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9-05-15 11:27
或许我研究高股息企业较多,突然来研究这么一家市盈率高达26倍的企业实在有些出人意料。而且还是一家以殡葬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确实难以让人提起兴趣。
因为业务的特殊,许多人根本不想往下看。也容易先入为主的咒骂这家居然“赚死人钱”的企业。此虽人之常情,却也多少体现了不了解就妄下结论之人内心的傲慢与偏见。本篇为福寿园之一,为了能有之二,之三,在这第一篇我不打算深入细节,而是天马行空,粗略聊聊即可。目的是说清楚它是干什么的?到底有多黑心?
福寿园以殡葬业务为主业。主要是售卖墓地(其中又包含墓碑设计、制作,墓穴建设、后期维护等)、经营殡仪馆、在政府经营的殡仪馆中提供周边服务、甚至售卖火葬设备(该设备还获得了发明专利),等等业务。
总体而言都是围绕殡葬业务展开。实在是一家吓人的企业,实在是吓人的业务。居然靠赚“死人钱”做到上市,可见企业有多“黑暗”。
在福寿园经营的业务之中,与墓地相关的业务占据了公司8成左右的营收来源,贡献了超过8成的利润。所以,首先要聊一聊它的墓园相关业务。
福寿园的墓园叫经营性墓园。也就是企业取得合法经营墓地的各种资质,并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取得土地,再逐个卖给用户。尽管有些玩笑性质,但是不得不说墓园的经营和房地产开发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许和房地产对比着说更加容易理解:
1、房地产开发商早期可能有些国企通过政府划拨获得过一些土地,后期主要靠竞拍获得。也有像融创这种擅长从同行手里收购土地的。还有像金茂这种,和政府合作搞城市运营,政府出点地,金茂出钱;一起把城市建设起来。福寿园也和房地产商类似,早期的上海墓园也有划拨性质,后来也购买过经营性的墓园,也从很多同行手里收购了大部分的墓园,也和政府合作共同建立新的墓园。这的确和房地产商获得土地的手法很像。福寿园各种途径都用过。目前为止从面积看,主要的土地来源是收购(这是融创的模式)。
2、还是和房地产商对比。撇开早期划拨的土地,后续不管从政府手里购买经营性墓地也好,从同行手里收购也好。事实上,和房地产商面临的情况一样:拿地的能力会严重的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与房地产行业不同的是,墓园土地,从政府那里招拍挂的目前已经很少了。原因是政府想推行节地葬,希望人死后都不要搞墓穴墓碑了,全部洒到海里,或者都当肥料埋到花花草草下面即可。秉承这样的思想,政府也就极少再批经营性的墓地出来。所以福寿园能够从政府手里买到的经营性墓地很少很少。主要的途径是学习融创,从同行手里收购。这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墓园这么赚钱,同行傻吗要卖给你?本来解释这事儿挺麻烦。好在我们又可以拿融创做比喻,我罗列几种情况:
a、有些墓园主(墓园主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像一些小开发商一样,不想做了,只想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后退出江湖;从此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操那份心了。
b、有些墓园传到二代手里,墓园主往往经济条件很好,到了二代谁还想守着一块墓地慢慢变富呢。直接卖掉套现,然后跑车,模特多好。这种情况也难免会有。因为一块墓地可不是一块房地产的土地。房产的土地,可以用半年打个地基,然后就开始卖了。2-3年,很快的土地就能够变现。墓地呢?买期房的人多,买期墓的可几乎没有啊。只有人没了,才想起来买墓地。也不像房产那样,一开盘去化率80%。墓地是一块一块的慢慢卖,一个墓园卖个3-5十年都是平常事。如福寿园上海的墓园1994年建立,至今25年,卖了不到一半。往后估计还能卖30年,真是需要极长的时间变现。这也就难怪一些墓园主(不管一代二代)没有耐心了。
c、还有一些墓园主,自己经营能力有限。或者不想经营,又不肯完全把一块好土地全卖掉。于是选择一家好的企业合作,出让部分股权,让对方来主导经营,自己躺着拿一部分利润就好(合作模式)。
等等情况。。。。福寿园可以像融创一样收购,合作。。。以此获得土地。
3、还有一种是金茂模式。也就是和政府合作。政府不想出钱,或者没钱可出。但是当地又确实有墓园需求,完全不理会也不是办法。于是政府在偏僻位置划出一块地,引入福寿园,让福寿园来经营这块地。这种模式就很灵活了,可以部分规定要以公益性的墓地经营,只部分给福寿园做经营性墓地。这就有点像政府出让一块土地,要求部分是人才房,部分做商品房一样。福寿园因为是上市公司,在业内也具备品牌美誉度,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于是像金茂一样,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得到一些同行难以奢望的合作机会。
以上说了福寿园获得经营性墓地的主要手段。那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福寿园何以立足?是否占地为王,黑心收钱?让逝者无处安葬?
显然,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政府不会允许福寿园控制,败坏这样一个特殊行业。或者说,如果福寿园真的让百姓如此难堪,那它必然激起民愤,自己也无法生存。毕竟,特殊行业一旦民意绑架政府意志,那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可怕的。这里我就不拿幼儿教育举例了。
实际上,福寿园虽然是行业龙头,但是在这样一个人口接近14亿,每年死亡人数1000万等级的大国来说,福寿园只是一只遨游于大海中的小鱼而已。我不详细罗列数据,仅凭记忆来描述一下它的体量:
全国一年死亡人数大概1000万级别,其中50%是火葬,大概500万(数字不准确,简化取整,以下数据同样简化取整)。福寿园一年销售的墓地也就是2万个而已,占总死亡人数千分之二。占火化人数千分之四。而这2万个墓地中,还有8千个是公益性墓地。也就是不赚钱的,便宜卖。就类似房地产商一线城市配建个安居房,政府几千块卖给居民,肯定是没有盈利的。于是,福寿园一年的经营性墓地销售量也就是1万2千个。相比于全国一年1000万的死亡人数来说,只是在千分之一的级别。它能影响全国的墓地局面吗?
既然福寿园作为行业龙头,却是如此的小身段;那行业里大部分墓园在谁的手里?答案是民政局手里。实际上,企业经营的墓地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土地都握在各地民政局手里。民政局手里的墓地,基本都是政府划拨,0成本获得土地。负责的民政局稍微整理一下土地,种几颗树。不负责任的,就顺其自然。另一方面,民政局因为并没有盈利要求,于是用较为低廉的价格将墓地售与居民。这是城市墓地的绝大部分来源。可以确定的是,民政局卖出的墓地一定是比福寿园多很多很多,也便宜许多的。居民完全可以不找福寿园买。
既然民政局的墓地几乎是划拨所得,0成本,又卖得如此便宜。福寿园的生存空间在哪里?这是核心问题。
答案其实很简单:差异化服务。
但凡政府和民营企业都能够自由进入的行业,基本上就没有政府什么事。因为民营企业总是更加有意愿和动力做得更好。殡葬行业也一样,墓地的经营也一样。民政局的墓也许是阴森森的,杂草丛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墓地本就如此。逝者家属也觉得属于正常情况。但是总有少数家庭,要么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要么有能力又孝顺的。觉得应该给逝去的家人寻找更加美丽舒适的长眠之所。于是,他们就会看不上民政局阴森破败的墓地,转而寻找更好的产品。这就是福寿园的客户。
福寿园的墓地可能是民政局墓地的几倍价格,但是福寿园的墓园如公园般美丽。里面的树木,整齐划一,里面的花,四季盛开。有极少数的人,既有支付能力,又有支付意愿。福寿园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差异化产品,二者一拍即合。这就是福寿园的生存之道。下面我贴几张福寿园墓园的图片,各位可感受一下这是墓园还是公园?
当你认真去看过福寿园所经营的墓园是什么样,你又有经济能力。可能就会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让长辈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安息。我认为这并不非不可理解。
至此,我想大体能够说清楚福寿园是如何经营墓园的:
通过收购、政府合作等获得经营性的墓地》通过公司的运营能力将普通的墓地做成美丽的公园》借助品牌优势,墓园品质优势卖出更高的溢价》后期服务继续收费。
显然这样的商业模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逝者。毕竟,美丽公园背后需要不小的开支支撑。想要长眠于公园之中,需要付出比其他地方更加昂贵的费用。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福寿园的墓园不是针对大多数人的,只是针对少数有条件,有意愿的人。而,在全国一年逝者千万,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这种高端的需求增长的概率要远远大过衰退的概率。
此外,福寿园相比于同行,相比于政府的优势其实也已经逐渐清晰。一如同一块地,交给不同的开发商,出来的产品品质是完全不同的,所能够卖出的价格也是完全不同的。类似土地,金茂府可能卖12万一平,对面换一个开发商也许只能卖8万。我们既然对房地产行业此类情况习以为常,又为何对福寿园的墓地能够卖出更高价格耿耿于怀呢?毕竟没有人会逼着你买金茂府,也没有人会因为金茂居然卖那么贵,而不是卖2万而感到愤慨。因为我们都知道,金茂府不是给普通人买的,只是针对少数高端客户而已。同样,福寿园也只是针对少数高端客户而已。
至此,对福寿园的傲慢与偏见其实毫无依据,莫名其妙。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