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9-10-24 11:32
零基础学港股,带你打开港股新世界!
大家好,我是摩卡。
初入股市的投资者,往往抱着急切赚钱的心态操作股票。但巴菲特讲过投资最重要的是三件事:“第一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还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是坚决牢记前两条。”为了让港股新股民们不要踩到“陷阱”,最后一期给大家介绍一个独特的现象“老千股”。
什么是“老千股”?
相信看过经典香港“赌片”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出千,也就是通过欺骗的手段取得对手的钱财。而在港股市场上就有一些上市公司,没有把心思放在做好主营业务来盈利,而是玩弄各种财务技巧以及通过配股、供股以及合股等融资方式损害小股东利益。而且值得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老千股”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触犯香港市场相关的上市规则和法律,不像内幕交易或者财务造假等行为。
“老千股”惯用的一些财技如大比例折价供股、合股等是在港交所《上市规则》所许可的范围之内。因此,有一些投资者认为“老千股”的出现和存在与香港市场的制度和监管理念有一定关系。
老千股与仙股,傻傻分不清楚
现在在港股市场,股价跌至1港元以下的股票往往被称作“仙股”。但在美股市场上如果长期股票呈现这样的情况,通常会被摘牌。不过港股独特的制度允许了这一现象的存在。根据华盛证券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9月30日收市,股价低于1港元的港股高达1311只,占比整个市场的54.7%。
那么老千股是不是等于仙股呢?不完全是,因为港股推行注册制,只要公司符合条件就能上市融资,所以很多公司发行价就低于1港元,有的甚至在0.1港元左右,募集资金也在1500万~2000万港元左右。
但是仙股容易成为老千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些不怀好意的庄家和管理层联手,可以将只有几分钱股价的股票用合股的方式再变成几块,之后再发行新增股票让现有股东认购(供股)。如果股民不参与认购,手中权益就会被稀释,如果参与,股票后面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也很大。但庄家和管理层却在高位减持,低位回购的循环中不断获利。
600万变成271块的
“血泪故事”
想要不被残酷的市场收割,必须要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老千股”典型特征大体有五类,分别是:少盈利、少分红;资本运作;股价低、跌幅深;更换代码和名称。
老股民经常会说,“大不了关灯吃面,牛市来又做好汉”。寓意即使买入股票短期被套,一旦等到牛市还是可以回本。但如果遇上的是“老千股”,那等待着的恐怕只有市值不断地缩水了。
有一个经典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港股新手发现港股市场没有涨停板,有很多股价为几毛甚至几分的股票,一天上涨几十个点甚至好几倍,且常年霸占涨幅榜。这位散户觉得这些股票股价低,赚钱快,因此被深深吸引。
2007年底至2008年期间,他陆续买入蒙古矿业(1166.HK),平均成本为0.4元/股,数量1550万股,市值600多万,一直持有。截至2015年底,该股报价0.35港元。
咋一看,股价只是跌了一些而已。但事实上,这位股民的钱却蒸发了99.9955%。罪魁祸首正是合股供股的老千手法。
蒙古矿业在2008-2015年期间,一共进行了多次的合股和低价供股。例如,09年的1月9号,蒙古矿业股价跌至0.05元,先前的600万本金已剩下不足80万。不过由于股民仍坚信股票会反弹,而且跌幅太深,割肉太痛,就顺势“装死式”继续持有。此时,公司宣布低价供股,供股价为0.027元,折价46%,1股供4股。
这位股民若不参与,权益就会瞬间被摊薄超过50%,参与,则要供6000多万股(1550万*4),还得再投入167万。最后,该散户决定借钱投进去。万幸的是因为该散户操作失误,没有成功参与供股,可手中的权益被摊薄过半,同样损失惨重,生活都受到影响。
其后蒙古矿业进行10合1的合股,股价由0.05元变为0.5元,股价是涨了,但股票数量变为了原来的1/10,手中的市值根本没变。合完股后,股价兜兜转转,又跌回0.05元,该名散户持有的市值又没了9成。老千股又继续故伎重演,供股、合股,再供股、合股。
这位股民亏损到没脾气,但仍旧以为可以像A股一样熬到牛市回本。可老千股就是老千股,不可能给他这样的机会,有的只是一刀又一刀的“凌迟”。
到2015年底,蒙古矿业曾经的20000股,变成1股,该名散户曾经的1550万股,变成775股,600万变成271元,大家可以想象损失有多惨重。所以投资者要牢记“老千股”的几大特征,远离陷阱并不难。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曾经对股民们说过,投资者必须严肃对待自己的投资责任,毕竟自己才是安全性的第一负责人。
还是那句话,
股市道路千万条,谨慎投资第一条
学习更多港美股知识,请锁定华盛课堂。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