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为什么投资Lyft?因为要投资出行服务的未来啊

2019-03-25 16:47

图片来源:onenewspage.com,华盛证券

上周一,Lyft正式开始IPO路演,据路演PPT透露,公司将于本周五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区间为62-68美元。

随路演而来的是投资者的疯狂热捧,路透和彭博均报道称Lyft已获超额认购,IPO市值很可能超过230亿美元。公司也获得华尔街的看好,美国投行D.A. Davidson给予Lyft首个“买入”评级。

Lyft获得热捧以及Uber也将在近期上市,让共享汽车成为近期美股市场的热门行业。但实际上,共享汽车真的不赚钱

Lyft招股书显示公司去年营收21亿美元,但亏损达到9.11亿美元,竞争对手Uber也在亏损。《华尔街日报》更是提醒投资者,Lyft去年烧掉了近3.5亿美元的现金,可能要还要继续烧钱十年。公司高管在路演中也没有给出计划实现盈利的时间。

那为什么还要投资Lyft?笔者认为,眼光要放长远,共享汽车模式将被取代,出行服务的未来是自动驾驶网约车(ARS)。

自动驾驶网约车:替代共享汽车只是时间问题

商业模式定义了一个公司在财务上的基本面。笔者将Lyft、Uber、自己计算的共享汽车模式以及自动驾驶网约车(ARS)模式进行比较如下:

资料来源:Lyft,Uber,华盛证券

上图可见,按每次出行计算,Lyft和Uber均处于运营亏损状态。笔者结合两家公司的数据,加上运营费用优化、规模效应增大以及研发成本降低等因素,得出在最佳情况下,共享汽车模式每次出行的运营亏损为5美分,基本上是盈亏平衡

在自动驾驶网约车模式中,由于没有司机成本,即使笔者给的定价仅为共享汽车的不到60%,该模式的利润也非常高:

按每车每天出行50次计算,每次出行的运营收入为2.45美元,每辆车的年投资回报率达到63%;
按每车每天出行30次计算,每次出行的运营收入为2.10美元,每辆车的年投资回报率也有34%。

自动驾驶网约车模式的弱势在于,需要大量的买入车辆,所以要承担更大的资本支出压力。但由于价格更低、利润更高,自动驾驶网约车对于还未能盈利的共享汽车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共享汽车模式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例子在过去已经反复上演:当技术/资本密集型商业模式遇上劳动密集型商业模式,输的都是后者。

自动驾驶网约车的未来:六大公司竞争

参考共享汽车的发展,自动驾驶网约车将迅速成长为一个巨大市场:它将成为区域型市场,而不是全球型市场;它是服务市场,而不是产品市场。

笔者预计美国市场将会有六家公司进行竞争,分别是谷歌(Waymo)、通用汽车、福特、苹果、Lyft和Uber。六家公司中,有两家互联网科技公司,两家汽车制造商,和两家出行服务公司。

谷歌的苹果的优势在于AI技术,福特和通用汽车的优势在于车辆产品,而对于Lyft和Uber来说,他们的主要优势是品牌、出行数据和用户积累,在推广新服务方面将比其他公司更容易。

Lyft的自动驾驶战略:双轨制

再来看Lyft的自动驾驶战略。公司采用的是双轨制的战略:

一方面,公司的战略重点是建立合作关系网络,对合作伙伴开放平台。目前公司已有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与Aptiv的合作,已经让后者在拉斯维加斯的平台上实现一小批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部署。

另一方面,公司也在自研自动驾驶技术。IPO之后,Lyft将拥有更多资金来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

但双轨制策略也存在一定风险。由于平台的重要性,有实力的公司都选择自建平台,所以Lyft的成功与否非常依赖愿意与其合作的伙伴。而在自驾技术方面,公司可能会收购一些小公司来加速开发,但总体投入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巨头的。

这也是Lyft作为一个出行服务公司的短板。

但在业内来比较,Lyft对于Uber优势在于专精

Uber近年一直在进行多元化策略,发展出货运业务、外卖业务甚至是短期工作平台业务,最近还收购迪拜出行服务公司,继续扩张全球市场。但多元化和业务扩张并未扭转局面,反而扩大了Uber的亏损。在即将IPO之前,Uber已决定出售印度的外卖业务,还放弃了自动驾驶卡车的研发。

相比Uber,Lyft的定位更纯粹,专注于消费者出行。靠着清晰的定位,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在两年间从22%提升至39%,分析师预计今年市场份额将超过50%。

所以Lyft将来的定位是专做高端市场,即美国大都市区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可能对Uber形成局部优势。Lyft创始人Zimmer也表示,专注于出行服务和正确的自动驾驶战略,是公司能够战胜Uber的关键原因。

结语

就像流媒体视频取代影视租赁,自动驾驶网约车取代共享汽车只是时间问题,因此Lyft的核心投资价值是其自动驾驶战略。笔者认为,投资Lyft,就是对其自动驾驶服务的前景进行长期战略投资。

Lyft的IPO解读:《新股速递:Lyft,这是一家有情怀的科技公司》

更多内容戳 》》华盛研选-往期精彩回顾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