股的长线布局价值逐渐浮现。

首先大型科网股估值水平基本都已经回落到历史均值以下,重新具备了良好的投资性价比和较为充足的安全边际。

横向来看,在前期港股市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新经济三杰”(即科技、生物医药、新型消费)之中,科网股的调整幅度最大。

来源:广发香港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受疫苗使用、三胎政策放开、医美热潮兴起、未盈利生物科技B类股和医疗器械等子板块的轮番带动,目前已经收复2月后的失地,重回历史高位。

新型消费板块则出现了分化,部分优质稀缺的板块如运动服饰持续走强,但政策不确性板块如电子烟、教育以及增长逻辑改变的餐饮业则遭遇“杀估值”。

科网股则是前期调整巨大,但尚未见到明显反弹。

除了在港股市场内部跑输之外,今年以来香港科网股表现也远不及美股与A股的科技企业。

 

来源:广发香港

据彭博口径,调整去年的低基数影响,以未来两年的盈利增速作为基准所测算出的恒生科技指数的PEG约为0.98倍,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PEG高达1.86倍、创业板指也有1.64倍。

恒生指数预期PEG估值大幅低估与纳指和创业板指数,未来跨市场间“估值差”的收敛也有望成为港股科网巨企走强的支撑动能。

其次反垄断政策“刮骨疗毒”,短期负面影响可控,长期有助于增强行业活力。随着阿里处罚的落地,政策面的不确定性也有所下降。

最后 尽管全球宅经济逐步退潮,港股大型科网公司的业绩仍具备较强韧性。

今年一季度,港股科网巨头的业绩基本都处于市场预期内,部分甚至超出预期。

虽然疫情的红利逐步消退,但经济转型的红利却仍在持续释放的过程之中,科网行业各龙头企业凭借着稳健高效的商业模式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将显著受益。

四、中金:港股下半年重拾新经济

中金认为港股资金面和流动性有望维持相对友好和宽松状态;后市需要关注美联储QE减量后的海外资金的边际变化。

中金预计,在当前经济增长仍保持稳健且高杠杆等结构性问题仍是政策焦点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将保持基本稳定。

不过,国内债券市场已经开始计入政策边际放松的可能性,反映为年初以来中国国债利率曲线整体下移且陡峭化。

往前看,如果后续增长面临更大压力且外部不确定性随着美联储减量开启而增减,不排除国内有一定政策作为对冲。

根据历史经验,影响港股资金面的两股资金,即南向资金和海外资金,主要分别受国内流动性和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此结合上文分析,中金认为在美联储QE减量前整体流动性将会维持相对友好状态。

另外,从中长期角度,香港市场不断壮大的新经济格局将持续提升其对国内外资金的长期吸引力。

港股新老经济估值均具有各自比较优势。

对价值型的绝对收益投资者,老经济板块股息率比A股更高;成长股部分,虽然绝对估值仍不便宜,但恒生科技为例的PEG为0.88倍,低于A股创业板1.76和美国纳斯达克1.62倍。

具体看,建议超配信息技术、大消费、医疗保健、部分制造业、能源、多元金融,但建议标配或低配房地产、保险、公用事业等。

中期看,中国率先从疫情影响中修复并回归常态化,将推动市场重新关注中国原本的内在长期结构性趋势(如消费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如电动汽车、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科技硬件、半导体、大消费和医药生物等。

来源:中金公司

以上就是各大知名券商机构和首席分析师对港股下半年走势以及行业机会的展望,您又是否认同上述观点呢?

更多港美股半年盘点以及展望内容,请持续关注华盛通APP资讯频道,祝各位投资顺利。

上述观点引用自中信证券、兴业证券、广发香港、中金公司等机构研究报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