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8-10-26 14:23
资料来源:华盛证券
观点易得,框架难求
观点是对一个事物事件的评论,而框架是隐藏在评论后面的思维方式。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但不是每种观点背后都有思维的框架;那些没有框架的观点大概率就是噪音、是廉价的。
框架是我们对事物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总结,是抽象化的second level thinking,是需要不断殚精竭虑去完善修改的,也是我们去研究投资的最有力武器。如果有对全球宏观政经事件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分析框架,那今年就可能过得很舒服。
中资沉迷于逻辑,外资纠结于估值
中资外资的思维方式有许多不同,一个表象型的,就是“中资沉迷于逻辑,外资纠结于估值”。
具体说来,中资卖方买方喜欢讨论行业空间、企业竞争力、企业转型、企业地位等等偏描述性的话题,他们称之为逻辑的东西,对于财务报表的理解绝大部分只停留在第一张收入报表上,甚至感觉很多人的注意力全部在报表利润这一个数字上;但是外资背景或者港股出身背景的朋友们较少谈论很宏观的东西,关注点会放在对企业经营模式以及这种模式的风险点之上,对于“逻辑”这个词比较困惑,对于报表更多关注现金流和资产负债,对于估值会很看重,再fancy的公司如果超出认可的估值范围就是很难说服他们,一旦超过了合理估值,他们就会给卖出评级。
如何减少偏见?
由于我们永远不具备上帝的视角,我们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知识,所以我们认知世界和别人一定是带着偏见,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偏见之中。
每个行业的研究员都会强推自己行业内的某几只股票,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很多都是从自己心底认为投资机会确定而且好。但他们的观点有先天的偏见,就是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行业。
不断尝试跨行业、跨领域去思考认识大概是减少偏见的一种方式。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什么样的公司应该给予溢价(折价)?总体上我相信大家都认同“优秀公司应该给予更高溢价”,但市场观察到的还是中小成长股、还没有证明自己的公司获得了更高的溢价,这一方面可能是中国经济过去各行各业快速发展、行业变化格局较大,所以大家愿意给行业非龙头公司以更高的成长期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博弈心态较大,总是希望自己找到黑马,而且博弈中犯错成本太低。
但随着各行业发展的成熟、地位的固化,龙头公司将更多的享受行业红利,业绩也会显著优于同行,伴随着的是中小公司成长故事的证伪。
整体上那些估值显著高于行业龙头的中小上市公司将迎来估值的下落式回归,而一直优秀的龙头公司将开始享受溢价。如同下图的石油行业公司,在指数行情不断受挫的情况,依然能够上行。该公司为小编所选的案例,与文章作者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
资料来源:华盛证券
未来净利润绝对值在小几亿以下的上市公司将面临着估值的下杀、叠加流动性萎缩的下杀,而优秀的龙头公司将长期享受投资者的溢价,正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正如同下面的公司,在去伪存真之后,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该公司为小编所选的案例,与文章作者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
资料来源:华盛证券
长期来看,市场只会有一种风格,就是持续有价值的东西会永远涨下去,成长还是价值这都是标签而已,不存在市值大就不涨、也不存在市值小就会涨的道理。反而需要思考的是很多所谓成长股,成长了很多年发现净利润还是小几亿,这是不是有问题呢?它们为什么一直享受着几十倍的估值呢?这是不是合理?
其他
市场上优秀的好公司并不多,各行各业的龙头(最多加上第二第三名)加起来大概不超过50个,港股就更少,聚焦绝大多数精力和时间在这些优秀的好公司、体会企业和行业周期的变化、进行跨行业的比较思考,大概是长期内的盈利策略。