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9-06-21 17:06
作者:Yimy
作为已有4000亿美金市值的科技股巨头,阿里巴巴香港二次上市消息对在美中概股无疑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当年阿里巴巴选择美国市场上市,主要是受限于当时港交所不能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但这一制度已经在去年4月进行修正。随之而来的是,小米、美团这样的公司,已成功登陆港交所。
根据港交所新的上市规则,主营业务在大中华区的公司,可以通过第二上市的方式在港挂牌,并可使用保密方式提交申请。阿里走的可能就是这一通道。
港交所制度层面的障碍已经清除,这不仅是为阿里打开了大门,也为在美同样拥有“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中概股公司敞开了大门。
阿里对于回港二次上市的原因讳莫如深,但我们能从此前的一些媒体报道中寻到些“蛛丝马迹”。
中概股在美风险:更严格监管与偏见
去年12月7日,SEC和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发布联合声明——《关于审计质量和监管获取审计和其他国际信息的重要作用声明——关于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美国上市公司当前信息获取的挑战讨论》。该声明称:如果重大的信息障碍持续存在,对美国上市公司采取补救措施可能是必要或适当的。过去的补救措施例如:施以更严格的信披要求,以及施加更多的新证券发行限制。
资料来源:美国证券会
PCAOB网站详细列出了224家(名单有241家/次)遭遇审计障碍的上市公司名单及其审计机构。名单上的224家(241家/次)公司中,包含了大多数大型或知名中概股。
PCAOB罗列的公司名单 资料来源:PCAOB网站
分析人士就表示,这是要对中概股的信披、再融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可能被要求提交审计底稿。审计底稿会牵涉商业秘密。
除此之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今年继续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保留在“恶名市场”名单上,并新增拼多多于黑名单中。
由此可明显感到,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中概股公司,在美国市场不仅预计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还身处“不友好”的偏见之中。那么如果能在香港再次上市,无疑是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
“两条腿”走路会更稳
消息称阿里此次香港二次上市,募资规模高达200亿美元(约1560亿港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2014年阿里在美股的IPO融资额也在218亿美元,还一举打破尘封6年半之久的美国IPO融资额纪录。
如果消息属实,阿里可从香港获得200亿美元“新鲜血液”,这可以为其业务拓展提供充足“弹药”,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
如前文所述,中概股在美再融资会面临更高的要求,那么阿里此举也会为中概股再融资提供参考。
港交所是欢迎这些新经济公司的,曾经错过阿里,此后就不愿再错过。相比于美国市场,港交所会更加友好,港股投资者对于这些中概股也更加熟悉,这间接会影响到市值。
阿里“吃螃蟹” 其他中概股料观望
在香港二次上市并非易事,预期成本会很高且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阿里此前宣布的“1股拆8股”计划就被认为是为香港上市做准备,但该计划需要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表决。如果获批,将在2020年7月15日前进行拆股。
如阿里确定是以第二上市形式在港挂牌,公司将在香港发行的是香港存托凭证( HDR)。目前以HDR形式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只有优衣库的母企迅销集团。
由于交易成本等问题,HDR一直未能在香港成势。自港交所2008年推出HDR以来,鲜有公司问津,成交量也乏善可陈。还有思佰益、Tapestry和淡水河谷,先后将其HDR从港股退市。
所以阿里这次也是“吃螃蟹”,这条路会充满荆棘。于其他中概股而言,预计多会选择观望,只待阿里能开个好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