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21-03-31 16:48
在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正式发布公告,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来源:雷军公众号,图为雷军与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尽管此前市场持续有关于小米进军制造新能源车这一火热赛道的消息,但小米公关一直以不予置评和否认作为回应。此次小米的正式公告进军造车还是引起了市场高度的关注。
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表示未来十年小米将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这次雷军表示将亲自带队,愿意压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而在雷军公众号上,许多读者表达了对小米造车和雷军的支持。
来源:雷军公众号
在小米造车消息公布后,3月31日小米集团港股股价早间大幅高开,一度涨超5%。在近期经历了美国投资禁令和起诉美国政府后,小米股价大幅回撤之下也正需要这样一剂强心针。
不过临近尾盘小米集团股价随着大市疲软而涨幅缩窄,收盘涨0.59%。
来源:华盛证券
实际上过往雷军率领的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行业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功,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小米MIUI月活跃用户数已经高达3.96亿,全球小米AIoT平台设备连接数已达 3.25 亿台。
但在制造智能电动车领域,小米面对特斯拉、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比亚迪、吉利这样电动车较传统的车企以及正准备摩拳擦掌进入的百度、腾讯、谷歌和阿里等巨头,小米又有多大底气?
一、小米造车在品牌、渠道、供应链、芯片获取能力占优
汽车为消费品,预计小米公司智能电动车业务模式将延续手机业务的发展模式,通过撬动供应链来发展自主汽车品牌、终端销售业务。
电动车行业主要参与者对应小米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四类,分别是和小米一样的手机品牌企业、互联网企业、造车新势力企业、传统车企。
这里面手机品牌代表企业有小米、苹果、华为;互联网企业代表有百度、谷歌、腾讯和阿里巴巴;造车新势力代表有特斯拉、蔚来和小鹏等;传统车企有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
基于汽车消费品属性,光大认为小米集团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品牌、渠道、供应链、芯片获取能力等方面存在优势。
来源:光大证券
1、品牌:小米作为消费电子品牌深入人心
小米平价品牌深入人心,且2020年开始公司全面战略调整后尤其重视品牌营销,在高端手机市场的品牌调性亦有所提升。
小米品牌影响力在国产手机品牌厂商中已逐步比肩华为,具备广泛受众基础,有利于其切入电动车市场的前期推广。
来源:亿欧
小米公司前期在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快速迭代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口碑;相比之下,智能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生命周期更长、对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更高,后续品牌转化建设仍需要加强。
2、渠道:现成线上和线下成熟布局优势
小米自有的生产-流通模式已经实现超高效率的渠道价值,2020下半年以来显著加强线下门店布局;且小米之家通过多SKU销售实现超高坪效、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大型商场占据核心地段。
汽车作为高单价的耐用销售品,仍以线下渠道销售为主;类比蔚来、特斯拉等主打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品牌厂商,往往在大型商厦开设门店销售。小米之家本身已经构建的核心地段门店渠道通过门店面积扩张可实现智能电动车品类的并行销售。
3、供应链:电动车国产供应链完备
相比手机供应链,汽车零组件供应链、生态环境、游戏规则存在差异。相比传统车企,小米本身在汽车零组件供应链方面缺乏积累,需要其具备供应链迅速整合能力。
汽车零组件供应链经过长期发展较为稳定,电动车打破传统汽车制造所需的发动机这一核心环节壁垒,尤其是国产汽车供应链在电池等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有利于小米这样的国产汽车品牌从0到1的突破。
4、芯片获取能力:自研芯片基础尚弱,但与国际大厂合作紧密
来源:创业邦
目前切入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参与企业中,具备自研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占少数,主要有部分手机品牌企业(苹果、华为)、互联网巨头(阿里)。
大多数企业前期不具备自研芯片设计能力,自身芯片研发团队实力积累尚需要时间。
目前仍主要采取和国际级芯片设计企业如英伟达等合作研发形式,主要包括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蔚来)、传统车企、部分互联网企业(百度)。
相比苹果、华为,小米的芯片自研设计能力较弱,具备低阶手机SoC及ISP芯片自研设计能力,在AI芯片研发基础较为薄弱。
小米通过多年深耕智能手机行业,与高通、三星、博通等国际级芯片设计大厂具备紧密合作关系;相比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而言,未来在海外CPU、GPU等核心芯片供应获取能力方面有望占优。
5、AIOT生态:物联网产品经验奠定协同基础
包括小米、华为、苹果在内的手机品牌企业切入汽车领域,相比互联网企业、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具备IoT生态优势。
来源:创业邦
AIoT一直是小米的重要战略方向,小米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
以手机这一超强黏性终端为核心,配合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的联动性,小米切入智能汽车领域可以实现各个应用场景的联动协同性,能够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二、电动车万亿美元市场空间,造车有望增厚估值超4000亿
小米进军造车以及雷军高调指出将在此压上全部声誉的决心,这些与智能电动车广阔而诱人的市场空间是分不开的。
根据IDC、Statista 、Gartner以及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各家权威机构统计及预测,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达4758亿美元,而智能家居及可穿戴市场规模分别为808、431亿美元。
但是电动汽车市场成长迅速,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美元,这一空间比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和穿戴加起来还要大得多。
所以小米为寻求业绩上的持续增长,押注电动车行业可谓顺理成章。
来源:IDC,Gartner
那么电动车业务将会给小米带来多大的估值提升呢,尽管小米造车实际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但也有机构对此做出了预测。
从现有小米的造车计划来看,其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参考此前蔚来曾经通过发债和定增投入的105亿美元时的估值为590亿美元。若以蔚来融资额对应的估值水平为锚,那么以小米计划投资100亿美元考虑,未来5-10年小米汽车估值有望将超过4500亿港元。
来源:华盛证券
不过鉴于小米电动车业务才刚刚起航,这个估值想象仅供投资者参考,而你又是否看好小米造车的未来呢?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