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9-05-24 18:35
1、MSCI中国指数近期的表现如何?
MSCI中国指数提供堪称整个中国投资空间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涵盖了境内和非境内中国股票,旨在体现现有的投资机会。是国际投资者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数。
截止至上周,在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布财报之后,涵盖 MSCI中国指数68%的市值的公司一季报出炉。较市场预期超出9%左右。是18Q2以来指数最好表现。收入端则超出2.2%。
盈利整体上看,利润超预期,软件和保险是表现最好的行业。两大权重股方面。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处于媒体娱乐行业的腾讯其表现仍然超出市场预期。前者的原因是由于在低线城市的稳步增长和扩张,后者则是受惠于严格的成本管控。
2、分部门看,情况如何?
1)一季度盈利水平中大部分部门超出预期,唯有 IT技术和原材料部门表现较差。
2)IT技术差于预期主要是由于欧菲光,海康威视及分众传媒在内的信息技术公司差于预期,
3)原材料方面,差于预期的部门主要来自于化学行业,自18Q4以来行业一直处于下行之中;
3)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汽车行业,尽管可选消费分部好于预期,但是在其下面的汽车单项差于预期,需求不振使得很多公司库存增加,同时需要降价促销。
3、市场对于这个超预期的表现是如何反应的?
从事后表现来看,以公司公布业绩3日为限,从利润角度看,
1)好于预期的财报推动公司股价0.1%,
2)差于预期的财报拉低公司股价1.5%。
市场情绪仍然偏向谨慎。
4、目前市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当前情形,数据超出预期,对当前市场;
1)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预期仍然有支撑作用;
2)政策支持。未来政策应对可能更为灵活。
但是,上升空间有限叠加近期风险,对于未来还是需要保持谨慎。考虑到,
1)宏观贸易摩擦,加征关税已经对出口产生抑制(前四个月对美出口同比-10%),(当然另一种可能性也存在);
2)4月经济数据,体现复苏早期阶段的不确定性;
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前值8.5%),远低于市场预期(6.5%);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市场预期为8.7%(上月8.7%),增速为2003年5月来最低;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为5.1%(上月7.7%),创史上最低。
主要原因是一季度刺激推升及3月份春节错位的影响,及去库存需要。
3)股市从年初至今的增长(沪深300 21% vs 标普500 14% vs 新兴5%),估值趋于中性。北向资金上周累计净流出190亿,中资海外23亿美元。
6、行业判断
1)关注消费特别是必需品消费。防御性质,消费需求是关键,从投放广告这一侧面因素来看,消费的表现较好。减税降费提振,一季度服务类消费行业景气度明显修复(餐饮Q1+76.9%)家电,纺织服装和医药生物较18年末明显改善。具体而言,食品饮料方面,国内Q1行业高基数后,Q2基数压力减弱带动行业加速。多数上市公司对2019年指引稳健乐观。家电方面,贸易摩擦挑战现有格局,投资者需要关注头部公司。
不局限于国内,同时关注海外公司在中国销售的增长。
消费升级推动奢侈品和高端酒消费,举例
奢侈品:开云KER(中国区7.6%,Q1亚太+29.6%),其三大主要品牌(Gucci、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中国人购买贡献了25%,其中Gucci中中国占35%。雅诗兰黛EL(中国区12.6%),有意加大中国投入,表现超预期,天猫超级品牌日美妆排名第一。
日用品:联合利华UNA(中国区16%,Q1+8%),收入增长强劲。
酒类:人头马RCO(中国区占6.3%,Q1+21%),中国市场销售双位数增长,是全球主要增长点。君度(Cointreau)增长强劲有望在未来几年追上美国。保乐力加EI(中国区8.4%),世界第二大烈酒和葡萄酒集团。
2)外部环境变化下,关注原材料和基建。基建投资温和复苏(4月不含电力+3.55%),Q2开工旺季叠低基数,基建增速有望继续提升。
3)注意汽车板块。销售不振库存增加,同时需要降价促销。(根据周观察4月销量较3月进一步下滑)
7、战略看待产业自主及国产替代
1)近几十年全球化从历史角度看并非常常态;
2)危中有机,产业自主和国产替代在很多领域开始,未来加速推进是大概率事件;
3)国产替代主题关注度持续,尤其是科技,军工,医药及部分制造业。
8、政策面上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货币政策
1)1季度明显放松,社融增速回升(由10.2%至11.2%),融资成本小幅下降)
2)央行对全球宏观经济形判断偏谨慎,全球经济放缓应对空间有限;
3)内需平稳外需不确定,国内通胀压力整体可控;
4)整体政策立场,央行表述为“不送不紧”。
5)中长期,央行可能会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需求。
社保政策
大幅削弱年初以来减税降费的效果-外需减少、收入降低、成本增加。应对:
1)再降社保费率需要提上日程,(可能降低2%-4%);
2)划转国资充实社保,提升全国统筹层次。
房地产政策
1)稳内需要考虑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2)深化改革,长期来看需要放开供地,让渡低价,重构公共住房;(政府卖地税收占70%)
3)REITS+公积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